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刚老师,你不能这样取笑我父亲
最近我家人从上海来电话,要我上新民网查看你老师在2007年11月7日发表在新民晚报"伍黎导演印象"一文,听到此消息,我很高兴,父亲走后,上海很多著名话剧演员和领导都著文来纪念我的父亲,而出自上海滑稽界,尤其是你王汝刚老师之手,亲自撰文,我全家非常欣慰,毕竟我父亲走了已经一年有余,大家仍然还记得他,在这里,我代表我母亲,代表我全家非常感谢你,毕竟你是在上海有着非常影响力的喜剧领军人物,也是我非常喜欢的演员,更是受大众欢迎的明星演员,我在上海期间,几乎每天晚上,都能在上海电视台看见你的形象,也希望能在更多荧屏上看到你老师可亲的形象.
但当我看完这篇出自你撰写的"伍黎导演印象"一文,我感到很疑惑,儿子是最了解自己的父亲了,而你写出我父亲的影象,我感觉好陌生,你说我父亲语言木讷,行动缓慢,可我父亲在上海文艺界是出了名的快人快语,哪怕就是在生命中最后一个月,当著名话剧演员郑毓芝老师去看望我父亲时候,我父亲和她共同回忆排演"孙中山与宋庆龄"时候,父亲还高声朗诵当时剧情中宋庆龄的一句台词"中国可以没有没有宋庆龄,但不能没有孙中山"当时连病房走廊外医生护士都听的清清楚楚,而你在最后一段细节中描写我父亲做鸡汤一事,生活中根本不存在有这样奇怪的事情,读了你文章后,我给我母亲打去了越洋电话,母亲感觉很委屈,她说"你爸爸不是这样的人,他思维非常清楚,而且我根本没有在生活中让他做鸡汤,这不合常理呀".我想,如果我父亲如你写的那样,他能排出那么多话剧精品?他能获的上海首届戏剧节最佳导演奖吗?
父亲一生是话剧导演,但话剧之外,父亲确实也排演过很多方言剧,如父亲成名剧"三个母亲"就是方言剧,和谢晋导演共同编导电影"大李老李和小李"成为中国经典电影,还和优秀京剧演员李炳淑合作开排"杨开慧"一剧在上海演出获好评,而对上海滑稽剧团来说,60年代曾经排演过滑稽戏"满意不满意",此剧风靡大江南北,粉碎四人帮后,应上海滑稽泰斗杨华生老先生邀请,排演了"可口可笑",当时杨老先生多次来我家,和我父亲讨论剧本情景我依然记的,二位老艺术家彼此相当尊重,给我留下很深印象.
父亲走了,静卧在上海革命烈士陵园内,他的躯体已经完整捐献给了国家,留在陵园内的是一种精神,至今我仍然没有从伤痛中走出来,母亲也很脆弱,在影响力如此大的上海新民晚报面前,我们能说点什么呢?我们只有期望,让我父亲安静一点,我们更不希望让无中生有的趣事,当作人们茶后饭余的笑料,王老师,你是上海公认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我想艺术家来点艺术夸张很正常的,但也不能杜撰生活中根本没有的东西,我一直很欣赏你所说的“唱戏一半,做人一半。演员的戏品艺德非常重要,所谓认认真真演戏,堂堂正正做人。”所以我只是和你商榷,望老师今后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是大众喜欢的艺术家.
