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3贵州民族报美术评论《渡向净土和神圣》

标签:
美术评论 |
分类: 国内报纸杂志发表的文章 |

《贵州民族报》 美术世界
于小冬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KYVmiaPP0u1u2ic14ua5WeFpVJicpcYtJNBmXP3ys1yJHr7cHHicKaibJ9p85M8osTQVPZpEKcHQTvAzAibykiaMXZ9ibw/0?wx_fmt=jpeg1963年生于沈阳,198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1984年至1997年曾在西藏工作13年。长期从事西藏题材的写实油画创作。现为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院课题组成员,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入选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美展。参加“大河上下”“精神与品格”“当代素描艺术展”“第三届全国油画展”“北京国际双年展”等全国大型美展。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牌奖,四次获天津美展一等奖。
油画写生札记
观看只是看见真实的存在,观察才是属于写生者的观看,在凝神屏气的那些时刻,写生的画者把自己个人化的情感判断深深地参与到特殊的观看当中,观察在这一刻得以实现。常想起佛经里的“能观与所观不二”。画家的观察就是“能观与所观不二”。
一行法师说:“ 如果我们非常仔细地观看任何东西的心,它会揭露自己。”
这就是放下标签与概念的意思。这是最直接的沟通,最直接的“看”。在那一刹那,事物自然会揭露自己的真面目。看到原貌,进而看到因果。两种“看”的能力其实是一种能力的两个面向,这种能力就是观照,就是宗炳的“澄怀观道”。静下心来,并不表示松散,而是更专注地吸收面前的一切。在“如是观”中,用一颗安静的心放下标签和概念,让自己内心归零,变成一个最佳接收器。看到事物的原貌就是看到事物的全貌,没有任何部分被阻挡,没有加上人为的伪装。用这种方式,就算看到别人的伪装,也能够去掉伪装的标签,看清楚这个人,同时也看到创造这个伪装的前因,以及这个伪装可能造成的后果。
我们在写生的时刻,表面看是在画对象,当然更是在画“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过对自己的表达是通过对“自己的世界”的把握来实现的。你见到的真实,观察者毕竟是你,那已不再是简单的纯客观的真实,纯客观的真实其实是不存在的,你眼里的一切不都是经过了你的观察才被你感知的吗?这“真实”是只属于你的真实,表现真实也就是表现自己。我们的观察是通过了我们的选择和评判的,那往往是不自觉的,爱憎好恶都在起作用,看到就是被理解、被感知的过程,这过程从来都是主动的、主观的。所以,千百年来画家们追索真实,真实像是永在彼岸,真实在时间里生灭。塞尚说:“眼前的一切都在不停地消失着,我得赶紧去画它们!”就像我们无法再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过程没有尽头,最终完成的是追索自己、实现自己的过程。
连续写生的绝佳体验,来自对眼前一切的热眼旁观、对眼前个性生命探究的穷追不舍。在与真实的热切交流中,同情、喜爱、欣赏、厌恶的复杂判断在每一笔里落实,笔下呈现的画面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KYVmiaPP0u1u2ic14ua5WeFpVJicpcYtJNBhNicZH9TiblHSfjEEPQfyKjfhxpZIH5DHoSo3tzl5q0yyUyucrl5CqNw/0?wx_fmt=jpeg
于小冬作品
左上:《看飞机》 布面油画1 200x186cm
左下:《两个十九岁》 布面油画 150x90cm 2016
右:《开耕节》 布面油画 200x186cm
渡向净土和神圣
齐凤池
说到反映宗教的油画,最早的起源应该说是西方的油画大师们。我在读《西方美术史话》中早就发现了许多大师是通过反映宗教而成名的,如今,他们的很多作品早就成了世界美术的极品。这些油画大师是从西方的绘画语言诉说宗教开始的,准确地说是从《圣经》故事开始的。当我刚刚发现西方油画大师把宗教当做绘画的重要题材时,恐怕中国有很多画家和评论家早已发现了这一现象并感到了司空见惯而早就谙熟了。达·芬奇、提香、拉斐尔、丢勒、米勒等大师都是通过宗教绘画语言展示他们的绘画天赋。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提香的《忏悔的玛格林达》,拉斐尔《西斯廷圣母》,丢勒的《四使徒》,米勒的《晚钟》等等都是用宗教的绘画语言来反映西方人的宗教信仰。
