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掌握音樂女人掌握男人的手(音樂隨筆)/齊鳳池
(2016-04-30 23:49:52)
标签:
随笔 |
分类: 国内报纸杂志发表的文章 |
男人掌握音樂女人掌握男人的手(音樂隨筆)/齊鳳池
2016-04-30
齊鳳池
1、天 鵝
在法蘭西有一隻叫聖桑的天鵝,他從巴黎幽深的五線譜小巷起飛,他靈性的翅膀一展翅就飛過了音樂天堂的頂峰。不小心卻碰斷了命運琴上的一根琴弦,使他重重地跌在了一把棗紅色的大提琴上。
本來有四隻天鵝一起飛翔,結果,一隻三歲的天鵝,首先夭折在四樓視窗的A弦上,另一隻一歲的天鵝也提前融化在鄉間C調的風琴裏。剩下兩隻,是聖桑和妻子特留佛。
那年七月的下旬,痛失兩個愛子的聖桑,忍著藍調的巨大悲傷,挽著受傷的特留佛到布魯爾溫泉洗刷不幸,洗過悲傷的特留佛,抖了抖潮濕的情感和羽毛,獨自飛走了。聽說她去了遙遠的世界,尋找走失的兩個幼小的生靈。
聖桑獨居在苦澀的音樂盒裏,默默的演奏天鵝的等待。這一等,就是四十個春秋。卻一直沒看到特留佛,這只雌天鵝。
聖桑的血液在G弦上澎湃,他的人性,他的靈性,在偌大的音樂世界尋找特留佛和愛子的蹤影。
聖桑在人間飛翔了八十六年,也尋找了八十六年。他像一隻飛得很累很累的天鵝,終於飛不動了,他靜靜的舒展在音樂天堂裏,懷裏緊緊的抱著那把斷了弦的棗紅色大提琴,安詳地睡去了。
2、哀 訴
1607年,義大利音樂家蒙特威爾第,在妻子克洛迪婭臨終前,完成了他第一部歌劇《奧菲歐》,同時,他也親身體驗了與妻子生離死別的悲痛之痛。
歌劇《奧菲歐》取材于希臘神話,詩人奧菲歐入地獄營救死去的妻子的故事。因此,蒙特威爾第把對妻子的懷念融入了劇情。
1608年,也就是克洛迪婭去世的第二年,蒙特威爾第奉命接受曼圖亞王朝為新繼位的王子婚禮譜寫歌劇《阿麗婭娜》。當《阿麗婭娜》上演到第一部“哀訴”時,全場六千名觀眾哭成一片。這是蒙特威爾第又把對妻子的懷念融入到劇情裏的結果。與其說六千名觀眾為“哀訴”而哭,不如說是六千名觀眾在為克洛迪婭而流淚。
一個人能被很多人理解,蒙特威爾第的不幸是萬幸。
一個人的淚水擊中很多人的要害,蒙特威爾第的情感不脆弱。
蒙特威爾第一個人的哀訴,讓六千人痛哭,蒙特威爾第的傷感是條河。
蒙特威爾第,有六千名觀眾為克洛迪婭痛哭流淚,她死一回值得。
蒙特威爾第含淚為王子的婚禮譜寫歡歌,這是多麼殘酷的蹂躪快樂。你讓斷枝的花朵,在淚水的滋潤下復活;你讓黑色的彌撒曲,被金色的小號吹出歡樂。蒙特威爾第,其實,你的哀訴,是對上帝的訴說。
蒙特威爾第操縱的七個音符,嘩變潮水般的哭聲,默默地哀訴席捲人們的脆弱,六千名觀眾的痛哭大合唱,將所有的悲傷全部湮滅。
3、勃拉姆斯
德國音樂大師舒曼的晚年,終於走進了精神病院,這完全符合一個大師絕妙的人生謝幕。一般大師到了極限,只要一不留神,就可能跌入精神的懸崖之下。
舒曼的晚年,應該說是幸運的。他有賢慧的妻子克拉拉和七個水靈靈象音符一樣的孩子。還有學生勃拉姆斯為他送終。
勃拉姆斯一生犯了一個不該犯的美麗錯誤,他不該偷偷愛上比他大十四歲的老師的妻子克拉拉。也許,這是勃氏家庭的遺傳。老勃拉姆斯就娶了比他大十七歲的女人。也許,大女人是締造音樂家的女神。
勃拉姆斯把一生的情感,都譜寫成獻給克拉拉的愛情。每一串水質的音符,都是濃與血的情,滴滴灌溉著克拉拉皸裂的心。愛上一個比自己大的女人,等於愛上一個仁慈的大姐,或是醫治心靈創傷最好的醫生。當勃拉姆斯的心病已無法醫治,克拉拉卻提前被神父讀進了聖經。
在去法蘭克福的火車上,勃拉姆斯把醞釀了四十年的情感,譜寫成生命的絕唱。那首《獻給克拉拉.舒曼》的小提琴曲,只有克拉拉一人能聽到。一串串淌血的音符,滋潤著新翻的泥土,十字架下的克拉拉,沿著草根吸吮著音樂之光和小提琴悠揚的琴聲。
一年後,勃拉姆斯靜臥在一張蓋地的五線譜上,他在五線譜的小路指引下,展開靈魂的雙翅,去追趕那個叫人牽腸掛肚的女人。
4、蕭 邦
很多書上說,鋼琴詩人蕭邦是歐洲貴婦人的偶像。他過早的辭世,一度叫女人沮喪發狂。三十九歲的蕭邦,匆匆地離開了他的鋼琴和追逐他的漂亮臉蛋和五彩繽紛的花裙。據說蕭邦的死與愛情有很大關係。
蕭邦一生愛過四個女人。他的音樂不僅呈獻女人也呈獻愛情。
甜美的C小調圓舞曲給了康斯坦奇婭,
寧靜的小夜曲只屬於瑪利婭,
激昂的波蘭舞曲是給史塔琳的狂吻,
只有傷感的B調奏鳴曲屬於他和喬治.桑。
蕭邦的性格一半屬於女性,而喬治.桑更賦與雄性。喬治桑喜歡飲酒、吸煙很凶。這對性格顛倒了的漂泊鴛鴦,十年一起嬉水,最後各自飛翔。
離開喬治.桑的日子,蕭邦一天天走向死亡。他死後,有很多女人為他流淚,有很多女人為他發狂。據說有五十個貴婦人願抱著蕭邦死在自己的懷裏。據說有十五個伯爵夫人狂吻他的肖像。蕭邦的魅力和才氣叫女人如癡如醉。他憂鬱的沉思,抑鬱的悲情,痛苦的依戀,像薄霧籠罩下的法蘭西秀美的田原風光,又像月光融融或細雨霏霏的巴黎蘭色的夜晚。
蕭邦在法國生活了十幾年。但他始終深愛著自己的祖國。他死前遺言,身體可以留在法國,愛可以獻給女人,但心臟必須歸還祖國。蕭邦把所有的音樂都留給人類世界。他抖一抖彈鋼琴的手指,一個音符也沒有帶入墓穴。
5、亨德爾
藝術是痛苦的結晶。藝術在心靈中磨礪後昇華到神聖或高貴而高尚。人們都愛把藝術說成高尚,而把身份說成高貴。詩人北島說:“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德國音樂家亨德爾說:“假如我的音樂只能使人們愉快,那我很遺憾;我的音樂的目的是使人們高尚起來。”
