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
Nanbin
1990年出生于汕头潮阳。201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6—2017年在潮阳启声国际学校担任美术老师兼教学处副手。汕头江山画室负责人,青年艺术家。第六届两岸国际少儿优秀辅导老师,“童心如歌”第十届全国青少年优秀辅导老师,潮南首届“创文杯”优秀指导老师。2016年执教课例《富有情趣的小礼盒》在汕头市潮阳区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并被评为
“区示范性课例”。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NYmc7sbo2VqlyI1AWd4ssyWbySia9CiaUf29NRy7tmhBNCbNq5H1aJBqjAd7ksMobyPfrdqh4siav0uW7NNT10yW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用心灵去感悟绘画真谛
马楠滨
当诗人或作曲家快要接近神经病边缘的时候,他就是大师。当他要是越过了这条界限,他就是神经病。正如画家梵高、音乐家舒曼、大作家海明威等等,他们的死因是人类无法破解的谜,他们所处的艺术境界也是常人无法进入的。
我们没有他们的博学与伟大,也没有他们在对待艺术上那么的痴迷以致到癫疯的程度,但我们可以带着一颗炽热的心来品读艺术,了解艺术,用心灵去感悟绘画的真谛。
我生在潮汕这块地方,这里的人敢于闯荡、善于经商,你可以听到很著名的李嘉诚和马化腾,但很少听到特别著名的画家或者音乐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条就是缺少艺术的原生态。因为艺不艺术就如肚子里有没有墨水,阅历深浅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关键时候自然流露出来的知识光芒。潮汕的原生态里对金钱的崇拜多少胜过对艺术的崇拜。
每当我画完一张画后都会歇段时间再去调整,反反复复调整也要接近半个月或者一两个月才完成一张作品。画的意境是无止的,灵感需要不断补给。李苦禅大师在八十岁的时候说过“再过十年我可能成为大师”,结果过了十年后,大师又说“再过十年,我也成不了大师”。大师这种推翻自己、打破自己的过程,其实就是画家心里灵性的东西在变动和心灵感悟的再提升。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NYmc7sbo2VqlyI1AWd4ssyWbySia9CiaUf48HNg5xLhvt3go3MDPN0QCetKOmuUO46O6a7PglGhdzicFFb2cB4p9A/0?wx_fmt=jpeg
有时我会傍晚睡在天台上,仰望着天上的乌云,这时我会进入一种境界,好像我坐在云端上,乌云滚滚,神的力量把我送进无边的宇宙,闭上眼睛,又仿佛走进了
画的世界,真令人如痴如醉。所以经常有人说学艺术的人跟普通人不一样,我觉得大概就是这样,因为艺术家常常会幻想。
现在也有好多朋友来跟我求画,我都是委婉拒绝的。确实我现在的画也值不了什么钱,给了也没损失什么,但画是用心血完成的,画完这一张就不会画出下一张同样的了,
就像李苦禅说的那样:“有时在一种醉梦、幻想似的心境下抹成几幅,日后看来颇有趣味,也再画不出同样的了。”
我的老师也常跟我们说过,要想学好一门艺术就不要急于把自己的作品送进市场,因为市场会把艺术商品化、模式化,从而使艺术批量生产化,渐渐就成为我们现在所说的行画。另外,我们还比较年轻,人生需要阅历,艺术也同样需要阅历,我们需要时间去考证,去其糟粕,沉淀艺术精华。
外行人在评论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往往会从美感和意境入手,再大作文章。没错,是有他们的道理,毕竟他们是外行。但我觉得,还应该从画家最初的想法深入画家的心灵,这样评价一位画家和他的画作才是最终的目的。
中国人懂画的人很少,能真正用心去画画的人也很少,能感悟绘画中所传递真谛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我想毕加索要是生活在中国,可能就没有现在的成就,或许他的才华会被否决了,其实我们不妨离开一下他们的画面,听听他们的声音,跟随他们进入颜色纷呈的绘画语境,就能看到他们纯净透明的心脏和心脏里隐藏着的一个美好而充满理想的斑斓的偌大空间。
(备注:本文以学术交流为目的适当引用了齐凤池的《和著名画家张英杰谈绘画艺术》的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