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爱情
(2015-06-26 10:16:27)
标签:
随笔 |
分类: 国内报纸杂志发表的文章 |
可能是爱情可能是爱情齐凤池
摘要:可能是爱情。齐凤池。然后从书包里拿出玉米面窝头,放到炉子底下烤一烤。我俩坐在炉子前,边烤火,边吃豆馒头。自打吃了她送给我的半块豆馒头,她那娇小,俊秀,聪明的摸样连同那半块豆馒头,一起走进入了我的记忆,一直温暖着我以后的日子。她的动作特别娴熟,特别自然,...
可能是爱情
齐凤池
一
我记忆中的那半块豆馒头,整整温暖了我三十多年。
那用红糖和的豆馅甜甜的,至今,还在我的喉头生出甜甜的津。
那半块白面豆馒头,是隔壁班的一名女生送给我的。自打吃了她送给我的半块豆馒头,她那娇小,俊秀,聪明的摸样连同那半块豆馒头,一起走进入了我的记忆,一直温暖着我以后的日子。
当时,我还不知道什么叫爱情,只觉得就是每天总想见她。然而,当见了她之后,脸“腾”地一下热起来,心跳得非常厉害。
还的感谢平淡的岁月,感谢遥远。岁月偏偏给我创造了与她在一起的机缘。
在初中的三年里,我是四班班长,她是五班班长。我俩的脖子上都挂着教室门的钥匙。每天早晨,我总是第一个到校,我把教室里的炉子刚点着,就渐次听到她走步和开教室的门声。于是我不由自主地就到她的教室,帮她生炉子去了。
那年月,冬天生炉子比较困难,学校没有引柴,没有煤块,生炉子只能用玉米骨头引火,等玉米骨头着旺了,在上面填点湿煤面。这样生炉子,她很发愁。每天她早来的目的,也是希望我能帮她生炉子。
我帮她生着炉子后,用书煽风,为的是使炉火更旺些。等炉子里的火旺起来了,我把炉底里的灰掏出来,倒到垃圾桶里。然后从书包里拿出玉米面窝头,放到炉子底下烤一烤。
炉子底下火红火红的。用不了十分钟,窝头就烤出了焦黄的硬皮,吃起来又香又脆。
这时,她从书包里拿出一个大馒头,也放在了炉子底下,等馒头烤出像熏鸡一样的颜色,她从炉底拿出来,由于烤得太热了,有点烫手,她试了几下,也没掰开。烫得她直吹手。最后,她咬牙,终于把馒头掰成两块,她把块儿大一些的递给我,当时我不好意思去接,她又递了一下,我用目光看了一下她的表情。她那白皙细嫩的小脸蛋上,泛起一层淡淡的红晕。
我俩坐在炉子前,边烤火,边吃豆馒头。吃豆馒头的时候,我几乎没有敢抬头看她。等我吃完了豆馅馒头,抬头看她时,她那半块还没吃。在我吃馒头的时候,她一直是在看着我。
她把豆馅馒头放到嘴边,咬了一口,然后慢慢地嚼了起来,我看她嚼东西的表情特别好看,她的目光与我的目光碰在一起的时候,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也赶紧把目光移开了。
教室外开始有学生们的脚步声了,我赶忙起身,并自语说:“我到教室看看炉子。”就从她的教室出来了。
在初中三年美好的时光里,我最喜欢过冬天,因为到了冬天,我可以帮她生炉子,每天早晨还可以和她坐上一会儿,说上几句话。
快毕业的时候,我们似乎对对方都有了些好感。
到了暑假,为了能见到她,能和她说上一句话,我经常到水泵去挑水,因为,在她家和我家之间有一个公用的水泵。
夏天特别她爱到水泵的池台上洗衣服,每次见她洗衣服,我就赶紧挑着水桶到水泵担水。她见我来挑水,只是向我微微一笑,立刻把水盆从水泵下端开,让给我接水。
我说:“不忙,你先洗吧。”
她也说:“我也不急,你先接水吧。”
自来水哗哗地流着,谁也不去用。最后,她只好把盆放在水泵下,洗着她那件平时最爱穿的白底小粉花的上衣。
在她洗衣服的时候,她那条又粗又黑的大辫子,垂在了盆边,有时沾上了水,她用手往背后一甩。不一会儿就又垂到了水边,接着她又是一甩。她的动作特别娴熟,特别自然,大辫子也特别好看。
当她洗完了衣服,一条又黑又粗的大辫子自然地垂在了她那微微隆起的胸前了。
看到她的模样,使我马上想起《红灯记》里的李铁梅。但她不叫铁梅,她叫焕英。她的模样也像铁梅那样好看。
初中三年的美好时光,转眼就过去了。