亨德爾的一生,不僅追求高尚,他的作品也體現了高尚。儘管他一生歷經苦難,生活一貧如洗,晚年病倒雙目失明。但他一生創作了四十六部歌劇,三十二部清唱劇,一百多部康塔塔和聲樂器樂曲。
亨德爾一生未婚,他把全部的激情都傾注到了《彌賽亞》這部清歌劇的創作上。
《彌賽亞》1742年在柏林首演。“彌賽亞”希伯來語,原意為“受膏者”。指上帝的派遣者。後被基督教用為對救世主耶穌的稱呼。《彌賽亞》分三部分,分別敍述了耶穌誕生、受難和復活的故事。其中第一部分的《田園交響曲》與詠歎調《他必象牧人餵養其羊群》,第二部分是《哈利路亞合唱》,第三部分是詠歎調《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和《阿們頌》。
《彌賽亞》在倫敦上演時,當演到第二部《哈利路亞合唱》時,把在場的喬治二世深深打動了,他禁不住肅然起身,躬身傾聽,他的舉動,帶動了全場觀眾站立恭聽。後來,聆聽《哈利路亞合唱》形成了規矩,不論在哪國演出,只要演唱《哈利路亞合唱》,必須站立恭聽。我不知這個規矩在中國是否也成規矩。
聆聽《哈利路亞合唱》站立與不站立這無關緊要,但聆聽亨德爾,我們必須站立恭聽。
在中國,知道並瞭解亨德爾的人並不動,因為亨德爾的音樂和時代離我們太遙遠了。
讓我們從音樂的哆開始,步入音樂深邃的五線譜小路,也許,我們在哪條線上,或哪個音節或一個細小的休止符上與雙目失明的亨德爾撞個滿懷。
6、達格尼
挪威著名音樂大師格裏格,真是個守信譽的老頭。十年前許下的諾言卻如期兌現。當那首《獻給守林人的女兒達格尼.當她十八歲的時候》被報幕員宣佈後,坐在大廳裏的達格尼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她叫報幕員再報了一次。奧斯陸金色的音樂大廳,頓時一片沸騰。
這麼昂貴盛大的禮物,叫十八歲的達格尼無法接受。她激動,亢奮不已,淚水抒情兩行涓涓細流。
這個拄拐杖的金髮格裏格老頭,花了整整十年心血,為達格尼編織了這份人生禮物。
十前年,老人到貝根森林尋找音樂的翅膀,正巧遇見8歲的達格尼在林間飛翔。老人撫摸著達格尼的金髮說:“快快長吧,等你到了十八歲,我要送你一份禮物。”
一晃十年過去了,達格尼早已忘記了老人許下的諾言。
十年一曲,格裏格為達格尼設計好了十年的人生。
八歲,在貝根森林雀躍童年的天真前奏;
十二歲,撥節海頓的激情快板;
十六歲,揚花孟德爾松的柔情小夜曲;
十八歲吐蕊舒曼的C大調青春浪漫。
十年,一部人生最美好的樂章,達格尼的青春歲月被老人精心勾畫反復和絃。
十八歲剛剛走完人生第一樂章,阿娜的達格尼亮麗在奧斯陸金色的音樂大廳。人們羡慕達格尼的漂亮和福份,靜靜得聆聽從天堂傳來的神韻,人們更加欽佩拄拐杖的格裏格老人。
兌現諾言,格裏格兌現的是人格和尊嚴。
7、女 人
尼采說,李斯特的藝術,等於是追求女人的藝術。我總覺得這話有些偏激,像是帶著幾分鄙夷的色彩。我們不否認李斯特在情場上有出色的演技,兩位貴婦人拋棄高貴的家庭,捨棄天真的孩子,心甘情願追他而去。足以證明李斯特有高人一籌的絕活和本領。但我們不能就此磨滅一位天才藝術家的偉績和他對世界音樂的貢獻。這樣評價一位元音樂大師才算公允。
李斯特幼年隨父親學習音樂,九歲舉辦鋼琴獨奏音樂會,他驚人的鋼琴技藝,曾受到著名音樂大師貝多芬的嘉許。李斯特被車爾尼收于門下後,十三歲就開始了歌劇的創作。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交響曲、交響詩和鋼琴曲。人們最熟悉的《愛之夢》就是他的代表作。聆聽了李斯特的著名曲子,我沒有找到一個追求女人的音符,卻每聽一次被打動一次。
作為一位元才華橫溢風度翩翩出類拔萃的音樂大師,有他令世人耀眼的一面,就有他晦暗的一面。這樣才符合一位大師的藝術人生的走向。
李斯特二十二歲那年,遇到比他大六歲的達葛爾伯爵夫人。美麗高傲學識豐厚的文學家達葛爾伯爵夫人,一下就被眼前這位英俊瀟灑、才華橫溢的奶油小生陶醉了。倆人一見鍾情,情不自禁地墜入愛河。達葛爾伯爵夫人情願拋棄高貴的家庭、捨棄三個天真的孩子,嫁給當時名氣一般的李斯特。倆人踏著溫暖幸福的陽光,攜挽著到義大利共用蜜月之光。
在與達葛爾伯爵夫人生活的數年裏,李斯特的創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揚棄了過去華而不實、追求軟綿綿的抒情女人情調,開始追求思想性和藝術性更強的創作。在達葛爾伯爵夫人的指導下,他創作了《但丁交響曲》、《浮士德交響曲》和《匈牙利狂想》等等。這能說李斯特的藝術,等於是追求女人的藝術麼?不是蜜蜂戀花朵,而是花朵誘蜜蜂。
1847年,三十六歲的李斯特在俄羅斯與卡洛琳公主相識,倆人同時沐浴愛河,不能上岸。在教皇不允許他倆結婚的情況下,卡洛琳丟掉兩個孩子,同李斯特私奔去了魏馬。在一座寂靜的院落裏,卡洛琳一直陪伴著李斯特,直到他七十五歲高齡去世。李斯特去世後,卡洛琳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將自己的一切禁錮在與李斯特幸福生活的寢居裏,過著與世隔絕的殘留歲月。
李斯特去世後的第三年,卡洛琳完成了自己一部著作後,輕輕鬆松、毫無牽掛地去追趕提前出發的李斯特的靈魂。
