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餃子四章/齊鳳池
(2015-01-28 17:01:36)
标签:
饮食随笔 |
分类: 国内报纸杂志发表的文章 |
情感餃子四章/齊鳳池
齊鳳池
一
父母去世後,每年春節,弟弟一家三口就到我家過年。
吃完午飯,妻子和弟媳就開始操持包三十晚上的餃子。女兒和侄兒,喜歡吃三鮮餡餃子,弟弟喜歡吃羊肉韭菜餡的。
妻子和弟媳包餃子,弟弟擀皮,我負責打餡。
每次打餃子餡,我都會情不自禁想起五十年前三十下午包餃子發生的流淚故事。
那年三十,吃了中午飯,母親把面和好了,開始打餡,母親叫大姐去廚房拿香油。
大姐哼著《白毛女》“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愉快地從碗櫥裡拿出那瓶春節每人照顧的一兩香油瓶。大姐剛剛打開香油瓶子蓋,香油味馬上就彌漫了屋子。
大姐慢慢的往肉餡裡倒香油。母親說話好像有點心不在焉,再說母親說話還有點口吃,她看大姐香油倒多了,就說少、少、少、少倒……”
大姐以為母親說再多倒點,把一瓶香油,倒了有半斤。大姐快把一瓶油都倒完了。母親才說出了少倒。
母親說完最後一個點字,抬手就給大姐一個嘴巴。大姐捂著臉就跑到一邊哭去了,母親也坐在炕邊大哭起來。
大年三十的下午,娘倆在屋裡痛哭起來。哭聲驚動了鄰居的大媽大嬸們,她們都來到我們家勸母親和大姐。然後一起動手幫著我們包餃子。
過了很長時間,母親和大姐才擦乾了眼淚,重新包餃子。
那天晚上的餃子,儘管大姐放了很多香油,但我吃起來沒覺得餃子有多香。我吃著餃子,流著眼淚。母親和大姐看我臉上流著淚水,又都落淚了。
這事,雖然過去了五十多年,但每年三十和弟弟一家包餃子。我都會想起那年三十包餃子發生的不愉快的事情。
想起那年的三十的餃子,我就會想起去世五年的母親。想起母親,我的眼淚就控制不住流下來。
二
女兒從北京回來,我都問她想吃點什麼。女兒說,包點茴香餡餃子吧。她說北京的茴香沒有一點茴香味。
北京的茴香沒有茴香味的原因,我分析,一是嫩,二是在大棚裡生長的週期短,所以茴香味不足。再有,飯館裡的餃子誰給你放那麼多的茴香。所以,吃起來茴香味不足。
女兒女婿從北京回來,只能坐上午十一點多大巴,下午兩點多才能到家。為了讓女兒女婿進家就能吃到香噴噴熱乎乎的茴香餡餃子,上午我跑了幾個市場買茴香也沒買到,最後還是在超市買了一捆已經打了蔫的茴香。
中午女兒女婿一進家門,鍋裡的水正好開了,在女兒女婿歇著喝水的時候,我把餃子已經下鍋了。餃子下鍋後,很快就飄了上來,餃子煮兩個開後,我在鍋裡打了一碗涼水,水再開後,我把餃子撈出來,叫女兒女婿趁熱吃。女兒咬一口餃子說,真好吃,還是家裡的茴香味足。
女兒在家小住的幾天裡,妻子蒸了兩鍋茴香餡的包子,叫他們帶回北京吃。
女兒又回北京了。他們前腳走,我在屋裡情不自禁的流出了眼淚,究竟是為什麼流淚,我也說不上來。
其實,女兒愛吃茴香餡的餃子的原因,我理解,她是把吃茴香餡餃子當成一個回家的藉口,其實,想吃茴香餡餃子,就是想回家的最好的理由。
女兒愛吃茴香餡餃子,其實是想家的一個美麗的藉口,每當看到女兒吃茴香餡餃子,我發現女兒的臉上總流露一種回家的幸福。
三
河北沽源縣的餃子很有特別,餃子皮是蓧麥面的,餃子的個,比蒸餃個還要大,就像菜盒子一樣大。
沽源的蓧麥面餃子,是素餡的。是土豆和韭菜,一點肉也沒有。蓧麥面的餃子,面發褐色,吃起來柔軟,沒有咬緊,口感有點發粘,吃起來口感有點淡淡的甜。土豆是綿軟的,蓧麥面含著淡淡的甜味,加上韭菜的清香,混在一起,吃起來感覺到了塞外高原獨特的飲食味道。