初中毕业后,我报名下了乡。她也下乡了。她下乡到什么地方我不知道。但我始终打听她的去处。
回城后,听说她在市里一家调味厂当工人。但我还是四处打听她的情况。因为,我一直回味着当年她送我的那半块豆馅馒头,是那半块豆馒头,一直温暖着我的情感和今后的日子。
二
可能是爱情(2)可能是爱情齐凤池(2)摘要:可能是爱情。齐凤池。然后从书包里拿出玉米面窝头,放到炉子底下烤一烤。我俩坐在炉子前,边烤火,边吃豆馒头。自打吃了她送给我的半块豆馒头,她那娇小,俊秀,聪明的摸样连同那半块豆馒头,一起走进入了我的记忆,一直温暖着我以后的日子。她的动作特别娴熟,特别自然,...
周末上午,我到市场买菜,摊位上的新鲜蔬菜真多。水灵灵的韭菜,齐刷刷地站着。鲜红的西红柿,红的灿烂。紫色的茄子闪着亮光。翠绿的黄瓜顶著黄花。
我在黄瓜摊前,也没问价就挑了十几根。卖菜的将我挑的黄瓜装在塑胶袋里,也没秤就递给我。
我问:“多少钱?”
卖黄瓜说:“拿著吃去吧,啥钱不钱的。”
我说:“那不行。”
卖黄瓜说:“你不认识我了,老同学?”我想了一会也没想出来。我又仔细看了她一眼,还是没认出来她是谁。她看我实在认不来就说:“你忘了毕业后曾经给我写信么?你刚下乡的时候‥‥”我驀地想起来了。“哦!你是贾......?”
“不像了吧,老了‥‥”
我又辨认了一会儿,认出来了,是她。长瓜脸,单眼皮,高鼻梁,细眉毛,下顎上有一小块黑痣……
我记得上中学时,她在班里女生中是最漂亮的。好多男生都追她。女生们嫉妒得都不爱理她。当时班里追她有大明和东生。两人为了她,脑袋都品尝了砖头的滋味。鲜血染红了他们的初恋,也溅湿了我朦朦胧胧的情感。
初中毕业后,我,大明,东生都下乡了。
农村单调乏味的生活,使我整天无聊的躺在炕上看手抄本的《第二次握手》。小说里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着我。看了小说的情书,使我马上想到了她。一股青春的冲动促使我拿起了金星钢笔。我一口气写了五页长信。信里我一个爱字也没敢写。信里只是说我在农村的情况和想念学校的生活,以及想念班里的同学。信里虽然没写喜欢她或是爱她,但凭她的脑瓜是应该看出来的。
写完信后,第二天中午,我悄悄去了公社邮电所。到了绿色的信筒前,我迅速地把信塞进了邮筒的嘴里。
回村的路上,我的心也说不上是兴奋还是害怕,心跳得特别厉害。一直有十几天,心里老是想着这件事。当时我的心里很矛盾。盼着她的回信,又怕收到她的回信。时间无精打采的过了有一个多月,也没收到她的回信。这下我的心才平静下来。
下乡后的第一年春节,回家过年,我见到了她就躲开了,我怕她问起信的事。她见到我只是深情地看了一眼,然后扭头一甩大辫子就走了。她的背影好像丰满了许多。后来,我听说她春节前就结婚了,嫁给一个煤矿工人。我听到这个消息后,不知是庆幸还是沮丧,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
又过了几年,我听说她的丈夫在井下的事故中失去了生命。
在菜摊前她对我说:“收到你的信后,我一直等你的第二封信。当时,邻居给我介绍了几个对象,我不同意。我跟我妈说再等等,其实,我就是等你的第二封信。如果你来第二封信,我就和我妈说。结果,你叫我苦苦等了一年‥‥”
“现在说这话已经晚了‥‥”我问:“你现在怎样?”她说:“挺好的,闺女结婚了,儿子在煤矿上班,我每天到批发市场进点菜,挣点钱给儿子娶媳妇,卖剩下的菜就自己吃。”
“你爱人呢?”我装做不知道地问。
“他呀,死了好几年了,前几年矿上那次瓦斯爆炸他让他赶上了‥‥”说到这,我赶紧把话题岔开。
“假如你收到我的第二封信的话‥‥”
“真要是跟你这个作家,也许我今天就不会卖菜了。”她一边卖菜,一边和我聊着,从她的话语中,还包含着怨恨我的意思。怨也好,恨也好,恨就恨那个年代,恨我们当时都不成熟。
离开菜摊,我拎着她送给的黄瓜,感觉那黄瓜多出了许多成分,除了黄瓜的自身的成分外,还有另一种成分,就是她的深深的情意......