尼采說,李斯特的藝術,是追求女人的藝術。從兩位貴婦人追隨李斯特的愛情故事,人們自有公論。與其說李斯特的藝術是追求女人的藝術,不如說是高貴女人死心塌地追求高雅藝術和才華橫溢瀟灑的李斯特。
8、小溪巴赫
我有一位摯友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的幾位長輩離開人間去伊甸園時,我不僅親臨,而且參與了送行的全部程式。
送行時不僅沒有紙錢、香火、連一聲啜泣,半滴淚水也沒有。只有唱詩班的朗朗誦讀聲和神父的祈禱聲連同教堂樂隊演奏的一支支我叫不上名字的曲子。
我想,摯友家的人們是把淚水和思念深藏在了心裏。也許伊甸園不接受淚水和哭泣。
事過幾年後,送行的程式忘得亂套了,但那悠揚、舒緩的彌撒曲一直在我耳邊縈繞,漸漸那旋律進入了我的口中成了哼唱。
我始終在努力尋找那曲子的作者,查了許多關於音樂方面的書籍,後來,在《世界音樂家詞典》和《外國音樂曲名詞典》中找到了曲子的作者。《D小調彌撒曲》就是德國音樂大師巴赫創作的。
巴赫,1685年生於德國,十歲時父母雙雙去世。少年的巴赫是在聖密歇爾教堂唱詩班度過的。長大後仍然在蜜雪兒豪遜教堂和聖多斯教堂任管風琴師和樂長。1750年因中風去世。
巴赫一生為上帝創作了很多好聽動人的音樂。有人說他是為上帝唱歌的音樂家。他的作品有《D小調彌撒曲》、《馬太受難曲》、《約翰受難曲》、《耶穌躺在枯骨堆中》、《基督誕生時節請唱劇》等等。巴赫為什麼創作了那麼多歌頌上帝的音樂,按照德國音樂家福爾克所說,巴赫從小在教堂長大,被上帝呵護、施捨。長大後必須感恩,必須為上帝歌唱。巴赫沒有流露隻字,但在他心裏始終銘記上帝的恩典。
讀了福爾斯的《巴赫轉傳》,使我更加瞭解了巴赫的人格和精神。
巴赫,在德語裏是指小溪流淌的意思。而巴赫的人格和作品,正像小溪一樣涓涓地流淌,默默地流淌,不動聲色的熠熠閃光。他的音樂月像小溪從萊茵河的主幹分支若干,向世界的田原、山谷、林間、丘陵……凡所能及的地方都有小溪的暗流和身影。這就是小溪的精神,這就是巴赫的偉大之處。
巴赫的音樂不僅是獻給上帝的,應該說是獻給人類的。他的《勃蘭登堡協奏曲》和經威廉密改成的《G弦上的詠歎調》是他所有作品中的經典之作。有人說,全世界每分鐘都在播放貝多芬的作品。我說,全世界所有的樂團都演奏過巴赫的《勃蘭登堡協奏曲》和《G弦上的詠歎調》。
《勃蘭登堡協奏曲》是巴赫1721年專為勃蘭登堡侯爵盧德維希題贈的。傲慢與偏見的盧德維希侯爵不但不允許他的樂團演奏,而且將樂曲的手稿賣了三十六先令。這是多麼滑稽可笑且可悲的事呀!
五十年後,巴赫的作品被孟德爾松推崇挖掘並親自指揮演奏。《馬太受難曲》在巴赫去世七十九年後,即1892年孟德爾松主辦的音樂會上演出。立刻引起音樂界的關注,而像小溪一樣涓涓流淌的巴赫,卻像小溪的暗流在世界音樂的根基滋養一代又一代音樂家的生命。受巴赫影響最深的貝多芬、舒曼、孟德爾松、勳伯格等音樂大師們,不僅敬仰崇拜他,而且稱他為“音樂之父”。
瞭解認識了巴赫後,我感到,巴赫的音樂不是寫給上帝的,而是呈現人類最美最昂貴的禮品。
9、掌握男人的手
有一位詩人說:世界上的音樂被男人的手掌握著,而女人是掌握男人手的人。這話擱在義大利音樂家小提琴大師帕格尼尼身上太準確了。
帕格尼尼在五十八年的音樂生涯中,創作了二十四首小提琴隨想曲,和.《鐘》、《魔鬼的笑聲》、《狩獵》的名曲。
帕格尼尼才華橫溢,風流倜儻,他一度揮金如土,賭博成性,與妓女鬼混。那雙拉琴的手,那雙抓住音樂翅膀的手,一隻伸進了骯髒的賭場,一隻伸進裏狐臭飄香的妓女幔帳。他把金質的音符當作籌碼,輸掉了自己的尊嚴和人格;他把生命最精彩的部分,輸給了齷齪的溫床和淫蕩的女人。他的肉體和靈魂被女人掌握和玩弄。他把才氣和傲骨輸了個淨光。
脫掉音樂的盛裝,帕格尼尼背上了桎枯一樣的債務,他被饑餓、疾病困擾著,最後不得不將心愛的小提琴變賣度日。有人說,帕格尼尼的雙手和靈魂,被撒旦掌握了。在帕格尼尼輝煌時期,人民聆聽他的演奏,這樣說:拉錯幾個音符吧,那樣我們覺得我們還像人類。
但帕格尼尼還算是幸運的,當他墮落到窮困潦倒的時候,一個善良的貴婦人,像天使一樣降臨到他的身邊。這個貴婦人叫荻達。
拯救帕格尼尼的生命和靈魂,必須從他的雙手開始。因為他的墮落是雙手開始的。荻達將帕格尼尼接到鄉村自己的一個別墅,開始三年的精心調養。生活上的多溢味調養,心靈上的仁愛撫慰,音樂上的指導輔助。荻達手把手教會了帕格尼尼吉它演奏指法。使他學會了用手指拔出與長笛相似的泛音和雙音,使帕格尼尼重新找到了手感和樂感,並創造出了小提琴演奏新技法。《狩獵》是帕格尼尼二十四首小提琴隨想曲第九曲的別名,E大調,其中一段雙音,象狩獵號角聲。就是從荻達那裏學來的。
手指的靈性恢復,取決一位善良的女人之手把握;而心靈的復蘇,緣于荻達愛的呵護。
帕格尼尼的音樂再生,是荻達的愛心拯救。在鄉村別墅靜養的三年中,帕格尼尼學會了珍愛自己和酷愛的音樂。在荻達的調養下,呀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熱那亞。並在盧卡重新舉辦了小提琴音樂會。
如果男人是一把小提琴,女人則是技藝高超的演奏家。
如果男人是小提琴演奏家,女人則是掌握男人手的人。
10、這些女人
我在讀《西方音樂史話》時,發現了一個怪現象。許多世界一流的音樂大師,他們的妻子或是情人,不僅比他們大幾歲有的甚至大十歲或二十幾歲。我越讀越納悶,這些年輕風流,倜儻瀟灑,才華超人的音樂大師,為啥偏偏愛上比他們大的女人?
