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博士生有社会经验的不少——很多还身居要职——聪明就更不用说了。可是他们缺的是什么呢:是多年学术拼搏之后的继续发力,缺努力。很多名校的博士生犹如进了名利的保险箱,再没有当年的奋斗意识了。当然,这不全是博士生本人主观上的问题。体制的问题更加严重。
随着高校的扩招,近年的博士生也逐年增加。各大,名校更是教育资源相形匮乏,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他们受经济规律的支配而选择了对博士培养的短、平、快模式。没有特别的问题,每年就会有大批的应届博士生顺利毕业。然而这些站在一个终点的人却在学术上参差不齐,良莠参半。比如这次我去人大,某著名学院的一个二年级升3年级的博士生即将开题写毕业论文了,可是他的宿舍里一本法学的书都没有,而且他平时也都是玩玩歇歇的,一心想着出国。此前他在美国呆了1年多,更他在美国读书的夫人陪读。可想而知,这样的人3年里在专业上能学到多少东西!然而,他却能轻松毕业!
而我,一个苦苦追求,上下求索了2年的同年级小博,因为处于一个不是那么一流的高校,为了给母校争光,让母校更快晋级,给母校申请更多的博士点多做贡献,很可能开题的事只能石沉大海,毕业的事更遥遥无期。我们是一个水平线上的2个极端!
好在正好访学归来后,目前上海一某著名期刊给我投来一个大大的绣球:要求我组稿做成专栏,把我以前投过的一篇文章再邀请几个业内著名专家赐稿,做成一个系列进行发表。一夜之间,我似乎成为了一个副编辑了!哈哈!这样的好事,当然赶快报告导师。我觉得我是努力的,也是幸运的。因为我的努力得到了编辑的大大认可。听同学说云南一个著名的经济类牛杂志的投稿要求很高,即使投中了,还要交纳几千元的版面费。——简直是腐败加无耻!对穷书生还宰得这么狠!!
这次去北京,顺便去了亮马河的联合国驻中国办事处,并在国际劳工局的北京分局借了一些免费的资料。这个资源是人大一个3年级毕业班的博士生告诉我的,她那时候已经准备穿博士袍拍毕业照了,我真羡慕她啊!
在这里,我可以把这个关于国际劳动力的免费资源告诉大家分享:在亮马河的外交人员办公大楼,与10楼国际劳工局的陈巧玲女士联系,就可获得接待。这位陈女士非常好,最后还书的时候还答应与我拍照留念。
出于对美女的尊重和个人隐私的保护,我就不把真实的照片失传出来了。亮马河走到头过一个天桥就是燕莎商场。它地下的超市可是了得!因为亮马河是现在的外交人员和使馆聚居地。燕莎的超市充斥了各国的原装进口食品:有1000多元一包的蓝山咖啡豆,也有40多元一瓶的法国纯净水,还有一些专门给小日本供应的一些看不懂的食品专柜。北京自产的汇源果汁到了这里也涨价1/3。看来中国的崇洋媚外还不是仅限于学术上,它充斥了各个有形的空间和无形的精神的领域——外国人比中国人富,更愿意掏多点钱?呵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