三
吃了她送给的黄瓜,我心里好像有一种东西,始终放不下的感觉。说实话,听说她的丈夫在煤矿瓦斯事故中死了,我的心里好像有了一种责任感。与起说是想安慰一下她,不如说是想帮她一把。
我时常想,一个不到五十岁的女人,每月就靠一百多块钱工亡补助维持生活,那日子叫她怎么过呀。尽管矿上一次给了二十多万块钱。将来儿子娶媳妇,买房子,那点钱好歹一分就没了。
为了维持这个没有男人支撑的家,她每天早起到蔬菜批发市场进点菜,然后到市场去卖。每天从早忙到晚,就为卖这点菜,为了儿子多攒点。
一个还不到五十岁的女人,脸上一点光泽也没有,黑红的皮肤,像风干的橘子皮一样,干巴巴的。一双总也洗不净的手,显得特别苍老。
为了能帮她一把,也是为了每天能看看她,下班后我经过她的菜摊,不论好坏,芹菜,辣椒,西红柿每样约几斤,然后扔下十块八块的就不找了。
有一天在约菜的时候,我仔细端详了她。她的脸黑红,皮肤上布满了网状的细纹,她的眉毛依然细长,黑眼仁还是那样明亮。高高的鼻梁,薄薄的嘴唇,仔细端详仍然看出几分姿色。
她见我仔细端详她,她苦笑一下,“老了,没啥看头了。”
“不是的,你要好好收拾收拾,可以再找一个帮手。”我说。
她说:“等儿子结婚以后再说吧。”
天色暗了下来,菜市场的人渐渐稀少了,她一边收拾卖剩下的蔬菜,一边说:“你也该回家做饭了,路过这看看我就行,不要总买菜……”
她的话,说中了我的想法,我不好意思地说:“其实买谁的菜都是买,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吗。”
秋天到了,有一天我到市场买菜,发现她的摊位空了。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看见她卖菜。
我开始瞎猜测,她病了?找工作上班去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每天瞎琢磨,其实还是牵挂。
国庆节放长假,我到市场买菜,特意向她的摊位看了一眼,我蓦地发现她穿着一件红上衣,站在摊前卖菜,我急促地走过去。
她见走过来,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对我说:“买菜来了?”我点头。
我问:“这些日子怎么没见你卖菜呀?”
“哦......”她的脸好像一下红润起来。
我看了她一眼,发现她的脸上有了光泽,薄薄的嘴唇上涂了淡淡的口红。气色跟几个月前完全像是两个人。
她爽快地对我说:“我结婚了,他也是咱们老同学,是十二班的。在矿上当电工,是个技师。前年妻子去世了。儿子现在上大学,人挺实在的。”
我说:“只要人好就行,这下你总算有个帮手了。”
我把菜扎好后,拿出一百块钱递给她:“不用找了,剩下的钱,算是我一点心意,你就别客气了。”她也没有推辞,收起了钱。在我临走时,她说:“有机会你们认识认识,喝点酒,老同学叙叙旧。”
我答应着,向她摆了摆手,离开了菜市场。
从那以后,我依然到她的菜摊买菜,偶尔见到她的第二个丈夫。那个男人确实不错,就是从未邀请我去他家喝酒。
摘要:可能是爱情。齐凤池。然后从书包里拿出玉米面窝头,放到炉子底下烤一烤。我俩坐在炉子前,边烤火,边吃豆馒头。自打吃了她送给我的半块豆馒头,她那娇小,俊秀,聪明的摸样连同那半块豆馒头,一起走进入了我的记忆,一直温暖着我以后的日子。她的动作特别娴熟,特别自然,...
