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齐凤池专栏 ▪ 老齐品菜】- 《拔丝饹馇》

(2016-03-03 11:31:30)
标签:

美食随笔

分类: 国内报纸杂志发表的文章

【齐凤池专栏 ▪ 老齐品菜】- 《拔丝饹馇》

原创 2016-03-03 齐凤池 眉力村 眉力村
眉力村

meilicun1881

本公众号以发布原创专栏为主,欢迎开设专栏。其他单篇作品,以记叙、科普、学术研究为主,主张朴素节制、言之有物的写作。另,打赏收入将全额支付给作者。投稿:meilicun@qq.com。

http://mmbiz.qpic.cn/mmbiz/YzcqHmHy6icM5wWvXaVHZeMULv09bibXQx79umspxN3ibWiaF0iatahJibFCNGx9FWrWWWFY1Wt6aUu2H9nR1L77hpibw/0?wx_fmt=jpeg▪ 老齐品菜】- 《拔丝饹馇》" TITLE="【齐凤池专栏 ▪ 老齐品菜】- 《拔丝饹馇》" />


作者简介:齐凤池,男,河北作协会员,中国煤矿作协理事,专栏作家。 河北河间人。现生活在唐山。在国内外报刊开设美术评论,音乐随笔,旅游随笔和饮食文化随笔专栏。作品见于《诗刊》、《诗林》、《星星诗刊》、《三联生活周刊》、《读者》等。著有饮食随笔集《饮食故事》。曾获孙犁文学奖,首届中国徐志摩微诗歌大赛奖,河北省第一届散文奖,全国煤炭乌金奖等。





拔丝类食品,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食产物。我记得,那个年代的婚宴上,都离不开拔丝这道菜。当席面上所有的热菜都上齐了,最后一道大菜就是拔丝苹果。拔丝苹果出勺前,每个桌上必须放一碗凉水,热乎乎的拔丝苹果上桌后,用筷子夹一块苹果,夹多高,糖丝就能抻多长,然后放进凉水碗里一泡,糖就变脆了。当时,拔丝苹果算是厨师的拿手菜。一般的小厨师不敢做。做拔丝苹果关键是熬糖的火候不好掌握。糖熬的火候大了,糖的颜色发红或发黑;糖熬火候小了,颜色不亮,挂不上糖,容易脱裤。


拔丝饹馇要比拔丝苹果难度大。做拔丝饹馇必须要过两遍油,炸饹馇的火候,必须掌握好,不能用大火,火大一点,焦黄的大饹馇,就变成红色或紫黑色。再有,饹馇不好挂糖,糖挂不均匀,更不好看,所以,火候最关键。


今年国庆长假,女儿从北京回来,我专门为她做了一盘拔丝饹馇。我把饹馇切成寸大的菱形块,用干净的花生油,把油烧到六成热时,放少量的饹馇,不要放多了,饹馇飘起来,饹馇炸透后,然后捞出。接着再过第二遍油,饹馇都过完油了,用另一个勺熬糖,等糖熬好了。把过好的饹馇放入糖勺里翻勺,不断的翻勺,直到所有的饹馇都挂上了糖,出勺,桌上放好一碗凉水,吃的时候,用筷子夹起一块饹馇,抻出丝的有一尺长,然后往凉水里一泡,马上吃,饹馇又凉又脆又甜。


说到拔丝饹馇,我时常在想,过去人们经常吃的好东西,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口味也跟着时代在变化。过去人们吃腻了的东西,今天再品品尝尝,换换口味,还能找到当年的感觉。其实,品味过去,也是对过去的一种美好的回味。


过去我们餐桌上经常吃的每道名菜,不是某个厨师凭空想象做出来的,那是经过几代厨师经过几百年反复品尝,反复研究,反复实践,才走上我们的餐桌,成为中国的一道名菜。


如今,拔丝饹馇的丢失,它不是技术和手艺的丢失,它是地方饮食文化的丢失。如果,中国的地方名菜,不加保护,也会像拔丝饹馇一样丢失或者失传。


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在中国的菜系里,就会有很多有历史意义和价值的名菜走失。


其中,拔丝饹馇就是最好例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