在当代中国油画家中,用宗教绘画语言诉说宗教和地域文化、民族风情的画家有很多,靳尚谊、董希文、赵友萍、詹建俊、陈丹青、周春芽、张晓刚、艾轩、王琨、徐唯辛、张立宪等等。在这些画家的作品中用绘画语言反映宗教信仰的,有很多大气厚重让人神往的力作。画家于小东的作品就是非常出色的典范。
他的代表作《渡》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是单一的宗教概念,它包含着很多思想,很多文化层次内涵和画家要表达思想深度。其实,《渡》就是一种引领人们走出尘世,进入仙境的理想高度。我们看《渡》中前方的黄色彼岸闪烁着佛光,就是诱惑着船上的人们心驰神往。《渡》和籍里科的《梅杜萨之筏》有强烈的反差,一个是死里逃生,一个是寻找人类最理想的净土。《渡》的每个人物的造型坚实而生动,他们在一条船的前角部位向着远处一抹闪耀佛光的金地渡去,这种强烈的抽象结构不仅表达了从世俗向宗教、冲突与和谐、现实与理想、燥动与宁静、现代与古典的朝拜的心态,使画面中的人物充满了神圣的精神仰望。
如果说《渡》是一种精神暗示,那么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渡》。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在金钱物欲的诱惑下。《渡》是一种最理想的牵引和摆渡。《渡》的暗示也许包含着这一理想内涵。
欣赏《渡》和他所有西藏宗教题材的作品,要深刻理解于小冬的西藏宗教题材精神内涵和本质,我从他的所有西藏宗教作品中认真咀嚼出了他的绘画脉络和历程,我查阅了有关他的资料,知道他在藏生活十三年。因此,在他画中我能感受到他对西藏有着深厚的情愫。在他的每一幅作品中我发现了他对西藏民族和风情有一种来自血液深处的冲动
于小冬表现西藏民族宗教最好最深刻最到位作品就属《渡》了。“渡”在佛经里是指佛引领人们从龌龊的尘世间走向净土的理想愿望。西藏是中国宗教信仰香火最旺,让世人最向往的一方古老净土。我在北方的公路上曾经看到虔诚的信徒一步一叩头地向净土西藏的布达拉宫匍匐而去,他的路程也许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和遥远遥远的坎坷和艰辛,但他坚信,在通往净土神圣的路上,充满着美好的夙愿和神圣。这种感受只有虔诚的信徒们才能体会到感受到。但是在于小冬的作品中我看到了朴素古老的信仰在转经道上在朝圣途中在野山和寺院里在尘世间远远地传承下去。信徒们不分男女老少,他们顶礼膜拜,摇着经筒,吟颂佛经;有的一步磕一个头,有的虔诚地凝视神像和苍穹,他们相信佛一定把温暖和纯真善良施舍给人类并拯救苦难的人类向《渡》的彼岸驶去。
《渡》里的人物衣著古风、行为淳朴、信仰虔诚,看上去有点脏、有点蠢、有点粗野,这是真是的写照,我亲自到过藏族人民生活的地方,亲眼看到身穿紫红僧衣的喇嘛僧人,虽然他们衣服油腻,面容紫黑但透过画家笔下的西藏人物,我感到了藏族人民的灵魂是高洁的,智慧是博大的,文化是健康的。我在于小冬画中看到了我亲历拉萨时的情景的再现,在布达拉宫有许多从全国各地专程来朝圣的人们,他们形象端庄,精神饱满,朴素自然,展现出人本真的尊严和纯朴,画家把这些人物刻画到了机智和神秘的高度。
理解于小冬西藏宗教画里的宗教精神,需要从一点朴素的宗教精神入手。我认为:在于小冬的宗教绘画语境里,宗教精神和民族信仰不仅是一个文化概念,更是一种画家们追求的亘古绘画观。透过这种古老的宗教精神,我看到了宗教信仰中的博爱、宽容,大慈大悲《渡》的胸怀,于小冬的画就是向人们讲述和诉说。
“美术世界”——于小冬绘画作品展
美术简讯
2016西泠秋拍9.77亿元圆满落槌
12月18日晚,西泠2016年秋季拍卖会圆满收槌,收获9.77亿的总成交额,以及立首行业的87.88%高成交率。
为期3天的拍卖中,藏家见证了5个专场百分百成交,各专场拍品纪录屡屡被刷新,多数专场成交额皆达九成以上。整场秋拍,吴湖帆《摹韩滉五牛图卷》2645万元成交,是对借古开今思潮的追溯。在当下艺术市场调整期,牛的意象更具有某种蓄养能量的标示意义。在后G20时代,整场拍卖的圆满举行,也印证了藏家对东西方艺术精品的深度了解和高度热忱。
中国古代书画拍卖会受追捧
在今年春季拍卖会上,中国艺术品拍卖数量下滑15.42%;拍卖市场总成交额为244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滑2.3%。在上拍量和成交额均缩减的状况下,成交率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春拍,单幅作品均价创历年最高,每件为29.54万元,首次超过2011年春季每件29.01万元的最高值。古代书画愈加受到重视,吸引不少收藏家入场竞拍。譬如,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以2.07亿元竞得曾巩的传世孤本《局事帖》,知名藏家张小军以9000万元竞得宋克临的《急就章》。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