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番

(2013-01-11 01:57:03)
标签:

汕尾

陆河

客家

海陆丰

杂谈

分类: 吾乡吾民

过番

番,外国也。对于旧时的陆河客家人来说,海外或外国就是番,去海外(外国)就叫“过番”。从客家人仍坚持使用这个词语也可以看出,客家话确实保存了不少古汉语的成份。一般来说,旧时陆河人去的“番邦”,多数指的是去南洋(东南亚),而且绝大多数是去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这几个国家。

陆河身处粤东沿海与山区的交界之地,往南四五十公里就是南海了。陆河是粤东著名的侨乡,据早前的一个数据,海外及港澳台祖籍陆河的同胞大约有三十万人,而陆河本土人口大概也是三十万人左右。所以,有“海内一陆河,海外一陆河”的说法。

 

说起来,陆河几乎每个镇都是侨乡,而其中尤以河田、水唇、东坑、河口等镇的华侨为多,陆河人过番的历史,大概起于两三百年前,之后直到1949年,一直持续不断,并曾经有过几次小高潮。在1949年以前,陆河大多数村子都会有一些人过番去闯荡。这些过番的人,有些去了之后有消息传回来,甚至多年后还从海外归来定居;有的则一去再也无音讯,不知道下落。也不知道是到番地后过得不好呢,还是根本就没到达目的地,在半路就发生了变故。过去出海过番,各种条件都很差,所以有“过番一去将会有近一半人到不了目的地”的说法,真可谓九死一生。

中华民族向有安土重迁的文化,如果不是为生活所迫,谁也不想背井离乡,远渡重洋,跑到人生地不熟的海外去讨生活。因此,当时过番的这些人,多属穷苦人家,在这边实在混不到饭吃了,才飘洋过海,到海外去寻头路。旧时,陆河人跟其他中国人一样,去到南洋大多是从事橡胶方面的工作。当时,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热带地区刚刚开发,到处是蛇虫蚊蚁,他们能够站稳脚跟,生存下来,已经十分不易。

总体来说,陆河过南洋的这么多人之中,真正能够出人头地,赚大钱或闯出大名来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大多数是无名之辈。早前,曾有一个名叫彭云鹏的印尼富豪,号称是印尼的“林业大王”,曾于上世纪90年代初回陆河寻根问祖。

说起过番,笔者的祖辈之中不乏其人。父亲说,他爷爷(也就是我的曾祖父),当年也曾过番到南洋(东南亚)闯荡地,不过后来归国来了。另外,还有一个父亲的伯祖父(我的曾伯祖父),当年也是过番去南洋,但是却一去杳无音讯,也不知道他是生是死,有没有传下后代。

至于我母亲这边,她也有一个伯公(我的外曾伯祖),名叫彭文干,当年也曾过番到南洋马来西亚闯荡。到1949年时,已经挣下了一座小小的橡胶园。不过,他的兄弟(母亲叫叔公的),那时候却屡屡去信,叫他回来。一封信、两封信、三封信……我外伯公太(外曾伯祖)一直未复,也没回来。最后,我外叔公太(外曾叔祖)就把信的一角用火烧了,再给我伯公太捎去。据说,旧时在南洋侨界,如果收到家里传来烧过信角的信,就表示家里出现重大变故了,无论如何都得速回。于是,外伯公太就赶紧把手里的橡胶园处理了,水急火急地赶回陆河河田老家。那时候,已经是1952年了,天已经不一样了。

当年底,他又把卖橡胶园的钱,在老家陆河县(陆河当时尚属陆丰管辖)河田镇甘坪上屋村,全买了山林和田地。旧时的中国农民,哪怕离开故土再久,一旦回到故乡,首先想到的还是买田地,企图以此为凭籍,安度晚年。千百年来,对于中国农民来说,土地就是一切,有土地就有保障,心里就踏实,这是最重要的。其实,他这个打算十分正统,本来也是好的,可惜遇到的已经不是从前那个时代了,不通文墨的他,竟然还浑然没察觉到,天早已变得不同了。结果没过几年,他回来买的那些山林和田地,通通被“公社化”掉了。现在,他当时购买山林和田地的地契都还在,是我外婆在文革时冒着风险保存下来的。

再往后,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是八十高龄的外伯公太,还天天挑着粪桶,去参加村集体每日的劳作,一点也不输与年轻人。现在想来,也挺佩服外伯公太的:一是回来后,钱没了,田地也没了,他依然能够乐观阔达,不争不吵,照常过日子;二是出远门这么久,本已长时间没参与这些农活了,他依然能保持平常心,不偷懒不说怪话,照样与大伙一起去参加劳动,靠自己的力气吃饭。

我见过外伯公太从南洋(东南亚)回来时所持的证照,记录了他当时回来时是先坐船到香港,然后再从宝安(现在的深圳)罗湖口岸过关。接着可能是沿着广汕公路往东行,最终回到故乡陆河(今属汕尾市管辖)。外伯公太在南洋的时候,没有娶妻生子,所以回来后,孓然一身。后来年老了,是靠母亲家帮着照顾,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过世。

我外伯公太的故事,只不过是陆河数百年来,万千个过番而去的陆河人的一个个体经历而己。尽管他的故事很普通,却是这些过番去南洋的华侨的真实写照。他们去到南洋的时候,那里还很荒凉,他们硬是靠着客家人硬颈的精神,勤劳的双手,劈山开石,风餐露宿,在异域他乡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现在,随着老一辈陆河归侨的逐渐逝去,以及陆河本土的人早就与南洋(东南亚)侨界失去了联系,所以陆河人过番这段历史,有被堙没之忧。在这方面,陆河本来缺少专门和深入的研究,现在更加无从研究了。而现在的陆河年轻一辈,甚至大多数根本不知有这么一回事。这样一段持续数百年的迁移史,就这样没了。说起来,实在令人感到万分可惜。(QQ33079930

 

 

幽壹

2013110于深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咸菜
后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