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微博改变中国(评《微博力》一书)
(2010-11-14 02:56:41)
标签:
杂谈 |
分类: 书评 |
书评:微博改变中国(评《微博力》一书)
近日,看了由湛庐文化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美国谢尔•以色列著,任文科翻译的《微博力》一书。该书主要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谈论美国著名网站推特(Twitter)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推特(Twitter)其实就是中国所说的“微博”,这是一种新型的网络交流工具,国内乃至世界对它的究竟才刚刚开始。微博就是微型博客的意思。每条微博最多只能发140个字符,所以要求其内容必须尽量精简。相对来说,写博客对作者的要求要高上许多,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要多得多。微博就相对比较简单,哪怕是口水话,也一样可以但发无妨。因此,微博比博客更加受网民的欢迎。
对于中国网络界来说,微博在中国才刚刚兴起不久。早期的“饭否、嘀咕、滔滔”等微博先驱虽然也聚集了一定的人气,但是并没有真正形成社会影响力。直到2009年新浪开通“新浪微博”测试版,并继“名人博客”之后,继续大打“名人微博”的牌,才算真正打开微博在中国的局面,使微博开始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近期,微博在中国网络界越来越热,已经成为中国各大门户网站的“标配”,各方都在抢夺微博的“制高点”。例如:搜狐就由其总裁张朝阳亲带队,喊出要“力拼微博”的口号,其甚至不惜亲自充当“营销人员”去“拉客”。由此可见当前国内网络界的“微博大战”是多么的激烈。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微博成为中国网络界的新一代
“王者”呢?它在中国又具有哪些特点?
在《微博力》一书中,作者主要是从商业的角度,论证了微博是一种初生的、先进的社交工具,它具有其它社交工具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可以促进你达成一些商业目标。从《微博力》一书中可以看出,微博在国外主要被视之为是一种社交工具,作者在书中更多的是强调它在商业或社交方面的功能与作用。
这些与中国社会及中国网民对微博的看法,有其共同之处,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鉴于中国当前的特殊国情,中国社会和网民看待微博时,往往并不是简单地将其当成社交工具这么简单,更多的还是认同它的社会功能。至于商业方面的运用,相信目前中国的微博还不是很成熟,较少人在这方面进行尝试。
中国媒体和网民发现,微博近期通过“我爸是李刚”等网络事件展现出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一些社会事件的最终结果,于是纷纷开始欢呼“围观改变中国”。
由此可见,微博在中国的能量绝不是仅仅体现在商业或社交方面,而更多的是体现在其社会性和媒体性上。微博的自由度要较网络论坛或博客高,上面充斥的信息量也较大,这一点是其它社交工具所不能比拟的。中国社会和网民所看重的,往往也是微博的这一特性。
事实上,微博已经成为一种新兴“媒体”,它没有固定的记者或采编人员,但是又人人都是记者或采编人员,人人都充当着信息源和信息推手的角色。一般来说,微博上的消息要较新闻门户网站快得多,它比传统的纸媒或电视更是要快上几天。另外,通过“粉丝”和“关注”功能,你也可以十分方便地与一群和自己志同道合,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一同讨论某个话题,并可以通过“私信”等功能,迅速地将信息传递给自己想传递的人。这一点是其它社交工具所难以达到的。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微博正在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它已经在或快或慢、或深或浅地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它的兴起有助于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说到这里,我甚至觉得可以夸张点说:“微博不死,中国有望。”(QQ:33079930)
幽壹
2010年11月14日
2010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