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提出要抓好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的公开,客观公布事件进展、政府举措、公众防范措施和调查处理结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社会舆论。(8月3日《新京报》)
近期重大突发事件频发,热点问题波连浪接,温州动车追尾、武夷山公馆大桥垮塌、渤海湾溢油、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突如其来的大事以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既撼动人们的神经,更牵引公众的关切。面对这些事件和问题,我们既有妥善应对的经验,也有迟滞被动的教训。
由此,中央的《意见》应时而生,不少网友在拍手称赞的同时,也对意见的执行效果提出疑虑。而在我看来,重大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能不能真正公开好、应对好,关键在于政府部门“要交代不要‘胶带’”。
历史的车轮已经推动着古老的中国,进入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在网络监督、微博问政之下,已没有重大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能逃过公众的眼睛,准确、及时、诚恳地向公众交代事实真相,已成为相关部门的不二选择。
但一些部门和官员,显然还没有适应这样的时代,他们习惯性地遇见好事乐见媒体,遇见坏事仍躲着媒体,更有甚者想着办法给媒体派“胶带”,将事态的平息寄托在对媒体的“封口”上。中央的《意见》能否很好贯彻,这“胶带”恐怕是只拦路虎。
喜欢派“胶带”的部门和官员,不知还曾记否,当初的陕西华南虎事件,历时两年不断质疑与被动处置,耗费了极大的社会成本,也透支了地方政府公信。正如专家所言,在当今这个资讯社会,涉事部门处理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外界评判的主要根据。派“胶带”、装聋作哑、搪塞敷衍,都会被公众解读为不堪的内幕或暗箱在交易。
我们已经不可能回到“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面对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与其去堵媒体的嘴,不如从倾听民众的诉求中改善治理,在回应舆论的质疑中寻求进步,在交代真相的真诚中赢得民心,实现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应该是现代行政的基本理念。
纵观近年来一个又一个案例,大凡是那些及时交代、回应社会关切的,往往会提升政府公信力,给政府加分。相反,那些遮遮掩掩、喜欢用“胶带”招呼媒体的,则是引得谣言四起民怨鼎沸,相关的部门不仅如坐针毡,最后还大损公信力。
在这个“自媒体”时代,对社会关切要交代不要“胶带”,应成为政府部门的共识,重大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要让权威媒体及时发声,应成为公共治理的常识,这是公共政治走向善治、增益权力公信的必要路径。
8月4日 《嘉兴日报》
|
对社会关切要交代不要“胶带” |
|
嘉兴在线新闻网 2011年08月04日
00:52:32 手机看新闻 我要投稿 http://www.cnjxol.com/news/images/fetion.png飞信报料有奖 |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意见》提出,要抓好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的公开,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充分发挥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近期重大突发事件频发,热点问题波连浪接,触动着公众敏感的神经,牵动着公众关切的目光。在回应社会关切方面,我们既有妥善应对的经验,也有迟滞被动的教训。在我看来,要把重大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公开好、应对好,要把社会舆论引导好,关键在于有关部门要给公众一个交代而不是“胶带”。
历史的车轮已经推动着古老的中国进入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在网络监督、微博问政之下,已经没有重大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能逃过公众的眼睛,准确、及时、诚恳地向公众交代事实真相,已经成为相关部门的不二选择。但是,有一些部门和官员,显然还没有适应这样的时代,他们习惯性地遇见好事乐见媒体,遇见坏事躲着媒体,甚至想方设法给媒体和民众派发“胶带”,将事态的平息寄托在“封口”上。中央的《意见》能否贯彻落实,“胶带”就是一只拦路虎。
正如许多有识之士所言,在当今这个资讯社会,涉事部门处理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外界评判的依据。派发“胶带”、装聋作哑、搪塞敷衍,都会被公众解读为有不堪的内幕或交易。我们已经不可能回到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面对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与其去堵媒体和公众的嘴,不如倾听公众的诉求,在回应舆论质疑中寻求进步,在交代真相中赢得民心,实现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纵观近年来一个又一个案例,大凡是那些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的,往往会提升政府公信力,给政府加分;相反,那些遮遮掩掩、喜欢派发“胶带”的,无不引得谣言四起、民怨鼎沸,相关部门不仅如坐针毡,最后还大损公信力。对社会关切要交代不要“胶带”,应成为基本的行政理念和公共治理的常识。
|
来源:嘉兴日报 作者:王孝武(湖北) 编辑:吴淑芳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