難道大女人的體內有水質的音符,能流淌出音樂的小溪?
難道大女人白晰的肌膚上,能彈奏出金質音符產生強烈的和絃共鳴?
難道大女人的腹部能孕育小音樂家的夢境或者能輪回大師的靈魂?
於是,我開始對這些大女人的身份、家庭進行分析、排列。我不僅理出一條清晰的脈絡,而且發現許多不為人知而且耐人尋味、摧人淚下的感人故事。
我記不清是博爾赫斯還是帕斯傑爾納克說過的話了,他把妻子比喻成撒嬌時的小妹,謙讓時的大姐,溫柔時的情人,關愛時的母親,賢慧時的妻子。這些比喻不僅體驗得細膩而且深刻,我想,只有詩人才能這樣體會到血液裏,感受到靈魂裏。
被人們譽為鋼琴詩人的音樂大師蕭邦,他把情人喬治•桑比作最仁慈的大姐和醫治心靈創傷最好的醫生。
這位比蕭邦大六歲的法國著名女作家,和蕭邦相愛並同居了十年。最後,被喬治•桑的孩子們給拆散了。從此,一部愛情悲劇拉開了帷幕。
離開喬治•桑後,蕭邦的生命一天天接近死亡。兩年之後,三十九歲的蕭邦就離開了他熱愛的音樂和他酷愛的女人。
蕭邦死後,喬治•桑的靈魂飄乎不定,第二年,她乘坐早晨第一顆露珠,去追趕提前走上天堂路的蕭邦的身影。
大女人是仁慈的大姐,大女人是醫治心靈創傷最好的醫生,沒有了仁慈的大姐的呵護,蕭邦的日子無法生存。沒有了醫治心靈創傷的醫生,蕭邦的心病無法醫治。
蕭邦和喬治•桑的愛情驗證了人生、事業、愛情的結論。
英俊瀟灑的李斯特,在二十二歲時遇到了比他大六歲的達葛爾伯爵夫人。兩人一見,就落入了愛河,不能上岸。高傲漂亮、知識博厚的女文學家達葛爾伯爵夫人,為了愛情,她拋棄了高貴的地位和三個可愛的孩子,同李斯特私奔到了義大利。在與達葛爾伯爵夫人生活的歲月裏,李斯特在夫人的指導下,揚棄了華而不實、軟綿綿的抒情格調,開始向思想性、藝術性更強的音樂創作邁進。隨後,李斯特創作出了震撼世界的交響曲《但丁交響曲》和《浮士德交響曲》。
大女人不僅締造了音樂的翅膀,而且給音樂家注入了飛翔的力量。
男人掌握了世界所有的音符,而女人掌握著音樂家的手。
勃拉姆斯與女鋼琴家克拉拉的故事,更令我感動。
二十歲的勃拉姆斯在和舒曼學習音樂的時候,在舒曼家裏,第一次見到克拉拉時就偷偷地愛上了她。這位比勃拉姆斯大十四歲而且有了七個孩子的舒曼夫人。當年為了舒曼的愛情,她的父親與舒曼打了兩年的官司,最後,法律還給了她真摯的愛情。
克拉拉對勃拉姆斯的愛情是理智清醒的。而勃拉姆斯把對克拉拉的愛一直藏在心裏,一藏就是四十多年。
克拉拉去世後,勃拉姆斯在克拉拉的墓碑前,深情地為克拉拉演奏了一支小提琴曲。那首曲子叫什麼無人知曉,那曲子的主旋律也無人聽到,只有靜靜躺在墳墓裏的克拉拉知道。
有人說,勃拉姆斯愛上比他大十四歲的克拉拉的原因,是勃氏家族的遺傳。老勃拉姆斯娶了比他大十七歲的女人做妻子。用老勃拉姆斯的話說,大女人是締造音樂家的女神。
在《西方音樂史話》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法國著名作曲家柏遼茲的愛情故事。
早熟的柏遼茲十二歲時,偷偷愛上了二十歲的埃斯特爾•格蒂耶。因為年齡小,柏遼茲沒有勇氣向姑娘表達愛慕之情。這份愛一直在柏遼茲的心裏封閉了五十年。當柏遼茲六十一歲時,他再也抑制不住愛情的撞擊,他興致勃勃回到了家鄉尋找他心中所愛的人。時過境遷,埃斯特爾•格蒂耶已經搬到了義大利的熱亞那。柏遼茲千里迢迢又去了熱亞那。
終於,在熱亞那一座宅院裏,柏遼茲見到了已是滿面蒼桑皺紋縱橫的七十歲的情人。柏遼茲的到來,使老埃斯特爾•格蒂耶激動不已。老人頓時覺得青春的暗流開始萌動。最終,埃斯特爾•格蒂耶嫁給了柏遼茲。
我真想像不出埃斯特爾•格蒂耶,當時是怎樣接受這份遲到了五十年的愛的。我更無法想像,柏遼茲那天晚上是怎樣享用這杯密封了五十年的愛情佳釀的。
讀到這裏,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為什麼在中國這個古老文明的國度沒有誕生一位象貝多芬、巴赫、舒曼、海頓……這樣的大師?我想,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的那些大師,他們在娶妻子時一個比一個小,在換妻子時又一個比一個嫩。他們偷偷愛的情人,更加天真更加清純。
2016—4--23
2016-04-30
齊鳳池
1、天 鵝
在法蘭西有一隻叫聖桑的天鵝,他從巴黎幽深的五線譜小巷起飛,他靈性的翅膀一展翅就飛過了音樂天堂的頂峰。不小心卻碰斷了命運琴上的一根琴弦,使他重重地跌在了一把棗紅色的大提琴上。
本來有四隻天鵝一起飛翔,結果,一隻三歲的天鵝,首先夭折在四樓視窗的A弦上,另一隻一歲的天鵝也提前融化在鄉間C調的風琴裏。剩下兩隻,是聖桑和妻子特留佛。
那年七月的下旬,痛失兩個愛子的聖桑,忍著藍調的巨大悲傷,挽著受傷的特留佛到布魯爾溫泉洗刷不幸,洗過悲傷的特留佛,抖了抖潮濕的情感和羽毛,獨自飛走了。聽說她去了遙遠的世界,尋找走失的兩個幼小的生靈。
聖桑獨居在苦澀的音樂盒裏,默默的演奏天鵝的等待。這一等,就是四十個春秋。卻一直沒看到特留佛,這只雌天鵝。
