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真正的菩提心是勇于担当

标签:
转载 |
http://s9/middle/71eb276eta6a6ea5b9258&690
记得有一个故事:有两个兄弟一起到大城市谋求发展,刚一到城市两个人口渴了,就发现喝口水也要花钱买。哥哥心里想:生活消费水平太高了,连水都要买,这个地方不适合生存,还是老家好,于是启程返乡了。相反,弟弟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他想:城市里太好了,连水都可以卖钱,于是决定留下来。过来些年以后,哥哥在家里保持这老样子,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守着两亩地一头牛过日子。弟弟在城市里却做出了一番自己的事业,可以说是飞黄腾达。面对同样一个情形,由于思维模式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结果就会大相径庭。
http://s14/middle/71eb276et7710b2bade0d&690
比如宣化上人说:“我们现在是生在这末法时代,可是我们要提倡正法,我们大家都发愿,不准它有末法,我们就要在这个末法时代,给它转变为正法时代。人人发这个愿,这个末法也就没有了。所以现在这个佛法传到西方来,西方的佛法刚开始,那我们绝对是要提倡正法,主持正法,弘扬正法。我们一举一动都是为正法来做标准,来做我们一个目标,这是我一向的宗旨。那么各位听了之后,都要来发大菩提心,拥护这个正法眼藏”。这是要转变末法为正法的大愿心,同样正果法师在文革的时候也曾讲:"我在佛法在!"这是何等的气魄,
http://s1/middle/71eb276et7710b2fc9240&690
古代这样的大德就更多,大家比较熟悉的玄奘大师就是这样的人物。《慈恩传》记载了玄奘法师13 岁(612)在洛阳净土寺出家的经过,当时大理寺卿郑善果问他:“出家意何所为?”,玄奘的回答非常气派,他说:“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这八个字就是玄奘为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标。出家以后, 13 年间游历了河南、陕西、湖北、河南、四川等地,遍访众师,结果发现中国的佛教义学山头林立,各地高僧对佛经见解不一,佛典系统混乱,译文也有许多文意不通之处。用玄奘自己的说法,是“纷纭争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面对这样的境地,大德没有因此而退心。为了解决数百年来的争论与怀疑,于是就有了不怕艰辛的西行求法。
http://s2/middle/71eb276eta6a6f892c9a1&690太虚法师
太虚法师(1890—1947)是近代佛教复兴运动的倡导者,他针对清末以来佛教界的种种弊病提出“佛教革命”的口号,主张在教理、教制、教产三个方面实行革新,规划创建新型的僧团组织和制度,他主张推行贴近普通民众社会生活的“人生佛教”,并致力发展佛教教育。如果大师面对当时佛教的整体萧条局面,退失信心的话,佛教怎么可能有当时的复兴。
http://s3/middle/71eb276eta6a6f65df892&690
佛教讲一切唯心造,一切法从心想生。如是因如是果。发什么样的心,决定有什么样的果。如果这些大德高僧在面对当时佛教的惨淡局面,退失了菩提心,佛教的结局可想而知。所以佛教徒在面对那些不如法的人和事的时候,不应该被这些影响,更不应该退转信愿,应该像古圣先贤一样勇于担当,应该激发起更大的菩提心——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