可能是爱情
齐凤池
一
我记忆中的那半块豆馒头,整整温暖了我三十多年。
那用红糖和的豆馅甜甜的,至今,还在我的喉头生出甜甜的津。
那半块白面豆馒头,是隔壁班的一名女生送给我的。自打吃了她送给我的半块豆馒头,她那娇小,俊秀,聪明的摸样连同那半块豆馒头,一起走进入了我的记忆,一直温暖着我以后的日子。
当时,我还不知道什么叫爱情,只觉得就是每天总想见她。然而,当见了她之后,脸“腾”地一下热起来,心跳得非常厉害。
还的感谢平淡的岁月,感谢遥远。岁月偏偏给我创造了与她在一起的机缘。
在初中的三年里,我是四班班长,她是五班班长。我俩的脖子上都挂着教室门的钥匙。每天早晨,我总是第一个到校,我把教室里的炉子刚点着,就渐次听到她走步和开教室的门声。于是我不由自主地就到她的教室,帮她生炉子去了。
那年月,冬天生炉子比较困难,学校没有引柴,没有煤块,生炉子只能用玉米骨头引火,等玉米骨头着旺了,在上面填点湿煤面。这样生炉子,她很发愁。每天她早来的目的,也是希望我能帮她生炉子。
我帮她生着炉子后,用书煽风,为的是使炉火更旺些。等炉子里的火旺起来了,我把炉底里的灰掏出来,倒到垃圾桶里。然后从书包里拿出玉米面窝头,放到炉子底下烤一烤。
炉子底下火红火红的。用不了十分钟,窝头就烤出了焦黄的硬皮,吃起来又香又脆。
这时,她从书包里拿出一个大馒头,也放在了炉子底下,等馒头烤出像熏鸡一样的颜色,她从炉底拿出来,由于烤得太热了,有点烫手,她试了几下,也没掰开。烫得她直吹手。最后,她咬牙,终于把馒头掰成两块,她把块儿大一些的递给我,当时我不好意思去接,她又递了一下,我用目光看了一下她的表情。她那白皙细嫩的小脸蛋上,泛起一层淡淡的红晕。
我俩坐在炉子前,边烤火,边吃豆馒头。吃豆馒头的时候,我几乎没有敢抬头看她。等我吃完了豆馅馒头,抬头看她时,她那半块还没吃。在我吃馒头的时候,她一直是在看着我。
她把豆馅馒头放到嘴边,咬了一口,然后慢慢地嚼了起来,我看她嚼东西的表情特别好看,她的目光与我的目光碰在一起的时候,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也赶紧把目光移开了。
教室外开始有学生们的脚步声了,我赶忙起身,并自语说:“我到教室看看炉子。”就从她的教室出来了。
在初中三年美好的时光里,我最喜欢过冬天,因为到了冬天,我可以帮她生炉子,每天早晨还可以和她坐上一会儿,说上几句话。
快毕业的时候,我们似乎对对方都有了些好感。
到了暑假,为了能见到她,能和她说上一句话,我经常到水泵去挑水,因为,在她家和我家之间有一个公用的水泵。
夏天特别她爱到水泵的池台上洗衣服,每次见她洗衣服,我就赶紧挑着水桶到水泵担水。她见我来挑水,只是向我微微一笑,立刻把水盆从水泵下端开,让给我接水。
我说:“不忙,你先洗吧。”
她也说:“我也不急,你先接水吧。”
自来水哗哗地流着,谁也不去用。最后,她只好把盆放在水泵下,洗着她那件平时最爱穿的白底小粉花的上衣。
在她洗衣服的时候,她那条又粗又黑的大辫子,垂在了盆边,有时沾上了水,她用手往背后一甩。不一会儿就又垂到了水边,接着她又是一甩。她的动作特别娴熟,特别自然,大辫子也特别好看。
当她洗完了衣服,一条又黑又粗的大辫子自然地垂在了她那微微隆起的胸前了。
看到她的模样,使我马上想起《红灯记》里的李铁梅。但她不叫铁梅,她叫焕英。她的模样也像铁梅那样好看。
初中三年的美好时光,转眼就过去了。
初中毕业后,我报名下了乡。她也下乡了。她下乡到什么地方我不知道。但我始终打听她的去处。
回城后,听说她在市里一家调味厂当工人。但我还是四处打听她的情况。因为,我一直回味着当年她送我的那半块豆馅馒头,是那半块豆馒头,一直温暖着我的情感和今后的日子。
