碓
(2013-01-21 01:15:48)
标签:
陆河县海陆丰汕尾客家杂谈 |
分类: 吾乡吾民 |
碓
碓,是一种农家生活用具,由木石组装而成,主要用来舂米。旧时,陆河人主要是用其把大米捣成米粉(做客家米粄用)。有时也会用它来给稻谷脱壳去皮,使谷子变成糙米。可以说,碓过去曾长期是陆河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如果没有它,就没有各种美味的客家米粄吃了。后来,进入电时代之后,这种由人力操持的农家生活用具逐渐被由电力驱动的辗米机所替代,现在已绝迹多时了。
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除了用来怀旧凭吊之外,碓已没有任何实际用途,属于它的年代已经过去了。正因为它早已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的视线,所以现代人谈起碓,往往会觉得这种生活用具年代已十分久远,是“石器时代”的东西了。
实际上,碓离陆河人的生活并不算遥远: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在陆河一些较为偏远且尚未通电的小山村,人们仍在使用它。换句话说,在陆河,碓真正彻底被时代淘汰,退出历史舞台,也就才二十几年的时间而己。
现在,已经很难看到碓的踪影了,它们大多已被毁弃。碓的模样,有点类似于蹊跷板,两者的工作原理其实是一样的,就是利用杠杆原理和重力作用。不过,为了能更多大限度地利用重力作用,所以工匠们在设计的时候,将碓的一头设计得比较长,另一头设计得比较短。工作的时候,人们就踩踏或放下较短的那一头,这样就可以更充分地利用重力作用,使人们干起活来更有效率。
碓的制作方法是:找一根长型方木,木头大约有两三米长。在木头的一侧安装一根横向的小木头,另一头头部朝下安装一根短的圆木头(叫碓头),同时大多还会在这根圆木头的头部包上铁皮。然后将这根木头上的横向小木头,固定在基座上。基座由石头或木头做成。再在前头的圆木头下,放一个凹型的石臼。这样的话,只要脚踏另一头,在杠杆原理的作用下,长木头头部的圆木头就会升起来;接着,脚一放,圆木头就会在重力的作用下,重重地砸到石臼中。
因此,碓工作的时候,要把大米(或谷子)放在石臼中,然后不断地踩踏碓的一头和放开脚,随着碓的一上一下,大米就会渐渐地被砸成米粉(或谷子被去皮,变成大米)。踏碓是个力气活,一般体力不好的人,干不来这事。而且,要讲究技巧,踏碓的力气要均匀连贯,不能一会儿大力一会儿小力。另外,前面放大米(谷子)的时候,也要视石臼的大小来放,既不能多放,也尽量不要少放。放得太多,粉(米)就出得不均匀,有的很粗有的很细。放得太少,又浪费体力。这些都是有讲究的,不是随便乱碰就行的。人,必须在生活中不断地历练,积累和总结体验,才能逐渐改进和熟练,最终才能成为生活的主人。
一般来说,使用碓的时候,需要两个人一起工作:一个人负责踩踏,另一个人负责在前面的石臼中搅动里面的大米(或谷子),使碓能砸得均匀。这个负责在前面石臼中搅动的人,其实是蛮危险的,稍有不甚就可能会被碓嘴砸到。旧时,时常有人的手指被砸到,有的人甚至指甲被砸得坏掉(脱掉)。
旧时,碓不是家家都有的,一般是一村人共用一部碓。因为碓的造价不低,还要建设一个专门摆放的场所(碓房),而且平时并不是经常要用到它,所以也没必要家家都买一部碓放着,大家共用着就行了。
记得,小时候曾听外婆说过,她那个村子的碓(陆河县河田镇甘坪上屋村,位于火山嶂的山岗上),其中的石头部件,是村里几位大汉历尽千辛万苦从山下抬回来的。那几块石头十分沉重,外婆村里几个五大三粗的汉子,抬得差点老命都没了,才好不容易地把它们抬回村里去。尽管过程是如此地艰辛,但是村民们却始终没有放弃,依然是不惜代价地把它们抬回去。
可以说,对于旧时的陆河民众来说,碓十分重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QQ:33079930)
幽壹
2013年1月21日于深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