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慈善家李春平为患病少女捐款30万元,并将现金摆放在病人床头,照片在网上被热传。网友称受赠者也需要尊严,赤裸裸捐赠拍照是缺德,有市民认为捐助病人是干实事,比那些变相赚钱的人好。传媒学者则表示,成熟的慈善应注意细节,建立平等关系。(8月9日《黔中早报》)
看到堆在贵阳患病少女杨柳床头那堆人民币,有人激动地说:“这是暴发户炫耀的施舍。这种粗暴的行为,是对人格和尊严无耻的践踏。”而我的感受却不同:这个罹患大病的孩子有救了!
有人批评慈善家李春平这种高调的行善方式是“暴力慈善”,我并不觉得奇怪。比他更高调的陈光标,因为在台湾行善时直接发现金,引发轩然大波。不但有人说他是暴力慈善,更有人指责他侮辱了台湾人。李春平和陈光标之所以受批评,根源就在行善的方式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隐善”,所谓“为善不欲人知”,可他们的做法与之格格不入。
可我却以为,行善的方式固然需要考虑,但更重要的是行善的效果。就李春平捐款这件事来说,躺在病床上的贵阳患病少女杨柳,急需做骨髓移植手术,而这种手术没有几十万元是做不下来的。在这种危机关头,谁能捐出这几十万元,谁就能让小杨柳摆脱痛苦、带来生机,这才是善莫大焉。至于捐款的方式,则是次要的。
有人说,捐了款又把钱摆在床头拍照,像是在施舍,干的是不顾受捐者尊严的缺德事。受捐者的尊严当然是必须尊重的,他们一点一滴的感受也应尽量考虑,毕竟做慈善是在播撒爱心,多注意一些细节会锦上添花。但我想说的是,我们对待行善者需要多一点掌声,少一点诘难;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苛责。报道显示,在过去的20余年里,李春平平均每天以3万多元的速度,累计在全国捐款2亿8千万人民币。这样的善行,有几个批评指责他的人的能做到?如果不尊重受捐者,如果心里没有大爱,李春平能筑起这座善行的高塔吗?
一句话,显善隐善都是善。我们与其把精力花在争辩行善者的动机上,倒不如去关注还相当不健全的慈善机制。我相信,当我们的慈善组织不再长期被“郭美美”事件困扰,真正具备了令人信服的公信力,当行善蔚然成风,当让人眼花缭乱的“诈捐事件”得到遏制,李春平陈光标们就没有必要搬着成捆成捆的现金去现爱心了,而“捐款拍照”也自然会消失。
8月10日《楚天都市报》、《新安晚报》
显善隐善都是善
来源:楚天都市网 2011-08-10
08:12
楚天都市报讯王孝武
8月2日,慈善家李春平为患病少女捐款30万元,并将现金摆放在病人床头,照片在网上被热传。网友称受赠者也需要尊严,赤裸裸捐赠拍照是缺德,有市民认为捐助病人是干实事,比那些变相赚钱的人好。传媒学者则表示,成熟的慈善应注意细节,建立平等关系(8月9日《黔中早报》)。
看到堆在贵阳患病少女杨柳床头的那堆人民币,有人激动地说:“这种粗暴的行为,是对人格和尊严无耻的践踏。”而我的感受却不同:这个孩子有救了!
有人批评慈善家李春平这种高调的行善方式是“暴力慈善”,比他更高调的陈光标,也多次引发轩然大波。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隐善”,所谓“为善不欲人知”,可他们的做法与之格格不入。
行善的方式固然需要考虑,但更重要的是行善的效果。躺在病床上的杨柳急需做骨髓移植手术,几十万元能让小杨柳摆脱痛苦,这是善莫大焉。有人说,捐了款又把钱摆在床头拍照,不顾受捐者尊严。受捐者的尊严当然是必须尊重的,但我想说的是,我们对待行善者需要多一点掌声,少一点诘难;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苛责。报道显示,在过去的20余年里,李春平累计在全国捐款2亿8千万人民币,有几个批评他的人能做到?
显善隐善都是善。我们与其把精力花在争辩行善者的动机上,倒不如去关注还相当不健全的慈善机制。当我们的慈善组织不再长期被“郭美美”事件困扰,李春平陈光标们就没有必要搬着成捆成捆的现金去献爱心了。
显善隐善都是一种善
看到堆在贵阳患病少女杨柳床头的那堆人民币,有论者激动地说:“这是暴发户炫耀的施舍。这种粗暴的行为,是对人格和尊严无耻的践踏。”而我的感受却不同:这个罹患大病的孩子有救了!
有人批评慈善家李春平这种高调的行善方式是“暴力慈善”,但我并不觉得奇怪。比他更高调的陈光标,因为在行善时直接发现金,还堆起现金墙,引发轩然大波,也有人说他是暴力慈善。李春平和陈光标之所以受批评,根源就在行善的方式。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隐善”,所谓“为善不欲人知”,可他们的做法与之格格不入。
可我始终以为,行善的方式固然需要考虑,但更重要的是行善的效果。就李春平捐款这件事来说,躺在病床上的贵阳患病少女杨柳,急需做骨髓移植手术,而这种手术没有几十万元是做不下来的。在这种危急关头,谁能捐出这几十万元,谁就能让小杨柳摆脱痛苦、带来生机,这才善莫大焉。至于捐款的方式,则是次要的。
也有人说,捐了款又把钱摆在床头拍照,像是在施舍,干的是不顾受捐者尊严的缺德事。受捐者的尊严当然是必须尊重的,他们一点一滴的感受也应尽量考虑,毕竟做慈善是在播洒爱心,多注意一些细节会锦上添花。但我想说的是,我们对待行善者需要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苛责。报道显示,在过去的20余年里,李春平捐款上亿元。这样的善行,几人能够做到?如果不尊重受捐者,如果心里没有大爱,李春平能筑起这座善行的高塔吗?
一句话,显善隐善都是善。我们与其把精力花在争辩行善者的动机或方式上,倒不如去关注还相当不健全的慈善机制。我相信,当我们的慈善组织不再长期被“郭美美”事件困扰,真正具备了令人信服的公信力,当让人眼花缭乱的“诈捐事件”得到遏制,李春平陈光标们就没有必要搬着成捆成捆的现金去献爱心了,而“捐款拍照”也自然会消失。
□ 王孝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