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经典语录
(2016-03-12 22:20:11)
标签:
美食随笔 |
分类: 国内报纸杂志发表的文章 |
舌尖经典语录
相关热词搜索:舌尖上的中国经典语录 舌尖上中国台词吐槽 舌尖上中国的佳句 舌尖上中国神台词
篇一:舌尖上的中国经典台词
舌尖上的中国经典台词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气灶火。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无论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们都有专属于自己家人的美味。 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辛苦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幸福,从来也是如此。
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半生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丝娃娃是贵阳女孩儿的最爱,烫面烙熟,个头小,却能装下20种素菜和4勺蘸水。
漫长的冬日里,有了脆辣、鲜甜的辣白菜的陪伴,再寡淡的日子,仿佛也会变得温暖、富足而且有滋有味。
中国烹饪,既能像麻辣的川菜一样如此凶猛地侵略我们的味觉,也能润物细无声地让我们的舌尖领略鲜味的美好。
篇二:《舌尖2》经典台词
1、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2、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3、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
4、25年,相比一个城市的兴衰流转,显得短暂。但对一个人来说,却足以酿出浓厚的乡情。
5、所有由美食纪录片引起的垂涎之心皆可从这里找到最好的出口, 一切思乡、怀旧、想家的情绪都能在这里得到最温暖妥帖的安放。这里没有复杂的技法、炫目的配料、精致的器皿,只有与纪录片一脉相承的食物本身的质感、美味。
6、一个成功的厨师,并不只依赖青春,更仰仗厚重的经验。
7、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8、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9、丝娃娃是贵阳女孩儿的最爱,烫面烙熟,个头小,却能装下20种素菜和4勺蘸水。
10、无论是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11、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12、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13、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气灶火。
14、半生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15、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辛苦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幸福,从来也是如此。
16、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上有庙堂之高,下有江湖之远。
在中文里,'火候'一词的使用并不局限在厨房,更能用来评价处世的修养,以及为人的境界
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辛苦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幸福,从来也是如此。
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 半生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幻想都是用来破灭的,童话总会在现实面前变成普通话。而成熟的人们,却永不甘心绝望……
甜美和考验总是一同不期而至
人生如旅,简单点,你打得赢怪物,就收得到礼物。
篇三:舌尖上的语录
舌尖上的箴言
齐凤池
我一直认为,配菜是艺术,炒菜是技术,品菜是学问。为人类发明一道菜,其实比发明一项科研成果对人类的贡献还大。中国的厨师最聪明.他们不仅用大勺炒菜,而且更会用脑子炒菜。用勺炒出来菜,总不免带有点焦胡的味道,而用脑子炒出来的菜,更科学,更营养, 我一直认为,配菜是艺术,炒菜是技术,品菜是学问。
为人类发明一道菜,其实比发明一项科研成果对人类的贡献还大。
中国的厨师最聪明.他们不仅用大勺炒菜,而且更会用脑子炒菜。用勺炒出来菜,总不免带有点焦胡的味道,而用脑子炒出来的菜,更科学,更营养,更能让人进食。有很多菜可以进入《黄帝内经》的《问素》。
其实,中国的烹饪高明之处,不在翻炒,而在制作和烹饪的过程中。一道炒菜,在灶上翻炒也就是几十秒钟的事。一道菜,在熊熊燃烧的油火中,像炼狱一样,在燃烧、煎熬的过程中达到完美,这就是中国菜的绝妙之处。
其实,中国的菜不论是难度大的,还是简单的,概念和结局都是一样的。只要掌握好火候,炒到位,作料配好就行。
可别忽略一道小菜的制作技术呀,忽略了一道小菜的制作,等于忽略了一个顾客和一颗普通人的心。
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大国,中国的菜系很多,但能天天做满汉全席的饭店没几家,每天吃满汉全席的也没几个。
厨师最好还是先把小菜做好,从小做起,因为中国的老百姓还是吃小菜的人多。
一位女营养家说,菠菜不能和豆制品搭配,因为菠菜含铁量高,铁能破坏豆制品里的维生素。她说的一定有科学依据。不过,老百姓这么多年,一直是菠菜熬豆腐这么吃。老百姓不考虑科学搭配的理念。爱怎么吃,就怎么吃,只要好吃就行。如果一切都按照营养专家的说法去做,那么,中国老百姓几千年的传统饮食习惯就被打破了。从此,中国的老百姓就变得不会生活了,不会过日子了。所以,传统还要保留,新的饮食理念也要尝试。至于菠菜和豆制品搭配不科学的说法,咱不要管它。面对一捆水灵灵绿油油的嫩菠菜,老百姓爱怎么吃,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我母亲八十年平平淡淡,没有留下什么显赫的功绩,她唯一的功绩,就是把五个孩子都养大成人。其实,这就是她一生最大的功劳。细想母亲朴素的一世,我在她身上学会了怎样做人,学会了几道家常小菜,在这几种普通的小菜里,我悟到了做菜与做人的大道理。 油焖豆角,使我想起过世三年的母亲。其实一道普通的小菜也能勾起人的痛处。在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里,或者每个细小的事物中,一件不起眼的东西都可能与某种事件有密切的牵连。每件事物,每件东西,都有喜悦和悲痛,普通的油焖豆角就是如此。
做菜不是简单的厨艺体现,而是一个厨师文化内涵的呈现。随便做一道菜就把顾客打发了,其实,那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顾客在品菜的时候,也在品味厨师的文化和素质。做菜就等于做人。
说一千,道一万,喝酒还是传统的家常小菜有味道。吃传统的民间土菜,偶尔还能回味出过去,有时还能想到亲人,想到去世的母亲。
鱼生火、肉生痰,萝卜豆腐蔬菜保平安。
中国人的职业,最聪明、最有创造性的应当是厨师职业。他们在不断创新菜谱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提升人们的饮食观念,调动人们的胃口,翻新着人们的舌头。
什么菜都有走红走俏的时候,包括人也是如此。人不可能一辈子总风光,总春风得意。终有一天会被冷落被失望。小葱是开春时节的紧俏蔬菜,白雪虾是开春最美最鲜海货,它俩
到了大喷的那一天就被冷落了。
中国名菜的烹饪技术高明之处,其实不在翻炒的技术上,而在烹饪的过程中。其实中国的任何一道菜,到了灶上翻炒,也就是几秒或者几十秒钟事。
坝坝筵火锅,和北方的火锅比较,北方的叫涮锅,南方的叫煮。坝坝筵火锅好在汤里。北方的味道在涮上。
美国人用大脑吃东西。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热量,不考虑味道是否好吃、是否想吃,他们是按营养成分进食。
英国用眼睛吃东西。他们喜欢五颜六色的食物,只要好看就有食欲,他们把吃当成一种艺术。
中国人用舌头吃。讲的是色、香、味。
在吃的工具上,美国人和欧洲人用刀子、叉子。中国人用筷子。用刀子,叉子进食似乎有猎杀的感觉,用筷子进食似乎更接近本质的朴素。
吃文化,吃是牙齿和舌头一起在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