聖桑的血液在G弦上澎湃,他的人性,他的靈性,在偌大的音樂世界尋找特留佛和愛子的蹤影。
聖桑在人間飛翔了八十六年,也尋找了八十六年。他像一隻飛得很累很累的天鵝,終於飛不動了,他靜靜的舒展在音樂天堂裏,懷裏緊緊的抱著那把斷了弦的棗紅色大提琴,安詳地睡去了。
2、哀 訴
1607年,義大利音樂家蒙特威爾第,在妻子克洛迪婭臨終前,完成了他第一部歌劇《奧菲歐》,同時,他也親身體驗了與妻子生離死別的悲痛之痛。
歌劇《奧菲歐》取材于希臘神話,詩人奧菲歐入地獄營救死去的妻子的故事。因此,蒙特威爾第把對妻子的懷念融入了劇情。
1608年,也就是克洛迪婭去世的第二年,蒙特威爾第奉命接受曼圖亞王朝為新繼位的王子婚禮譜寫歌劇《阿麗婭娜》。當《阿麗婭娜》上演到第一部“哀訴”時,全場六千名觀眾哭成一片。這是蒙特威爾第又把對妻子的懷念融入到劇情裏的結果。與其說六千名觀眾為“哀訴”而哭,不如說是六千名觀眾在為克洛迪婭而流淚。
一個人能被很多人理解,蒙特威爾第的不幸是萬幸。
一個人的淚水擊中很多人的要害,蒙特威爾第的情感不脆弱。
蒙特威爾第一個人的哀訴,讓六千人痛哭,蒙特威爾第的傷感是條河。
蒙特威爾第,有六千名觀眾為克洛迪婭痛哭流淚,她死一回值得。
蒙特威爾第含淚為王子的婚禮譜寫歡歌,這是多麼殘酷的蹂躪快樂。你讓斷枝的花朵,在淚水的滋潤下復活;你讓黑色的彌撒曲,被金色的小號吹出歡樂。蒙特威爾第,其實,你的哀訴,是對上帝的訴說。
蒙特威爾第操縱的七個音符,嘩變潮水般的哭聲,默默地哀訴席捲人們的脆弱,六千名觀眾的痛哭大合唱,將所有的悲傷全部湮滅。
3、勃拉姆斯
德國音樂大師舒曼的晚年,終於走進了精神病院,這完全符合一個大師絕妙的人生謝幕。一般大師到了極限,只要一不留神,就可能跌入精神的懸崖之下。
舒曼的晚年,應該說是幸運的。他有賢慧的妻子克拉拉和七個水靈靈象音符一樣的孩子。還有學生勃拉姆斯為他送終。
勃拉姆斯一生犯了一個不該犯的美麗錯誤,他不該偷偷愛上比他大十四歲的老師的妻子克拉拉。也許,這是勃氏家庭的遺傳。老勃拉姆斯就娶了比他大十七歲的女人。也許,大女人是締造音樂家的女神。
勃拉姆斯把一生的情感,都譜寫成獻給克拉拉的愛情。每一串水質的音符,都是濃與血的情,滴滴灌溉著克拉拉皸裂的心。愛上一個比自己大的女人,等於愛上一個仁慈的大姐,或是醫治心靈創傷最好的醫生。當勃拉姆斯的心病已無法醫治,克拉拉卻提前被神父讀進了聖經。
在去法蘭克福的火車上,勃拉姆斯把醞釀了四十年的情感,譜寫成生命的絕唱。那首《獻給克拉拉.舒曼》的小提琴曲,只有克拉拉一人能聽到。一串串淌血的音符,滋潤著新翻的泥土,十字架下的克拉拉,沿著草根吸吮著音樂之光和小提琴悠揚的琴聲。
一年後,勃拉姆斯靜臥在一張蓋地的五線譜上,他在五線譜的小路指引下,展開靈魂的雙翅,去追趕那個叫人牽腸掛肚的女人。
4、蕭 邦
很多書上說,鋼琴詩人蕭邦是歐洲貴婦人的偶像。他過早的辭世,一度叫女人沮喪發狂。三十九歲的蕭邦,匆匆地離開了他的鋼琴和追逐他的漂亮臉蛋和五彩繽紛的花裙。據說蕭邦的死與愛情有很大關係。
蕭邦一生愛過四個女人。他的音樂不僅呈獻女人也呈獻愛情。
甜美的C小調圓舞曲給了康斯坦奇婭,
寧靜的小夜曲只屬於瑪利婭,
激昂的波蘭舞曲是給史塔琳的狂吻,
只有傷感的B調奏鳴曲屬於他和喬治.桑。
蕭邦的性格一半屬於女性,而喬治.桑更賦與雄性。喬治桑喜歡飲酒、吸煙很凶。這對性格顛倒了的漂泊鴛鴦,十年一起嬉水,最後各自飛翔。
離開喬治.桑的日子,蕭邦一天天走向死亡。他死後,有很多女人為他流淚,有很多女人為他發狂。據說有五十個貴婦人願抱著蕭邦死在自己的懷裏。據說有十五個伯爵夫人狂吻他的肖像。蕭邦的魅力和才氣叫女人如癡如醉。他憂鬱的沉思,抑鬱的悲情,痛苦的依戀,像薄霧籠罩下的法蘭西秀美的田原風光,又像月光融融或細雨霏霏的巴黎蘭色的夜晚。
蕭邦在法國生活了十幾年。但他始終深愛著自己的祖國。他死前遺言,身體可以留在法國,愛可以獻給女人,但心臟必須歸還祖國。蕭邦把所有的音樂都留給人類世界。他抖一抖彈鋼琴的手指,一個音符也沒有帶入墓穴。
5、亨德爾
藝術是痛苦的結晶。藝術在心靈中磨礪後昇華到神聖或高貴而高尚。人們都愛把藝術說成高尚,而把身份說成高貴。詩人北島說:“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德國音樂家亨德爾說:“假如我的音樂只能使人們愉快,那我很遺憾;我的音樂的目的是使人們高尚起來。”
亨德爾的一生,不僅追求高尚,他的作品也體現了高尚。儘管他一生歷經苦難,生活一貧如洗,晚年病倒雙目失明。但他一生創作了四十六部歌劇,三十二部清唱劇,一百多部康塔塔和聲樂器樂曲。
亨德爾一生未婚,他把全部的激情都傾注到了《彌賽亞》這部清歌劇的創作上。
《彌賽亞》1742年在柏林首演。“彌賽亞”希伯來語,原意為“受膏者”。指上帝的派遣者。後被基督教用為對救世主耶穌的稱呼。《彌賽亞》分三部分,分別敍述了耶穌誕生、受難和復活的故事。其中第一部分的《田園交響曲》與詠歎調《他必象牧人餵養其羊群》,第二部分是《哈利路亞合唱》,第三部分是詠歎調《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和《阿們頌》。
