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敷潭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一首汉乐府的《陌上桑》把一个农家村姑描写的歌美、舞美、貌美,更重要的是罗敷的“德”美。她不畏强暴、不慕权势,是一个美丽善良、冰清玉洁的民间美女。
邯郸秦氏女,名罗敷,嫁邑人王仁。仁为赵王家令。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敷善弹筝。后来赵王抢娶,罗敷逃走,当她被赵王派人追至黑龙潭时,她悲愤至极,为保自己清白,她扑潭而亡
邯郸市西北 十公里,有一个叫三陵乡姜窑村,罗敷就出生在此村。这里遗留着当年的桑园,罗敷墓和著名遗迹罗敷跳崖处“罗敷潭”。
姜窑村西北,龙兴寺遗址之西,旧有一小溪,溪边有一潭,原名“黑龙潭”。因罗敷跳潭而死,后人为了纪念罗敷,将“黑龙潭”改为“罗敷潭”。罗敷潭东边,丛林茂草之间,一羊肠小道蜿蜒于幽谷高坡。据传说,此路乃唐代大诗人李白路,并立碑纪念;在李白登上北岸的地方还建有一座四角山亭,名叫“李白亭”。
当年李白自广平府(现在永年广府)醉行走马六十余里,游览了当时山清水秀、云雾缭绕、碧水回溪的人间仙境——罗敷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行歌入谷口,路尽无人跻。攀崖度绝壑,弄水寻回溪。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迷。淹留未尽兴,日落群峰西”的绝妙诗句,使罗敷潭声名远扬,引无数文人骚客来此。
潭边桑田数百亩,松柏成林,杨柳成行。据记载潭的上游,泉眼遍地,泉水常年细流,从潭上落下,叮咚有声,如音乐般美妙动听。一到雨季,雨水顺山而下,汇至潭根,猛然跌下,水声轰鸣,震天动地,几里以外可闻其声,形成壮观的罗敷潭瀑布。
现在的罗敷潭规划在古石龙景区内,我不止一次来这里游赏,每一次来这里感觉都不一样,心情也不一样。春天这里溪水潺潺,柳絮飞舞,荆棘丛生沙丘之上酸枣树开满了细小的白花引来无数蜂蝶。桑葚园里,满树酸甜的桑葚,随你任意采摘。这里每年都还要举办“罗敷采桑文化节”,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齐聚这里,既能尝试美味又能品味罗敷文化。
沿着石板路,曲径通幽,碧蓝的天空下,流金溢彩,轻舞飞扬。一簇簇一团团野花争芳斗艳,红的、白的交相辉映。一次次走进罗敷潭,我每次都被这里的环境渲染,清新、宁静、幽雅,连树枝上的鸟鸣都显得那么悠闲。拾阶而上,高大的汉白玉罗敷像,手挎竹篮又一次呈现在我的眼前。每次看到罗敷像,我都能感觉到她身上独特的性格,那就是:智慧、勇敢、坚贞、善良。
又一次沿着诗仙走过的那段坡路前行,当年杂草丛生的羊肠小路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现在那条小路早已有青石铺设。李白亭下,李白端坐在那里,手举酒杯,一边欣赏这里的美景,一边赞叹罗敷的忠贞,感叹之余还不忘喝上几杯邯郸美酒。
沿着诗仙的路,我不知走了多少遍,并没有感受到诗人当年的灵气,对于我来说,沙丘上就是低矮的灌木丛,增添是只是远处的高楼大厦和正在修建的真武大帝大殿。
沙丘之下,密林从中,那一潭水干涸了,几块长满苔藓的石头,仍滞留在往昔。当初的采桑女,已不知去往何处,当年的一潭清水,已渗透进历史,当年的使君,已埋进罪恶的空间。丘壑上的桑树,早已被蚕吞噬,变成富贵人家的身上衣,只有汉白玉做的罗敷像,站在丘岗之上,凝望远方,盼望着夫婿,骑马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