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门员的技术动作一定要规范化。技术动作的要求都是几代人在训练比赛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马虎不得。比如在接球的手法、手型上要有缓冲动作要在坚持长年训练中反复磨练形成动作定型,否则在比赛中一接球就容易脱手的坏习惯,可是最要命的,世界杯激烈快速的高水平比赛中脱手就等于进球,另外在训练中在接球时要求队员轻重来球第一个意识是接住而不是挡出,挡球就等于脱手,脱手就荣进球,也不能只接轻球(力量不大的来球),重球(力量较大的来球)也要靠缓冲动作在长期磨练中加以解决。守门员的基本功要扎实的规范的,有时是很枯燥的,不厌其烦的在训练中得到提高。守门员训练应该是最辛苦的,最累的,比赛中应该是比较省体力的,但精神负担又是最重的。因为是最后一道防线事关重大容易造成精神上的压力和思想上的紧张情绪。紧张又是守门员的致命弱点,解决的办法出了调解,端正自控能力外,应该多打比赛,在实战中增强自信心,缓解紧张情绪,从紧张到不紧张时要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锻炼过程,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么。
我是一个大器晚成的球员,当初进队身高只有
1.71米技术不成熟是个板凳队员经过多年苦练技术有了提高,但一上场比赛就胆怯,打不好球就遭到战友的埋怨,紧张得不知所措,技术的不到正常发挥,板凳一坐又是一、两个月,过后再安排上场,有时紧张得睡不好觉,心想这一次要好好表现一下,结果适得其反,就这么反复磨练,紧张情绪渐渐消除,所练技术得到了正常发挥。我是69年开始打出自己的最高水平,1971年对非洲刚果队一战,给西安观众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
重视守门员的进攻技术,发球训练,守门员的进攻技术,包括手抛球、门球(定位球),发球有包括凌空球和反弹球两种,守门员发球是进攻的开始,也是进攻开始的第一人,练好发球也会出奇不意快速得分。我记得很清楚1970年5月的一天,天下着毛毛细雨,陕西队在省体育场迎战来访的四川队,看台上座无虚席,中小学生占了一大半,气氛非常热烈,双方都安排了最强阵容,四川队也是国内一支劲旅,开始后双方争夺得非常激烈,上半时结束陕西队暂以0:2负于对手,中场休息,陕西队由于失球队员情绪有些消沉,休息室里省体委主任田德霖鼓励大家先丢了球不能泄气,几万观众再看着我们,下半时要努力拼搏争取拿回来。下半时20分钟过后记分牌上仍是0:2,抓住一次机会使尽全身力气我发了一个正面远球越过对方中卫最后一道防线,直落禁区内五米处,对方守门员想出又不敢出,正在犹豫之时,快速赶到进取的李德发队员头球一顶,进啦!顿时全场轰动起来人们在观众席上鞋和帽子上下飞舞,此球一进队员情绪大增,场上占据主动,不到5分钟,裁判又在禁区外判罚一直接任意球,由袁式禄主罚成功,又进一球,2:2平,球迷们欢喜若狂,呐喊声久久不能平息,场上球员越战越勇,势如破竹,最后终场前又进一球,3:2反败为胜,给观众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三十五年过去了,人们一谈起足球,对这场比赛记忆犹新,号称一脚一头近一球的奇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