《彌賽亞》在倫敦上演時,當演到第二部《哈利路亞合唱》時,把在場的喬治二世深深打動了,他禁不住肅然起身,躬身傾聽,他的舉動,帶動了全場觀眾站立恭聽。後來,聆聽《哈利路亞合唱》形成了規矩,不論在哪國演出,只要演唱《哈利路亞合唱》,必須站立恭聽。我不知這個規矩在中國是否也成規矩。
聆聽《哈利路亞合唱》站立與不站立這無關緊要,但聆聽亨德爾,我們必須站立恭聽。
在中國,知道並瞭解亨德爾的人並不動,因為亨德爾的音樂和時代離我們太遙遠了。
讓我們從音樂的哆開始,步入音樂深邃的五線譜小路,也許,我們在哪條線上,或哪個音節或一個細小的休止符上與雙目失明的亨德爾撞個滿懷。
6、達格尼
挪威著名音樂大師格裏格,真是個守信譽的老頭。十年前許下的諾言卻如期兌現。當那首《獻給守林人的女兒達格尼.當她十八歲的時候》被報幕員宣佈後,坐在大廳裏的達格尼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她叫報幕員再報了一次。奧斯陸金色的音樂大廳,頓時一片沸騰。
這麼昂貴盛大的禮物,叫十八歲的達格尼無法接受。她激動,亢奮不已,淚水抒情兩行涓涓細流。
這個拄拐杖的金髮格裏格老頭,花了整整十年心血,為達格尼編織了這份人生禮物。
十前年,老人到貝根森林尋找音樂的翅膀,正巧遇見8歲的達格尼在林間飛翔。老人撫摸著達格尼的金髮說:“快快長吧,等你到了十八歲,我要送你一份禮物。”
一晃十年過去了,達格尼早已忘記了老人許下的諾言。
十年一曲,格裏格為達格尼設計好了十年的人生。
八歲,在貝根森林雀躍童年的天真前奏;
十二歲,撥節海頓的激情快板;
十六歲,揚花孟德爾松的柔情小夜曲;
十八歲吐蕊舒曼的C大調青春浪漫。
十年,一部人生最美好的樂章,達格尼的青春歲月被老人精心勾畫反復和絃。
十八歲剛剛走完人生第一樂章,阿娜的達格尼亮麗在奧斯陸金色的音樂大廳。人們羡慕達格尼的漂亮和福份,靜靜得聆聽從天堂傳來的神韻,人們更加欽佩拄拐杖的格裏格老人。
兌現諾言,格裏格兌現的是人格和尊嚴。
7、女 人
尼采說,李斯特的藝術,等於是追求女人的藝術。我總覺得這話有些偏激,像是帶著幾分鄙夷的色彩。我們不否認李斯特在情場上有出色的演技,兩位貴婦人拋棄高貴的家庭,捨棄天真的孩子,心甘情願追他而去。足以證明李斯特有高人一籌的絕活和本領。但我們不能就此磨滅一位天才藝術家的偉績和他對世界音樂的貢獻。這樣評價一位元音樂大師才算公允。
李斯特幼年隨父親學習音樂,九歲舉辦鋼琴獨奏音樂會,他驚人的鋼琴技藝,曾受到著名音樂大師貝多芬的嘉許。李斯特被車爾尼收于門下後,十三歲就開始了歌劇的創作。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交響曲、交響詩和鋼琴曲。人們最熟悉的《愛之夢》就是他的代表作。聆聽了李斯特的著名曲子,我沒有找到一個追求女人的音符,卻每聽一次被打動一次。
作為一位元才華橫溢風度翩翩出類拔萃的音樂大師,有他令世人耀眼的一面,就有他晦暗的一面。這樣才符合一位大師的藝術人生的走向。
李斯特二十二歲那年,遇到比他大六歲的達葛爾伯爵夫人。美麗高傲學識豐厚的文學家達葛爾伯爵夫人,一下就被眼前這位英俊瀟灑、才華橫溢的奶油小生陶醉了。倆人一見鍾情,情不自禁地墜入愛河。達葛爾伯爵夫人情願拋棄高貴的家庭、捨棄三個天真的孩子,嫁給當時名氣一般的李斯特。倆人踏著溫暖幸福的陽光,攜挽著到義大利共用蜜月之光。
在與達葛爾伯爵夫人生活的數年裏,李斯特的創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揚棄了過去華而不實、追求軟綿綿的抒情女人情調,開始追求思想性和藝術性更強的創作。在達葛爾伯爵夫人的指導下,他創作了《但丁交響曲》、《浮士德交響曲》和《匈牙利狂想》等等。這能說李斯特的藝術,等於是追求女人的藝術麼?不是蜜蜂戀花朵,而是花朵誘蜜蜂。
1847年,三十六歲的李斯特在俄羅斯與卡洛琳公主相識,倆人同時沐浴愛河,不能上岸。在教皇不允許他倆結婚的情況下,卡洛琳丟掉兩個孩子,同李斯特私奔去了魏馬。在一座寂靜的院落裏,卡洛琳一直陪伴著李斯特,直到他七十五歲高齡去世。李斯特去世後,卡洛琳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將自己的一切禁錮在與李斯特幸福生活的寢居裏,過著與世隔絕的殘留歲月。
李斯特去世後的第三年,卡洛琳完成了自己一部著作後,輕輕鬆松、毫無牽掛地去追趕提前出發的李斯特的靈魂。
尼采說,李斯特的藝術,是追求女人的藝術。從兩位貴婦人追隨李斯特的愛情故事,人們自有公論。與其說李斯特的藝術是追求女人的藝術,不如說是高貴女人死心塌地追求高雅藝術和才華橫溢瀟灑的李斯特。
8、小溪巴赫
我有一位摯友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的幾位長輩離開人間去伊甸園時,我不僅親臨,而且參與了送行的全部程式。