蓧麥是沽源縣的主要糧食作物,蓧麥也叫燕麥。蓧麥,是燕麥的一種,學名為“裸粒類型燕麥”或“裸燕麥”。華北稱之為“油麥”,中國西北稱之為“玉麥”,中國東北稱之為“鈴鐺麥”。
每年在沽源的土地上,種植著大面積蓧麥,從村莊前堆放的蓧麥秸和地裡露出的麥秸茬就能感覺到這裡是蓧麥的產區。
據說蓧麥的吃法很多,可以做上百種美味佳餚。儘管蓧麥加工的食品很多,我吃過的蓧麥食品確很少。
今天吃到蓧麥面的蒸餃,還是送女兒出嫁到沽源第一次品嘗到。
從沽源縣回來,我一直在回味蓧麥面餃子的味道,回味蓧麥面餃子味道的同時,我也體會到了沽源縣人們的淳樸實在,和塞外壩上的風土人情,以及滄桑厚重的壩上文化。
四
河間有一種家常飯叫餃子粥。小的時候,在姥家經常吃。
平時不過年不過節的,趕上集市了,姥姥拿兩個雞蛋換一縷韭菜,然後打幾個雞蛋,包一蓋簾餃子。
餃子是兩種面的,一種是白麵的,另一種是白薯面。白麵的餃子是給姥爺和我吃的,白薯面的是姥姥的。
姥姥把餃子包好後,鍋裡的水就燒響邊了。就等姥爺下地回來,餃子下鍋。
我坐在門前的石臺上,曬著中午的陽光。
門前過來一輛牛車,車上坐著幾個下地幹活的人,姥爺肩扛著鋤,走在牛車後面,我看姥爺,飛快地跑到屋子告訴姥姥,姥爺回來了。
這時,姥姥坐在大灶旁邊燒火,水開了,姥姥掀開鍋蓋,先用勺子把水攪動轉起來,然後把兩樣面的餃子下入鍋裡。她用勺子輕輕地擦著鍋底,把下到鍋裡的餃子轉動起來,等餃子都飄起來了,姥姥把鍋蓋蓋上,鍋開之後,姥姥又澆了一瓢水,隨後,她用小瓢舀了一碗玉米麵,手抖動著,把玉米麵灑到餃子鍋裡。等水再開的時候,餃子粥就熟了。
姥姥用大碗給姥爺盛了一碗全是白麵的餃子粥,給我也盛了一小碗。她也盛了一碗。但她碗裡一個白麵餃子也沒有。我問姥姥怎麼不吃白麵的,姥姥說,她不愛吃白麵的,就愛白薯面的。
後來我才知道,姥姥哪是不愛吃白麵的,她是把白麵的餃子省下來給姥爺和我吃。
姥姥做餃子粥的目的,也是為了省些糧食,她怕餃子湯白搭了,在湯裡灑點玉米麵,當粥吃。
齊鳳池
一
父母去世後,每年春節,弟弟一家三口就到我家過年。
吃完午飯,妻子和弟媳就開始操持包三十晚上的餃子。女兒和侄兒,喜歡吃三鮮餡餃子,弟弟喜歡吃羊肉韭菜餡的。
妻子和弟媳包餃子,弟弟擀皮,我負責打餡。
每次打餃子餡,我都會情不自禁想起五十年前三十下午包餃子發生的流淚故事。
那年三十,吃了中午飯,母親把面和好了,開始打餡,母親叫大姐去廚房拿香油。
大姐哼著《白毛女》“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愉快地從碗櫥裡拿出那瓶春節每人照顧的一兩香油瓶。大姐剛剛打開香油瓶子蓋,香油味馬上就彌漫了屋子。
大姐慢慢的往肉餡裡倒香油。母親說話好像有點心不在焉,再說母親說話還有點口吃,她看大姐香油倒多了,就說少、少、少、少倒……”
大姐以為母親說再多倒點,把一瓶香油,倒了有半斤。大姐快把一瓶油都倒完了。母親才說出了少倒。
母親說完最後一個點字,抬手就給大姐一個嘴巴。大姐捂著臉就跑到一邊哭去了,母親也坐在炕邊大哭起來。
大年三十的下午,娘倆在屋裡痛哭起來。哭聲驚動了鄰居的大媽大嬸們,她們都來到我們家勸母親和大姐。然後一起動手幫著我們包餃子。
過了很長時間,母親和大姐才擦乾了眼淚,重新包餃子。
那天晚上的餃子,儘管大姐放了很多香油,但我吃起來沒覺得餃子有多香。我吃著餃子,流著眼淚。母親和大姐看我臉上流著淚水,又都落淚了。
這事,雖然過去了五十多年,但每年三十和弟弟一家包餃子。我都會想起那年三十包餃子發生的不愉快的事情。
想起那年的三十的餃子,我就會想起去世五年的母親。想起母親,我的眼淚就控制不住流下來。
二
女兒從北京回來,我都問她想吃點什麼。女兒說,包點茴香餡餃子吧。她說北京的茴香沒有一點茴香味。
