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人汉斌

标签:
杂谈 |
邑人汉斌
汉斌兄是我的好兄弟,他既是我的同乡,又是我的网友,更是我的兄长。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他给过我诸多帮助。他年长我几岁,是汕尾市陆河县河口镇人氏(谢非那个镇),而我则是陆河县河田镇人,大家是同县的同乡。不过,我认识他靠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伟大的发明——网络。感谢互联网!如果没有网络,哪怕我们是同县的同乡,恐怕也未必能够互相认识,遑论做至交好友了。
认识汉斌兄,大概是在2008年。那时他在看了我的网文之后,加了我的QQ,然后互相聊起来,我才知道他是陆河同乡,在《科学时报》(现已更名为《中国科学报》)做记者,经常在广东各地奔跑,战斗在科技报道的第一线。
尽管老早就与他在网上有了联系,但是第一次和汉斌见面,却还是在2010年2月底的汕尾市郑雁雄市长(现为汕尾市委书记)与网友见面会上。当时,我与他都是汕尾市郑市长邀请的八位汕尾本地网友之一。趁参加活动的机会,我们第一次在现实中碰面了。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比较忠厚老实,人很随和,谈吐比较自然和气,丝毫不失陆河客家人的纯朴之风。
平常,他在广州,我在深圳,见面的机会并不多,多数时间是利用手机、QQ及微博联系与互动。因此,每次见到汉斌兄,与他总有说不完的话,很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记得有次与他一起参加一个活动,当晚我们主动要求主办方把我和他安排在同一个房间,因为这样可以方便我们谈天说地。结果,当晚和他闲聊到凌晨5点多,才在不知不觉中睡下。睡醒后也记不清具体和他聊了些什么,反正是上至国家大事,下至个人的私事,都会拿出来畅谈。
据我所知,汉斌兄十分关注家乡汕尾的发展。私下里偶有相聚,彼此所聊的也多为家乡人和家乡事。从他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对家乡充满了殷殷爱护之情,他那种怒其不争的爱切之心,溢于言表,使人看了听了着实感动。他常说,要用实际行动来促进家乡的发展和变化,一切都要从每个人自己做起。记得2010年,他就曾利用自己是《科学时报》记者的身份,极力促成了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与汕尾市政府的合作,给家乡汕尾带来了一个科技项目。
这本书,是汉斌兄的科技新闻作品集,收录了他近年所采写的绝大部分新闻稿件。记得汉斌曾于2008年6月出版过个人作品集《足迹》,如今时隔四年,他又将近年来笔耕不辍的作品结集出版,书名定为《创新给力广东》,如此丰产,正好证明了他的勤奋。
这些年来,从广东最南端的湛江到最东边的潮汕大地,从最北边的韶关再到最发达活跃的珠三角地区,几乎都活跃着他的身影,他的足迹遍及广东的大小市县,采写了大量的科技新闻稿件,大量报道了广东的科技风云人物。
俗话说:文如其人。汉斌兄为人处事,十分稳妥,故其文字也写得十分扎实。汉斌兄写的稿件比较实在,没有太多的花哨,采访中有一分材料就写一分报道,不添油加醋,也不过分夸大。再加上他的文字功底比较扎实,行文的手法比较新颖,因此其所写的科技新闻报道可读性较强。他作为科技记者,所写的稿件大多与广东省的科技企业或个人有关,通过新闻报道,有力地宣传了广东的科技企业和个人,为广东创新贡献了力量。
早在半年多以前,汉斌兄就跟我说过要在今年再出版一本作品集,并邀我写一篇相关文字。本来我甚少给人写此类文字,怕写得不好,唐突了别人的文字。然而,为汉斌兄的书写一篇东西,哪怕自己的文笔比较迟钝,却也是义不容辞的事情,于是趁着4月底的晚风,写下了这篇东拉西扯的文字,权以此向大家推介汉斌兄的作品。
最后,谨祝汉斌兄今后写出更多的好作品,与诸位读者分享。期待汉斌兄的下一部著作集。
2012年4月29日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