送行時不僅沒有紙錢、香火、連一聲啜泣,半滴淚水也沒有。只有唱詩班的朗朗誦讀聲和神父的祈禱聲連同教堂樂隊演奏的一支支我叫不上名字的曲子。
我想,摯友家的人們是把淚水和思念深藏在了心裏。也許伊甸園不接受淚水和哭泣。
事過幾年後,送行的程式忘得亂套了,但那悠揚、舒緩的彌撒曲一直在我耳邊縈繞,漸漸那旋律進入了我的口中成了哼唱。
我始終在努力尋找那曲子的作者,查了許多關於音樂方面的書籍,後來,在《世界音樂家詞典》和《外國音樂曲名詞典》中找到了曲子的作者。《D小調彌撒曲》就是德國音樂大師巴赫創作的。
巴赫,1685年生於德國,十歲時父母雙雙去世。少年的巴赫是在聖密歇爾教堂唱詩班度過的。長大後仍然在蜜雪兒豪遜教堂和聖多斯教堂任管風琴師和樂長。1750年因中風去世。
巴赫一生為上帝創作了很多好聽動人的音樂。有人說他是為上帝唱歌的音樂家。他的作品有《D小調彌撒曲》、《馬太受難曲》、《約翰受難曲》、《耶穌躺在枯骨堆中》、《基督誕生時節請唱劇》等等。巴赫為什麼創作了那麼多歌頌上帝的音樂,按照德國音樂家福爾克所說,巴赫從小在教堂長大,被上帝呵護、施捨。長大後必須感恩,必須為上帝歌唱。巴赫沒有流露隻字,但在他心裏始終銘記上帝的恩典。
讀了福爾斯的《巴赫轉傳》,使我更加瞭解了巴赫的人格和精神。
巴赫,在德語裏是指小溪流淌的意思。而巴赫的人格和作品,正像小溪一樣涓涓地流淌,默默地流淌,不動聲色的熠熠閃光。他的音樂月像小溪從萊茵河的主幹分支若干,向世界的田原、山谷、林間、丘陵……凡所能及的地方都有小溪的暗流和身影。這就是小溪的精神,這就是巴赫的偉大之處。
巴赫的音樂不僅是獻給上帝的,應該說是獻給人類的。他的《勃蘭登堡協奏曲》和經威廉密改成的《G弦上的詠歎調》是他所有作品中的經典之作。有人說,全世界每分鐘都在播放貝多芬的作品。我說,全世界所有的樂團都演奏過巴赫的《勃蘭登堡協奏曲》和《G弦上的詠歎調》。
《勃蘭登堡協奏曲》是巴赫1721年專為勃蘭登堡侯爵盧德維希題贈的。傲慢與偏見的盧德維希侯爵不但不允許他的樂團演奏,而且將樂曲的手稿賣了三十六先令。這是多麼滑稽可笑且可悲的事呀!
五十年後,巴赫的作品被孟德爾松推崇挖掘並親自指揮演奏。《馬太受難曲》在巴赫去世七十九年後,即1892年孟德爾松主辦的音樂會上演出。立刻引起音樂界的關注,而像小溪一樣涓涓流淌的巴赫,卻像小溪的暗流在世界音樂的根基滋養一代又一代音樂家的生命。受巴赫影響最深的貝多芬、舒曼、孟德爾松、勳伯格等音樂大師們,不僅敬仰崇拜他,而且稱他為“音樂之父”。
瞭解認識了巴赫後,我感到,巴赫的音樂不是寫給上帝的,而是呈現人類最美最昂貴的禮品。
9、掌握男人的手
有一位詩人說:世界上的音樂被男人的手掌握著,而女人是掌握男人手的人。這話擱在義大利音樂家小提琴大師帕格尼尼身上太準確了。
帕格尼尼在五十八年的音樂生涯中,創作了二十四首小提琴隨想曲,和.《鐘》、《魔鬼的笑聲》、《狩獵》的名曲。
帕格尼尼才華橫溢,風流倜儻,他一度揮金如土,賭博成性,與妓女鬼混。那雙拉琴的手,那雙抓住音樂翅膀的手,一隻伸進了骯髒的賭場,一隻伸進裏狐臭飄香的妓女幔帳。他把金質的音符當作籌碼,輸掉了自己的尊嚴和人格;他把生命最精彩的部分,輸給了齷齪的溫床和淫蕩的女人。他的肉體和靈魂被女人掌握和玩弄。他把才氣和傲骨輸了個淨光。
脫掉音樂的盛裝,帕格尼尼背上了桎枯一樣的債務,他被饑餓、疾病困擾著,最後不得不將心愛的小提琴變賣度日。有人說,帕格尼尼的雙手和靈魂,被撒旦掌握了。在帕格尼尼輝煌時期,人民聆聽他的演奏,這樣說:拉錯幾個音符吧,那樣我們覺得我們還像人類。
但帕格尼尼還算是幸運的,當他墮落到窮困潦倒的時候,一個善良的貴婦人,像天使一樣降臨到他的身邊。這個貴婦人叫荻達。
拯救帕格尼尼的生命和靈魂,必須從他的雙手開始。因為他的墮落是雙手開始的。荻達將帕格尼尼接到鄉村自己的一個別墅,開始三年的精心調養。生活上的多溢味調養,心靈上的仁愛撫慰,音樂上的指導輔助。荻達手把手教會了帕格尼尼吉它演奏指法。使他學會了用手指拔出與長笛相似的泛音和雙音,使帕格尼尼重新找到了手感和樂感,並創造出了小提琴演奏新技法。《狩獵》是帕格尼尼二十四首小提琴隨想曲第九曲的別名,E大調,其中一段雙音,象狩獵號角聲。就是從荻達那裏學來的。
手指的靈性恢復,取決一位善良的女人之手把握;而心靈的復蘇,緣于荻達愛的呵護。
帕格尼尼的音樂再生,是荻達的愛心拯救。在鄉村別墅靜養的三年中,帕格尼尼學會了珍愛自己和酷愛的音樂。在荻達的調養下,呀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熱那亞。並在盧卡重新舉辦了小提琴音樂會。
如果男人是一把小提琴,女人則是技藝高超的演奏家。
如果男人是小提琴演奏家,女人則是掌握男人手的人。
10、這些女人
我在讀《西方音樂史話》時,發現了一個怪現象。許多世界一流的音樂大師,他們的妻子或是情人,不僅比他們大幾歲有的甚至大十歲或二十幾歲。我越讀越納悶,這些年輕風流,倜儻瀟灑,才華超人的音樂大師,為啥偏偏愛上比他們大的女人?