二
可能是爱情(2)可能是爱情齐凤池(2)摘要:可能是爱情。齐凤池。然后从书包里拿出玉米面窝头,放到炉子底下烤一烤。我俩坐在炉子前,边烤火,边吃豆馒头。自打吃了她送给我的半块豆馒头,她那娇小,俊秀,聪明的摸样连同那半块豆馒头,一起走进入了我的记忆,一直温暖着我以后的日子。她的动作特别娴熟,特别自然,...
周末上午,我到市场买菜,摊位上的新鲜蔬菜真多。水灵灵的韭菜,齐刷刷地站着。鲜红的西红柿,红的灿烂。紫色的茄子闪着亮光。翠绿的黄瓜顶著黄花。
我在黄瓜摊前,也没问价就挑了十几根。卖菜的将我挑的黄瓜装在塑胶袋里,也没秤就递给我。
我问:“多少钱?”
卖黄瓜说:“拿著吃去吧,啥钱不钱的。”
我说:“那不行。”
卖黄瓜说:“你不认识我了,老同学?”我想了一会也没想出来。我又仔细看了她一眼,还是没认出来她是谁。她看我实在认不来就说:“你忘了毕业后曾经给我写信么?你刚下乡的时候‥‥”我驀地想起来了。“哦!你是贾......?”
“不像了吧,老了‥‥”
我又辨认了一会儿,认出来了,是她。长瓜脸,单眼皮,高鼻梁,细眉毛,下顎上有一小块黑痣……
我记得上中学时,她在班里女生中是最漂亮的。好多男生都追她。女生们嫉妒得都不爱理她。当时班里追她有大明和东生。两人为了她,脑袋都品尝了砖头的滋味。鲜血染红了他们的初恋,也溅湿了我朦朦胧胧的情感。
初中毕业后,我,大明,东生都下乡了。
农村单调乏味的生活,使我整天无聊的躺在炕上看手抄本的《第二次握手》。小说里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着我。看了小说的情书,使我马上想到了她。一股青春的冲动促使我拿起了金星钢笔。我一口气写了五页长信。信里我一个爱字也没敢写。信里只是说我在农村的情况和想念学校的生活,以及想念班里的同学。信里虽然没写喜欢她或是爱她,但凭她的脑瓜是应该看出来的。
写完信后,第二天中午,我悄悄去了公社邮电所。到了绿色的信筒前,我迅速地把信塞进了邮筒的嘴里。
回村的路上,我的心也说不上是兴奋还是害怕,心跳得特别厉害。一直有十几天,心里老是想着这件事。当时我的心里很矛盾。盼着她的回信,又怕收到她的回信。时间无精打采的过了有一个多月,也没收到她的回信。这下我的心才平静下来。
下乡后的第一年春节,回家过年,我见到了她就躲开了,我怕她问起信的事。她见到我只是深情地看了一眼,然后扭头一甩大辫子就走了。她的背影好像丰满了许多。后来,我听说她春节前就结婚了,嫁给一个煤矿工人。我听到这个消息后,不知是庆幸还是沮丧,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
又过了几年,我听说她的丈夫在井下的事故中失去了生命。
在菜摊前她对我说:“收到你的信后,我一直等你的第二封信。当时,邻居给我介绍了几个对象,我不同意。我跟我妈说再等等,其实,我就是等你的第二封信。如果你来第二封信,我就和我妈说。结果,你叫我苦苦等了一年‥‥”
“现在说这话已经晚了‥‥”我问:“你现在怎样?”她说:“挺好的,闺女结婚了,儿子在煤矿上班,我每天到批发市场进点菜,挣点钱给儿子娶媳妇,卖剩下的菜就自己吃。”
“你爱人呢?”我装做不知道地问。
“他呀,死了好几年了,前几年矿上那次瓦斯爆炸他让他赶上了‥‥”说到这,我赶紧把话题岔开。
“假如你收到我的第二封信的话‥‥”
“真要是跟你这个作家,也许我今天就不会卖菜了。”她一边卖菜,一边和我聊着,从她的话语中,还包含着怨恨我的意思。怨也好,恨也好,恨就恨那个年代,恨我们当时都不成熟。
离开菜摊,我拎着她送给的黄瓜,感觉那黄瓜多出了许多成分,除了黄瓜的自身的成分外,还有另一种成分,就是她的深深的情意......
