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东莞“镇改区”要慎重
(2011-10-15 12:41:42)
标签:
东莞行政改革中山市辖镇框架杂谈 |
中山东莞“镇改区”要慎重
据《信息时报》2011年10月14日报道:广东省委外宣办13日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新出炉的7个加强社会管理建设的配套文件。其中《关于可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施意见》提出,将适时在东莞、中山两市开展“撤镇建区扁平化改革”和“联并升级扁平化改革”试点。《意见》特别提到,将把东莞、中山两市面积较大的特大镇撤镇改区,面积较小的镇合并建区,区下不再设街道,推
进“一级政府,两级管理”的新体制。这新一轮的地方行政改革,引起了网民的热议。
首先,来了解一下中山、东莞两市行政框架的现状吧。二十多年来,“中山”、“东莞”两市是广东省仅有的(全国也极少见)两个下面未设“县或区”的地级市,直接就管辖镇。两市原本是县级单位,后来直接升为地级市,归广东省府管辖,因此,其也可以算近年呼声颇高的“省辖县”
行政框架的先行者了。
这种行政框架层级比较少(少了中间的县区一级),同时也等于是给予了“镇”更多的自主权,可以说,实施这种地方行政框架,为“中山”、“东莞”后来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也正是因为这种行政框架,使中山、东莞两市的“镇级”经济非常发达,两市先后涌现出了“小榄”、“古镇”、“虎门”、“长安”等全国闻名的经济强镇,两市也借此成为广东“四小虎”(另两个是顺德和南海)。
如果当初没有实行“市辖镇”的特殊行政框架,则东莞、中山可能将无法取得今天的经济成就。因为正是实行了“市辖镇”,不设“县区”这一中间层级,使中山、东莞各“镇”有更大的自主权,可以去发挥各自的优势,而不会被县区一级所捆绑。相对来说,“镇”一级比“县区”一级要小,所谓“船小好调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其可以比较灵活地进行招商引资,独立发展自己的支柱产业。总的来说,中山、东莞过去实二十多年所实行的“市辖镇”的模式,为两地涌现出一批“乡镇经济强镇”做了很大的贡献。
不过,尽管这种行政框架给两市带来了许多好处,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对于东莞来说,尽管许多大“镇”涌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多的常住人口70万以上),但是其行政人员仍然是按“镇”的级别来配置,由此导致行政管理人员人手不足,存在着管不过来的问题。
另一方面,因为中国绝大部分地级市下面都设有“区”或“县”一级行政单位,而这两个市没有,则上级下达命令,或与其它兄弟市对接的时候,有许多不便之处。这种“市辖镇”的行政框架,导致这两个市的“镇”成了两不像:区县不是区县,街镇不是街镇。于是,它们时而是区县,时而又是街镇。
客观来说,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中山、东莞现行的“市辖镇”的行政框架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亟需解决。因此,大力推进新一轮行政改革是必要的。然而,这并不等于不顾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就一下子全部都一改了之,应该避免“一刀切”的作法。
笔者认为,中山、东莞两市在推进“镇改区”行政改革的过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不能使之沦为“官帽”和“铁饭碗”的“大批发”或“大甩卖”。“镇改区”行政改革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增加“官职”,更不是为了增加吃皇粮的公务员。因此,绝对不能过多、过快地增长“镇改区”后的区级政府公务员人数,使“镇改区”改革沦为扩大吃公家饭队伍的工具。要避免出现:在这一轮改革的最后,除了官多了,公务员多了之外,其他什么都没变,甚至是环境变得更加差的局面。
二是要避免危及当地的经济。据报道,部分较小的镇将会先被合并,然后再改区。大家都知道,中山、东莞许多镇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各不相同的,各镇所发展的主要产业也是各有特色。因此,如果上级政府强行推进“合并”,然后再改区的话,会不会妨碍到各镇的经济自主权,使原本欣欣向荣的“镇级经济”一蹶不振呢?如果原来的两个镇,各有特色产业,那么合并之后的区,应该优先发展哪一个产业呢?会不会由此引发原来两镇明里或暗里的冲突呢?
行政改革关乎地方经济的发展,搞得好了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搞得不好则会阻碍经济发展。因此在推进中山、东莞的“镇改区”行政改革时,一定要慎重,必须在各方面的条件都成熟的情况下再顺势而为,以避免秧及两地社会经济的发展。(QQ:33079930)
幽壹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youyi009
幽壹
2011年10月15日于深圳
幽壹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youyi009
2011年10月15日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