難道大女人的體內有水質的音符,能流淌出音樂的小溪?
難道大女人白晰的肌膚上,能彈奏出金質音符產生強烈的和絃共鳴?
難道大女人的腹部能孕育小音樂家的夢境或者能輪回大師的靈魂?
於是,我開始對這些大女人的身份、家庭進行分析、排列。我不僅理出一條清晰的脈絡,而且發現許多不為人知而且耐人尋味、摧人淚下的感人故事。
我記不清是博爾赫斯還是帕斯傑爾納克說過的話了,他把妻子比喻成撒嬌時的小妹,謙讓時的大姐,溫柔時的情人,關愛時的母親,賢慧時的妻子。這些比喻不僅體驗得細膩而且深刻,我想,只有詩人才能這樣體會到血液裏,感受到靈魂裏。
被人們譽為鋼琴詩人的音樂大師蕭邦,他把情人喬治•桑比作最仁慈的大姐和醫治心靈創傷最好的醫生。
這位比蕭邦大六歲的法國著名女作家,和蕭邦相愛並同居了十年。最後,被喬治•桑的孩子們給拆散了。從此,一部愛情悲劇拉開了帷幕。
離開喬治•桑後,蕭邦的生命一天天接近死亡。兩年之後,三十九歲的蕭邦就離開了他熱愛的音樂和他酷愛的女人。
蕭邦死後,喬治•桑的靈魂飄乎不定,第二年,她乘坐早晨第一顆露珠,去追趕提前走上天堂路的蕭邦的身影。
大女人是仁慈的大姐,大女人是醫治心靈創傷最好的醫生,沒有了仁慈的大姐的呵護,蕭邦的日子無法生存。沒有了醫治心靈創傷的醫生,蕭邦的心病無法醫治。
蕭邦和喬治•桑的愛情驗證了人生、事業、愛情的結論。
英俊瀟灑的李斯特,在二十二歲時遇到了比他大六歲的達葛爾伯爵夫人。兩人一見,就落入了愛河,不能上岸。高傲漂亮、知識博厚的女文學家達葛爾伯爵夫人,為了愛情,她拋棄了高貴的地位和三個可愛的孩子,同李斯特私奔到了義大利。在與達葛爾伯爵夫人生活的歲月裏,李斯特在夫人的指導下,揚棄了華而不實、軟綿綿的抒情格調,開始向思想性、藝術性更強的音樂創作邁進。隨後,李斯特創作出了震撼世界的交響曲《但丁交響曲》和《浮士德交響曲》。
大女人不僅締造了音樂的翅膀,而且給音樂家注入了飛翔的力量。
男人掌握了世界所有的音符,而女人掌握著音樂家的手。
勃拉姆斯與女鋼琴家克拉拉的故事,更令我感動。
二十歲的勃拉姆斯在和舒曼學習音樂的時候,在舒曼家裏,第一次見到克拉拉時就偷偷地愛上了她。這位比勃拉姆斯大十四歲而且有了七個孩子的舒曼夫人。當年為了舒曼的愛情,她的父親與舒曼打了兩年的官司,最後,法律還給了她真摯的愛情。
克拉拉對勃拉姆斯的愛情是理智清醒的。而勃拉姆斯把對克拉拉的愛一直藏在心裏,一藏就是四十多年。
克拉拉去世後,勃拉姆斯在克拉拉的墓碑前,深情地為克拉拉演奏了一支小提琴曲。那首曲子叫什麼無人知曉,那曲子的主旋律也無人聽到,只有靜靜躺在墳墓裏的克拉拉知道。
有人說,勃拉姆斯愛上比他大十四歲的克拉拉的原因,是勃氏家族的遺傳。老勃拉姆斯娶了比他大十七歲的女人做妻子。用老勃拉姆斯的話說,大女人是締造音樂家的女神。
在《西方音樂史話》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法國著名作曲家柏遼茲的愛情故事。
早熟的柏遼茲十二歲時,偷偷愛上了二十歲的埃斯特爾•格蒂耶。因為年齡小,柏遼茲沒有勇氣向姑娘表達愛慕之情。這份愛一直在柏遼茲的心裏封閉了五十年。當柏遼茲六十一歲時,他再也抑制不住愛情的撞擊,他興致勃勃回到了家鄉尋找他心中所愛的人。時過境遷,埃斯特爾•格蒂耶已經搬到了義大利的熱亞那。柏遼茲千里迢迢又去了熱亞那。
終於,在熱亞那一座宅院裏,柏遼茲見到了已是滿面蒼桑皺紋縱橫的七十歲的情人。柏遼茲的到來,使老埃斯特爾•格蒂耶激動不已。老人頓時覺得青春的暗流開始萌動。最終,埃斯特爾•格蒂耶嫁給了柏遼茲。
我真想像不出埃斯特爾•格蒂耶,當時是怎樣接受這份遲到了五十年的愛的。我更無法想像,柏遼茲那天晚上是怎樣享用這杯密封了五十年的愛情佳釀的。
讀到這裏,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為什麼在中國這個古老文明的國度沒有誕生一位象貝多芬、巴赫、舒曼、海頓……這樣的大師?我想,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的那些大師,他們在娶妻子時一個比一個小,在換妻子時又一個比一個嫩。他們偷偷愛的情人,更加天真更加清純。
2016—4--23
后一篇:巴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