谢谢你理解
伍黎的儿子,你的忠实观众
柏亮
附王汝刚文章:
伍黎导演印象
日期:2007-12-07
作者:王汝刚来源:新民晚报
从艺以来,我接触过不少导演,他们学识渊博,舞台经验丰富,曾给予我热情的辅导和帮助,使我心存感激。尽管岁月流逝,有些导演仍与我亦师亦友,保持良好关系。就说伍黎导演吧,虽然我们只有过一次合作,但他的印象在我脑海中始终清晰,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
记得上世纪80年代,我团排演滑稽戏《可口可笑》。开排前,老团长徐向群领着一位年近花甲、脸色红润、个头不高的男子汉走进排练场,他介绍说:“这位是伍黎导演,四川人,毕业于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参加过抗敌救亡演剧队、解放军文工团,到上海工作后,担任专职导演,成就斐然,曾执导过《烈火红心》《千万不要忘记》《第二次握手》等好戏……”我肃然起敬,心存敬畏,全神贯注聆听伍黎谈导演构思,他操一口带川音的普通话,娓娓动听。
可是,没过两小时我就发现伍黎导演十分风趣:中午,剧组集体吃盒饭,也许在部队养成的作风,伍黎吃饭很快,他放下饭盒就在一旁看报纸。这时,老团长走进排练场,看见大家都在用餐,唯独伍黎在看报,就亲自给伍黎送上盒饭。伍黎也不推辞,接过饭盒,埋头猛吃两口,这才抬起头,恍然大悟地说:“想起来了,我午饭已经吃过了。”他打着饱嗝,自我解嘲:“对,肯定吃饱了,要不然怎么会吃不下呢……”他嘴里嘟哝着,憨态可掬,逗得大家乐不可支。可是,进入工作状态的伍黎与生活中的伍黎判若两人,表面上他语言木讷,行动缓慢,内心世界却很丰富,对艺术创作更是精益求精。滑稽戏《可口可笑》上演后,得到广泛好评,伍黎导演功不可没。
后来,我才知道,伍黎是出名的开心果,他从不以老革命自居,一贯平易近人,还时常出些无伤大雅的洋相。一天深夜,伍黎从剧团排戏回家,路上还在思考舞台调度,他手舞足蹈,如痴如醉,头撞在电线杆上,他也顾不上叫疼,竟然对电线杆鞠躬致歉:“同志,对不起……”走到家门口,一摸口袋才发现,钥匙忘记在排练场。夜深人静,伍黎怕叫门吵醒邻居,改用气声喊道:“喂,开门呀……”伍黎的夫人是位沪剧演员,艺名柏青,她从剧场散戏回家,躺在床上刚要睡着,听见有个陌生声音叫门,就问道:“半夜三更,找啥人?”伍黎回答:“伍黎。”柏青叹口气:“唉,伍黎不在家。”伍黎问道:“他到哪里去了?”“他在剧团排戏。”“好,我去剧团找他。”于是,伍黎一路小跑,回到安福路剧团找“伍黎”。据说,那天晚上,伍黎是坐在门卫室等天亮的。
初春,伍黎去泡澡堂取暖,洗毕回家,感到浑身不舒服,夫人见他坐立不安的样子,关切地问道:“你怎么啦?”伍黎愁眉苦脸地回答:“全身不舒坦,痒痒的……”柏青大惊:“莫不是沾上了白虱、臭虫?快把衣服脱下来,让我检查检查。”“要得。”伍黎乖乖地脱下衣服,刚脱两件,夫人就笑得直不起腰。原来,伍黎糊里糊涂把澡堂里的大浴巾围在身上带回家了。
据说伍黎这类无厘头的趣事,举不胜举。某天,柏青有急事要出门,她与丈夫商量:“厨房在烧鸡汤,你能帮忙照应一下吗?”伍黎一口答应:“莫要看不起我,这点小事不在话下。”柏青怕他记不住,反复叮嘱:“汤煮开后,先放姜葱……”伍黎随手取过一页白纸,边记边说:“不必罗嗦,我照单操作不就行了嘛……”柏青这才放心地外出。伍黎一纸在手,胸中有数,念念有词,照单下料:“汤初沸,加姜片葱丝少许;再沸,续加绍酒二匙……待汤汁白浓,加精盐适量。”他随手取过身边的“盐罐”投料,顿时砂锅里汤汁四溅,泡沫翻腾……原来,他加进砂锅的不是“精盐”,而是强力洗衣粉……
王汝刚小挡案
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滑稽剧团团长,获得“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国家一级演员,主要作品"王小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