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弃考现象背后的“新读书无用论”

(2010-07-19 01:59:29)
标签:

就业

贫困家庭

高考报名

报名人数

盼头

杂谈

高考弃考现象背后的“新读书无用论”

    据最近一期的《南方周末》报道:继2009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下降40万后,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继续跌落了74万。而且还存在不少报名后弃考的现象,例如在此前的2009年,全国有84万高中毕业生弃考。出现这种高考报名人数大幅下降和大量存在的弃考现象,难道真的是如官方所说:这是因为国家长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适龄人口的减少的缘故吗?

    笔者认为,事情显然不是这么简单,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近年来兴起的“新读书无用论”正在持续发酵,继续扩大影响的人群,使新多学生受此影响,放弃进一步求学的机会,选择提前进入社会。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大多数国人读大学的目的往往就是为了在毕业后能够更好的就业,希望可以籍此谋到一个较好的职业,进而受用终身,甚至是改变整个家庭或家族的现状,所以才有“读书改变命运”这种说法。在很多时候,读大学往往并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关乎整个家族面子和兴衰存亡的问题。其实这也是一个从古至今大多数中国人的读书主要目的,所以古代又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尽管这个目的表面上看来很功利,但是其实其只不过是人类为了生存而不得不直面的现实而已,人毕竟只是一种要吃饭的动物。因此不能说其本身有什么不好。

    当有一天,学生和家长们发现:读书未必能够改变命运。所谓“毕业等于失业”,学生读完大学之后,往往面临的就是失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家里不是钱太多、人太闲,谁又愿意去读这个大学呢?

    事实上,现在许多贫困或半贫困家庭在读不读大学这个问题上遭遇的最大阻力就是:在近年来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孩子读了大学后可能连一般有一定体面、尊严的工作都很难谋取到。因此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既然砸锅卖铁或举家举债去供养一个大学生,待他三四年毕业后换来是失业,那读大学已经失去实质意义,还不如早点出社会去打工挣钱。

    其实对于贫困家庭来说,给孩子读书读破家并不是问题,许多家庭还是认为值,那是因为有盼头,有希望。不管多么艰苦,只要捱过孩子读书的那几年,等孩子毕业参加工作之后,往往就是苦尽甘来之时。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给孩子读破家之后,孩子大学毕业后出到社会却连一份普通的工作也难以谋取到,还要继续投入大量的钱给孩子去找一份只能使自己勉强糊口的工作,这就使家庭供孩子读大学失去了盼头,也就失去了最后的功力。上述这些就是“新读书无用论”注解。

    “新读书无用论”抬头,折射出贫困家庭的无奈:这些家庭往往陷入了让孩子“读也不是,不读也不是”的两难境地。读的话,现在高校学费不菲,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就算不是天文数字,起码也将占据家庭支出的绝大部分,读大学等于让家庭破产。更可怕的是,孩子千辛万苦读书归来后,往往仍然只能和村里那些没有读过大学的同伴拿一样的薪水,这显然有违贫困家庭希望靠供养一个大学生来改变家庭状况的初衷。然而如果不读的话,则可能家庭的现状更难改变,因为在当今这个社会,没有知识是很难成功的,因此贫困家庭恐怕只能一代又一代继续贫困下去。

    对于贫困的家庭来说,从前孩子们还有读书和参军两条改变命运的道路可走,在当前这个社会,这两条路却已经基本上越堵越死了。参军退伍后往往也不包分配,只能去城里混个保安做做。读大学出到社会后,连找工作糊口都难。因此穷人的孩子不仅输在起跑线上,而且还继续输在就业路上。

    时下社会上流行的观点是:读得好不如生得好。也就是说读书再好也不如有个好老爸。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们最终能否实现就业,比拼的并不是读书用不用功,而是比拼家里的关系和财富是否过硬。这也是“新读书无用论”的另一种注解。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不仅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而且必定会使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最终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因此希望当政者能够及早正视这个已经越来越尖锐的社会问题,及早采用合适的措施将其化解。如一是可以扩大减免学费的面;二是要加大力度,提升大学毕业生的有效就业率。

    希望“新读书无用论”可以尽快失效,让读书重新成为贫困的学生改变命运的一条道路,从而也可以为国家贡献更多的人才。(QQ:33079930)

       幽壹
2010年7月19日于深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