三
吃了她送给的黄瓜,我心里好像有一种东西,始终放不下的感觉。说实话,听说她的丈夫在煤矿瓦斯事故中死了,我的心里好像有了一种责任感。与起说是想安慰一下她,不如说是想帮她一把。
我时常想,一个不到五十岁的女人,每月就靠一百多块钱工亡补助维持生活,那日子叫她怎么过呀。尽管矿上一次给了二十多万块钱。将来儿子娶媳妇,买房子,那点钱好歹一分就没了。
为了维持这个没有男人支撑的家,她每天早起到蔬菜批发市场进点菜,然后到市场去卖。每天从早忙到晚,就为卖这点菜,为了儿子多攒点。
一个还不到五十岁的女人,脸上一点光泽也没有,黑红的皮肤,像风干的橘子皮一样,干巴巴的。一双总也洗不净的手,显得特别苍老。
为了能帮她一把,也是为了每天能看看她,下班后我经过她的菜摊,不论好坏,芹菜,辣椒,西红柿每样约几斤,然后扔下十块八块的就不找了。
有一天在约菜的时候,我仔细端详了她。她的脸黑红,皮肤上布满了网状的细纹,她的眉毛依然细长,黑眼仁还是那样明亮。高高的鼻梁,薄薄的嘴唇,仔细端详仍然看出几分姿色。
她见我仔细端详她,她苦笑一下,“老了,没啥看头了。”
“不是的,你要好好收拾收拾,可以再找一个帮手。”我说。
她说:“等儿子结婚以后再说吧。”
天色暗了下来,菜市场的人渐渐稀少了,她一边收拾卖剩下的蔬菜,一边说:“你也该回家做饭了,路过这看看我就行,不要总买菜……”
她的话,说中了我的想法,我不好意思地说:“其实买谁的菜都是买,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吗。”
秋天到了,有一天我到市场买菜,发现她的摊位空了。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看见她卖菜。
我开始瞎猜测,她病了?找工作上班去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每天瞎琢磨,其实还是牵挂。
国庆节放长假,我到市场买菜,特意向她的摊位看了一眼,我蓦地发现她穿着一件红上衣,站在摊前卖菜,我急促地走过去。
她见走过来,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对我说:“买菜来了?”我点头。
我问:“这些日子怎么没见你卖菜呀?”
“哦......”她的脸好像一下红润起来。
我看了她一眼,发现她的脸上有了光泽,薄薄的嘴唇上涂了淡淡的口红。气色跟几个月前完全像是两个人。
她爽快地对我说:“我结婚了,他也是咱们老同学,是十二班的。在矿上当电工,是个技师。前年妻子去世了。儿子现在上大学,人挺实在的。”
我说:“只要人好就行,这下你总算有个帮手了。”
我把菜扎好后,拿出一百块钱递给她:“不用找了,剩下的钱,算是我一点心意,你就别客气了。”她也没有推辞,收起了钱。在我临走时,她说:“有机会你们认识认识,喝点酒,老同学叙叙旧。”
我答应着,向她摆了摆手,离开了菜市场。
从那以后,我依然到她的菜摊买菜,偶尔见到她的第二个丈夫。那个男人确实不错,就是从未邀请我去他家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