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故道的记忆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一

村西五里是漳河故道,漳河迁移后留下了一片沙滩,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了树。有了树自然是国家的了,既然是国家的,国家自然在这建立了管理机构,那就是林场。
前些年,电厂的水流经此处,使这里树青水秀,别有一番景致。可是近几年,树木无限制的砍伐,使水土严重流失。每年进入汛期时,大量的水便吞噬了周边的庄稼,给村民和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为了防止电厂排出的水淹没庄稼,电厂在沙滩上修筑了一个大坝,形成了一个大的蓄水池。最近听说,大坝里的水干涸了,坝外虽还有些水,也已很浅了。听说鱼却很多,常有人提回十多条半尺长的鱼,特别是在稻草地里,用不着网,只要不怕尚有寒意的水,脱下鞋子跳下去,伸手便能抓到。
说得心动了,想去试试,便趁周末闲暇,一睹为快。那天阴雨,我从邻居家孩子手里借了一个用纱窗布制作的鱼网,便兴致勃勃的直奔沙滩去了。
三月的沙滩真美,绿油油的树,青嫩嫩的草,把方圆百里的漳河古道点缀的像一幅画,像一首诗。
筑起三年的大坝外还缓缓地淌的细流,水很清,清澈透底。细流围着坝从南环向西,再向北流去。我环视半天,也没能找到那片稻草地,只得沿着溪流,提着鱼网在水中搜寻,好久也找不到一条鱼。这时,我看到不远处一片大塘里,有两个人穿着潜水服,跳进没过胸膛的水塘里布下一个很大的网,也许他们能够如愿。
下雨了,顺着溪水向北走去。两旁的风景极美,高大的刺槐上结满了槐花,微风吹过,飘来一缕幽香。树枝上,草丛中栖息着无数从没有见过的鸟儿,美丽的羽毛,动听的鸣叫,为沙滩增添了几分风景。
找了许久总也找不到一条鱼,倒发现了林中一所神秘的红房子,大红房子在绿树和溪水的环绕中,像是神仙洞府。也许是吃午饭的时候了,一缕炊烟从房顶烟囱里升起,然后又被微风吹散到空中。也是自己觉得饿了,就在门前停下,想去扣门,可巧透过门缝看到两个扎着小辫的女童,正在往屋里搬运着干柴。犹豫一下,终究还是没有进去,惟恐打搅到这里的仙人。
雨中的林场没有了行人,我一路上穿过不少死林,直直冲天的枯木矗立在死水中,让人不由心生几分寒意。这时,一座小桥横在眼前,溪水缓缓地流淌着,也许这里会捉到鱼吧?我将鱼网放进水里耐心地等鱼进网,可三三两两的小鱼在网边晃动,就是不进去,我耐不住了,用劲将网迎头一兜再往上一提迅速收起渔网,打开一看,也不过几滴水和几片草叶从网中滴落。
雨大了,我这才想起回家。心想,如果家人见我空手而归会怎么说呢?没有捕到鱼,倒被雨淋得湿透。其实,他们哪里能知道,我一点儿不觉得遗憾,能在这仙境般的丛林里欣赏春天雨中的曼妙美景,是在喧哗的都市里所寻找不到的。难得的轻松,难得使我郁闷的心情舒畅,我凝视着林场很久、很久,以至于流连忘返。
二

村西有一条小河,现在想起来,小河就是我童年全部的梦。小时候总想随着欢腾的河水奔向远方,畅享山那边的风景。长大后见我到了大海,小河却变成能揣在口袋里与我一同旅行的一只茶杯。对家门口淌过的这条小河,我总有一种魂牵梦绕的感觉,尽管它没有正式的名字,也不过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河沟。
转眼三十年,三十年回忆往昔,弹指一挥间,童年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那还是我在读小学的时候,一个星期天,我和堂兄到村西五里外的沙滩里去“偷”枣。说是沙滩,其实是一条干涸的漳河故道。沙滩到处都是沙丘,沙丘上一片片高大茂密的枣树林,密密麻麻挂满红的、甜的让人心醉的红枣,让人口水直流。结果枣没“偷”到一个,倒被护林员追跑了几里路。与其说说是路,倒不如说是林海,满树的大红枣,也顾不得摘上一个。衣服被枣树上的硬刺划破了,胳膊上淌着血。当时哪里还知道疼,心中充满了恐惧,只有一个“逃”字。因为我早在这以前被人家护林员抓住过,被训斥了半天,最后还让人家把书包扣了,害的要母亲去要。记得是母亲托人说了半天好话才要回来。虽然母亲并没有责怪什么,但自己总归感觉不好,尽管那时还是一个孩子。
树林渐渐稀了,头顶开始露出湛蓝的天,当心神定了下来,我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我和堂兄跑散了。其实,护林员根本没有追赶我们,只不过是我们奔跑时树枝相互碰撞的声音在作怪,真的是“草木皆兵”了。
天阴了,风吹动着沙丘上的枣枝,摇曳着荒坟上的野草,使初涉其境的我有些毛骨悚然。我想哭、想喊的感觉都有,可我不敢,我怕招来什么,我知道我迷路了。无心欣赏那些叫不出名字的野花,也无心捕抓水洼里的鱼虾,心中唯一的念头就是寻找出路。茫然的我,也只能象瞎子一样在林中摸索,试着辨别方向。正在不知所措,突然听到流水声,我象遇到救星一样,箭一般射过去。因为我知道,这条小溪便是流到我家村南的那条小河。高兴之余,早把刚才的事忘的差不多了。
岸边,一棵高大的榕树在向我招手,使我有回家的感觉。安定下来,才敢拥抱着那棵老榕树伤心而惊喜地哭。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也只能这样做了,这是最好的安慰。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不止一次回来。抚摸老榕树,听那潺孱的流水声。因为这里有我童年美好的梦。如今林场和沙丘自然不存在了,水也不存在了,老榕树也不知道何时被何人伐去了,一个大坝拦住了多少人童年的那个梦。听说这里盖“金沙滩”度假村,我倒也去过几次,一大片空地上,几处建筑过半的别墅,被扔在那里已经很久了,恐怕是被遗弃了。可以试想,这里没有了树,没有了水,刮风时沙砾漫天飞舞,这里如何住人,咳,真是瞎折腾。
我不禁由衷地感叹,不是为废弃的建筑,而是为那片曾经的绿。
三

