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边际分析在数学上来说就是古典数学优化问题,也就是寻找内点解的方法,这也是中国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两难决策中做出权衡,各取其优进行折中;而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做的是非古典数学规划,即最优解不一定是内点解,而允许所谓角点解。
角点解就是说允许最优决策值是零。内点解是一个中间的解,既不是决策值域的最大值,也不是它的最小值。内点解的一阶条件就叫做边际条件。
举例来说,比如在大学生专业课的选择上,古典经济学假设每个学生在千万门课程中必须做出权衡,一个学生的所有精力要在所有这些课程上进行属于正值的不同分配。而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应该存在一个更优的角点解,这个解,就是选专业——一个学生选择了经济学,那么他的最优解就是学习经济学方面的几门专业课,而分配在物理、化学等其它学科上的最优精力应该为零。
这时,选对了专业,就是选对了课程。所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超边际最优决策的难度,要更大。
一个人,一般来说必须在跟一个专业SAY YES的同时,要对另一个专业SAY
NO;对一个恋人SAY YES的同时,要对另一个对象SAY NO。
这个SAY
YES/NO的决策就是超边际决策。网络决策也正是具备了这样的特点,比如,你跟谁连还是不连。其实,市场的本质就是一个网络。比如,对一个东西,是买还是不买。在古典经济学那里,却被相对简化地看作是假定什么东西都买的边际决策。
网络决策除了超边际决策的特点外,还有非人格决策的特点。——谁提供的服务并不关键,重点在于服务和产品本身。
网络效果,就在于当交易效率改进的时候,原来无利可图的东西现在变得有利可图了。当人们扩大网络时,虽然每个连接的交易费用下降,但是网络的扩大使得总的连接次数在上升。所以网络效果是用点击次数来衡量的。
这时,就形成了一个反馈圈,或者叫因果循环链。如装电话时,所有的人都不买电话,我买电话也没用。电话网络的生产力跟安电话的人数有关,而每个人决定要不要电话的决策又反过来决定了安电话的人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