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品散文】齐凤池:元宵  2017-03-06

(2017-03-06 10:01:14)
标签:

随笔

分类: 国内报纸杂志发表的文章

【精品散文】齐凤池:元宵

2017-03-06 齐凤池 一笑文学社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ibdb5PU8Na6bCyiaT1PklPW03TJzcjfD4fmU2Xmbqh9J5DByoku9zqQ12ibUHBUHdRGcgJuhg8icGvwnHPwP5bpz7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2017-03-06" TITLE="【精品散文】齐凤池:元宵  2017-03-06" />

http://mmbiz.qpic.cn/mmbiz/ianq03UUWGmKcoRiaRFUGwEKsUmhNrlib043H9amqOsnuribicQyvwSsNn6bV4iccvS2oDFE0ohCSI1fiblzII1Bw4kicQ/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 2017-03-06" TITLE="【精品散文】齐凤池:元宵  2017-03-06" />

【编者按】问好作者,元宵节快乐!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元宵节的两种来历,以及元宵节的演变。主要叙述了隋唐人们在元宵节吟诗作赋,以及对古诗作的理解分析,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热闹喜庆的画面,也给这个元宵节带来诗词的盛宴。文笔优美,语言精练朴实。结尾稍稍有一点消极,可以在说明现实的同时给于一些好的建议和鼓励等,或许能更好地表达对传统节日喜庆的祝福。推荐阅读,期待更多佳作!【一笑社团编辑:清晨】

元宵

作者:齐凤池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ianq03UUWGmIjdcvsRu9vwib8r3GibibtkQ7Zvrs8YUfbhBaLB1TLOCiaRZU88xMrHYmcMvukH1nIYK5shX4Igjd81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2017-03-06" TITLE="【精品散文】齐凤池:元宵  2017-03-06" />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据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节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流传到民间,并成为了老百姓盛大的节日。

另有说法,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到了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活动。

古人称“元宵节”为“上元”、“元夕”、“元夜”。古代骚人墨客在这个日子喜欢吟诗作赋。他们吟诵的诗句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令人咀嚼回味甚至比元宵还甜的名诗警句。而如今的诗人很少在元宵节写诗做赋,很多诗人认为当今的诗歌,已经不是即兴的产物,诗人的灵感也不如古代诗人那么敏感那么灵动,灵感来的那么突然。

人们都知道隋炀帝是个昏君色君,但他也写过一首五言律诗《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他把元宵节夜色写的很美,美得甚至超过了他身边的妃子和侍女。“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唐代诗人卢照邻在《十五夜观灯》中写到:“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诗人把观灯的情景有声有色的描写出来,达到了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元宵灯会图。

据说元宵节赏灯是古代男女青年相亲相爱、私下约会的最美好的良辰。宋代大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到“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人既写出了元宵夜灯会的热闹,也写出了恋人相约观灯而失散又相聚的喜出望外,读来不禁使人粲然一笑。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传神之笔,却把男女之间衝破清规戒律,大胆相会、相爱的急切心态表现的曲折含蓄,淋漓尽致,读起来令人馀味无穷。

唐朝的苏道味也写出了“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名诗。这首诗描写出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

唐朝的崔液在《上元夜》中这样写到:“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喧闹欢腾的人流。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赞叹着。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接着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巷皆空的盛况。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

尽管很多诗人词人都写元宵节和观灯的情景,但人们记忆最深的还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首词。

如今,诗歌、词已经不是这个时代畅销品,也不是炫耀诗人的招牌和彰显文人的桂冠,尽管人们对春节和元宵节的传承热度没有削弱,但今天的诗人始终找不到刺激自己灵感的敏感部位。所以,他们只能沉浸在节日的氛围里,他们的诗歌也只能浸泡在节日的酒杯里。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ianq03UUWGmLLCZicY08eNunLIJ0pnB2iaAKhvoFjSR2GaiaNP5T8JkOHPYNu1F1BEXfwAUO9BmcLAjYuOnibzvPTOA/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2017-03-06" TITLE="【精品散文】齐凤池:元宵  2017-03-06" />

一笑文学社微信平台以一笑文学社为载体,发表文学社绝品、精品及优秀文章,推介文学社优秀作者,欢迎广大文友注册投稿。                              

一笑文学社网址:

盛京官网一笑文学社:http://www.sywriter.com/shetuan.aspx?id=266        

青藤官网一笑文学社:http://www.7cd.cn/7cd_Special.asp?SpecialID=149

一笑文学艺术群:一群385264884    二群314961803

一笑文学社社长:红尘一笑     副社长:R大山   紫蝶

敬请关注一笑文学社微信平台:

http://mmbiz.qpic.cn/mmbiz/ibdb5PU8Na6YC6kXuoUDfU45sJgfUH5pAUtickphjI5TdXKEkmvp2bBQ48REjgOJsVQKkVHbmwuA7XBsESXfxibB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2017-03-06" TITLE="【精品散文】齐凤池:元宵  2017-03-06" />

本期制作:漠上花开

您看此文用 http://mmbiz.qpic.cn/mmbiz/iaXDmvibibwTLUAqg2cUWlqgcoLtmRHicBkdrxmJuf7iccaD6rlYuYeKE0tqFQWUdIib3aNJXAOaOIaalQunB2n02DOA/0?tp=webp&wxfrom=5&wx_lazy=1 2017-03-06" TITLE="【精品散文】齐凤池:元宵  2017-03-06" />秒,转发只需1秒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