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铜雀台登土丘怀古

(2011-12-06 15:34:18)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铜雀台登土丘怀古

铜雀台登土丘怀古

二千年的铜雀台,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淹没,赤壁一战,曹操的数十万大军在战火中化为云烟,留下更多的是《赤壁怀古》。那场大火虽然烧掉了曹操的数十万大军,但没有烧掉曹操的勃勃雄心,于是,在建安十五年,曹操在陪都邺郡修建金凤、铜雀、冰井三台。并在金凤台前演绎一场看似演习,其实是兵强马壮的一种炫耀,证明赤壁一战并没有影响他可歌可泣的统一大业。

如今的金凤、铜雀、冰井三台,已经不是过去的三台,已经没有过去的辉煌,已经形成了河北临漳县南部和河南省接洽的一个小小的三台村了,“揽二乔于左右兮,乐朝夕之与共”,也只是曹植的一句诗了。曹丕以“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严以承天” 而次子曹植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西城。”形容的“铜雀台”已化入历史的尘埃。

走下陡立的漳河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凤台了。高12米,宽70米的金凤台,已经没有了当年“高八丈,有屋一百三十五间的建筑。”拱门上三间阁楼二根立柱和朱红护栏已不知道是何年代修建保存下来的。走过拱门,便是铜雀台基址了。沿着台阶拾阶而上,心里沉甸甸的,遥想当年的“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的铜雀台是何等辉煌,“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

高大的铜雀台基址上几间破旧的小屋里,做为馆藏文物,几堆残瓦断砾存放在各个角落里。屋后只剩下数棵新植的参天的松柏了,一丈二尺高的铜雀早已经不知道飞向何处,留下的是千古遗恨。当年的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是何等的壮观,如今是荒草缠绕着,早已经辨别不清。数十里的运兵洞,曾昭示着曹梦得足智多谋的战略眼光,如今最近的一段,已只是旅游的一个景点而已。有道是“恩化及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是现在中华民族的真实写照。

我只管照相,有时候还抄写几句碑文和楹联,摸摸这,摸摸那,颇有些追寻历史的味道。这里做为“建安”文学的发源地,是不能不提的,“建安文学”做为汉魏二代文学的主流,对中国文学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上承下接是“建安文学”历史的特性,改革汉诗,影响南北朝乃及盛唐诗风。“建安文学”主要人物中,又以“建安七子”为主要代表,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建安七子”中又以年少的曹植为出名,这并不是因为他是曹操的儿子,是因为他的“才高八斗”的文才。

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一块砖、一块砖地触摸,触摸着这沉重而又厚实的历史,我的心里是异常沉重。登上高高的土台,凝视远方,仿佛又看到了那滔滔的漳河水,奔腾咆哮。感悟二千年前曹操站在铜雀台上大宴群臣、操练兵丁,大有气吞山河之势。

我虽然无数次造访,但感觉还是那般的兴奋,因为我的脚下就是伟大的“铜雀台”了,当年“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是何等的壮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要不是当年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曹公八百里连营,恐怕“二乔”早已经成了战争的牺牲品了。

站在高台上,我是感慨无限啊,岁月渐行渐远,历史的轮廓开始模糊,模糊的让人心酸,残缺的历史画面好似梦境。时光荏苒,二千年的岁月渐远,时光带走了太多的东西,却载入了历史的张页。

看到时光在发愣的瞬间从沙漏里无声地流走,当初春的嫩绿蜕变成成熟的叶子,在再某个季节纷纷落下。历史突然走进这落寞的秋季,如叶片上随着时光慢慢融进泥土,慢慢消失在不想忘记。真的是岁月匆匆,在这似水流年的日子中,记忆如蝶茧般将自己层层剥落。站在这如同废墟的土台上,才看清历史曾经辉煌的痕迹,才发现当年只是历史走过,走过似水流年的日子。漳河水早已改道,岁月走了,历史还在。做为后人,站在这阵阵北风中土台上,数漫天缤纷的落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白云咏叹
后一篇:梦中的雨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