村西有水,有水自然就有塘,有塘里自然有莲。莲花,别称甚多,有芙蕖、菡萏、水芙蓉之称,荷花是常用之名。莲,叶圆形,浮在水面,花大而美,亭亭玉立。
周敦颐《爱莲说》中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把莲花的美写得淋漓尽致。写出了莲花的冰清玉洁、玲珑剔透,也写尽了莲花的高雅品性。而杨万里又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把一个淤泥筑起的西湖,点缀得不仅清纯、靓丽,而且融入了“柳浪闻莺、”“花巷观鱼”、“三潭印月”,和西湖风景一起共同营造了大自然的美妙和谐。
与邻县交界处,有一大片水田,缠绵几十里。每年六、七月间,红的、白的、粉的荷花蜿蜒数十里,争芳斗艳,柔风里就像仙子舞动着羽裳,面对众多游者,展开硕大的花瓣,吐纳淡淡的芳香,晶莹的露珠滚动在荷叶间,迎着晨曦微启的阳光,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任小船在荷间荡漾,任采莲姑娘纤指采摘莲蓬,真有“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感觉。大自然陶醉了,是被这花的艳丽与高雅。
远山若隐若现,偷窥似的遮起薄薄的轻纱;太阳调皮地从海底跳出,看到披着羽翼的荷花仙子在水中沐浴,瞬间害羞似的红了脸。
我喜欢莲,最初是从课本《爱莲说》中认识了莲。当时喜欢莲花,是喜欢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性,而这品行是我自小推崇并养成的习惯,也是我做人的标准。长大了,当真正接触并了解莲之后,我的思想有了不小的变化。不仅喜欢它“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更喜欢它“娇而不媚,艳而不妖”、不为世俗所污和高风亮节的精神。因此,我每年六、七月间都会来这里赏玩几次,在池边静静地欣赏、静静地沉思许久,去领悟莲花“开可斗娇,凋而不萎”的涵养。
四

村西有河,有河自然就有桥,在我记忆中小桥很多,印象最深的只有一座。小桥叫“团结”桥,数米长的小桥只有一个拱洞。在我的记忆里,小桥,水流了一年又一年,小桥依然,几株洒落的垂柳,拂盖了所有的平凡;小桥,很简单,弓型结构的水泥和砖,没有了轮廓;小桥,人走了一年又一年,小桥依然;小桥,很普通,一丛长高的蒹葭草,伸出水面,成群游动的鱼,总爱在桥下逗留。
小河的水流淌着,在这漳河古道上,流淌了好多年;小桥热闹着,那是历史的见证,见证曾经繁华的过去;小桥没有了往昔,人冷落了小桥,沙和土堵满了桥孔,人走在桥上,再也无法分辨这就是桥;小桥的水干枯了,沙和土堵住了依稀的繁华,也堵住了一个小村往昔。
我小憩的地方,是一排蓝传房子,小院里几枚盛开的喇叭花,爬过屋脊,架一院清凉,院前的果园里,几串垂落尚青的葡萄珠,那是一种悠闲。藤枝上的几声蝉鸣,让藤椅上的我闭目回味,一院的清荫,一院的凉风,寻觅不到一丝夏意。看一眼葡萄珠,感到嘴里很酸,不甘心地取一粒放在嘴里,还是昨天的酸涩。
在大集体的日子,这里摘去漳河古道的面纱,兴起了治沙还田。在耕作之余,小桥周围是最好的休息场所,两排冲天的白杨,覆盖了所有的桥面,几枝伸出葡萄园的滕枝,拉住了几个不安分的少年。我就是那不安分少年其中的一个,掰玉米、刨花生、那里有我童年的梦,同时也离不开祖辈耕耘。
坐在桥头,望着涓涓细流,流过茂密的丛林,流向远方。童年的我,尚在嬉戏之中,桥头坐累了,偶尔到渠岸上,刨茅草根、采野桑葚,白菜地里逮蝈蝈,好不惬意。
现在的小桥只能是一个梦,一个记忆,当年的少年早已过了不惑之年,如今的少年早已远离那片沙滩,因为这里已经什么都不存在了。那树、那水、那桥,还有西望隐约可见的太行山。我的孩辈们还能知道这里吗?还能从中体验童年的快乐吗?不会的,现代化的社会早已使人们淡忘了这里的小桥,连我自己又能回忆起几次。
我首先自我检讨,小桥的确离我远了,无论是从心里还是记忆里,它只能代表过去,只能是绿树从中,架设在小河上的一道风景。我本不该忘记了,但也的确没有忘记,那年、那月、那日,我回去了,悄无声息地站在这块土地上。
那是什么?那是我早思暮想的童年乐园吗?树没有了,水没有了,满目沧桑老屋只能是记忆了。那是我梦中的小桥吗?水干涸了,沙和土拥堵了小桥依稀的繁华,大地上除了风刮起沙尘,还有什么?啊,还有一个木雕的我,矗立在那里就是一个繁华的标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