北京的茴香沒有茴香味的原因,我分析,一是嫩,二是在大棚裡生長的週期短,所以茴香味不足。再有,飯館裡的餃子誰給你放那麼多的茴香。所以,吃起來茴香味不足。
女兒女婿從北京回來,只能坐上午十一點多大巴,下午兩點多才能到家。為了讓女兒女婿進家就能吃到香噴噴熱乎乎的茴香餡餃子,上午我跑了幾個市場買茴香也沒買到,最後還是在超市買了一捆已經打了蔫的茴香。
中午女兒女婿一進家門,鍋裡的水正好開了,在女兒女婿歇著喝水的時候,我把餃子已經下鍋了。餃子下鍋後,很快就飄了上來,餃子煮兩個開後,我在鍋裡打了一碗涼水,水再開後,我把餃子撈出來,叫女兒女婿趁熱吃。女兒咬一口餃子說,真好吃,還是家裡的茴香味足。
女兒在家小住的幾天裡,妻子蒸了兩鍋茴香餡的包子,叫他們帶回北京吃。
女兒又回北京了。他們前腳走,我在屋裡情不自禁的流出了眼淚,究竟是為什麼流淚,我也說不上來。
其實,女兒愛吃茴香餡的餃子的原因,我理解,她是把吃茴香餡餃子當成一個回家的藉口,其實,想吃茴香餡餃子,就是想回家的最好的理由。
女兒愛吃茴香餡餃子,其實是想家的一個美麗的藉口,每當看到女兒吃茴香餡餃子,我發現女兒的臉上總流露一種回家的幸福。
三
河北沽源縣的餃子很有特別,餃子皮是蓧麥面的,餃子的個,比蒸餃個還要大,就像菜盒子一樣大。
沽源的蓧麥面餃子,是素餡的。是土豆和韭菜,一點肉也沒有。蓧麥面的餃子,面發褐色,吃起來柔軟,沒有咬緊,口感有點發粘,吃起來口感有點淡淡的甜。土豆是綿軟的,蓧麥面含著淡淡的甜味,加上韭菜的清香,混在一起,吃起來感覺到了塞外高原獨特的飲食味道。
蓧麥是沽源縣的主要糧食作物,蓧麥也叫燕麥。蓧麥,是燕麥的一種,學名為“裸粒類型燕麥”或“裸燕麥”。華北稱之為“油麥”,中國西北稱之為“玉麥”,中國東北稱之為“鈴鐺麥”。
每年在沽源的土地上,種植著大面積蓧麥,從村莊前堆放的蓧麥秸和地裡露出的麥秸茬就能感覺到這裡是蓧麥的產區。
據說蓧麥的吃法很多,可以做上百種美味佳餚。儘管蓧麥加工的食品很多,我吃過的蓧麥食品確很少。
今天吃到蓧麥面的蒸餃,還是送女兒出嫁到沽源第一次品嘗到。
從沽源縣回來,我一直在回味蓧麥面餃子的味道,回味蓧麥面餃子味道的同時,我也體會到了沽源縣人們的淳樸實在,和塞外壩上的風土人情,以及滄桑厚重的壩上文化。
四
河間有一種家常飯叫餃子粥。小的時候,在姥家經常吃。
平時不過年不過節的,趕上集市了,姥姥拿兩個雞蛋換一縷韭菜,然後打幾個雞蛋,包一蓋簾餃子。
餃子是兩種面的,一種是白麵的,另一種是白薯面。白麵的餃子是給姥爺和我吃的,白薯面的是姥姥的。
姥姥把餃子包好後,鍋裡的水就燒響邊了。就等姥爺下地回來,餃子下鍋。
我坐在門前的石臺上,曬著中午的陽光。
門前過來一輛牛車,車上坐著幾個下地幹活的人,姥爺肩扛著鋤,走在牛車後面,我看姥爺,飛快地跑到屋子告訴姥姥,姥爺回來了。
這時,姥姥坐在大灶旁邊燒火,水開了,姥姥掀開鍋蓋,先用勺子把水攪動轉起來,然後把兩樣面的餃子下入鍋裡。她用勺子輕輕地擦著鍋底,把下到鍋裡的餃子轉動起來,等餃子都飄起來了,姥姥把鍋蓋蓋上,鍋開之後,姥姥又澆了一瓢水,隨後,她用小瓢舀了一碗玉米麵,手抖動著,把玉米麵灑到餃子鍋裡。等水再開的時候,餃子粥就熟了。
姥姥用大碗給姥爺盛了一碗全是白麵的餃子粥,給我也盛了一小碗。她也盛了一碗。但她碗裡一個白麵餃子也沒有。我問姥姥怎麼不吃白麵的,姥姥說,她不愛吃白麵的,就愛白薯面的。
後來我才知道,姥姥哪是不愛吃白麵的,她是把白麵的餃子省下來給姥爺和我吃。
姥姥做餃子粥的目的,也是為了省些糧食,她怕餃子湯白搭了,在湯裡灑點玉米麵,當粥吃。
前一篇:聽帕爾曼演奏《辛德勒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