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文化>文学专栏>
(2014-06-19 18:53:17)
					
											标签:
																				
                            音乐随笔 | 
					分类: 国外发表的文章 | 
			主页>文化>文学专栏>
世界华人周刊
在出租车上听《扬鞭催马运粮忙》
齐凤池
从北京开会回来打车,夏利车收音机正在播笛子曲《扬鞭催马运粮忙》.听到这熟悉的曲子,仿佛一下又把我的情感送回到热火朝天的知青岁月。我情不自禁的说了一句,这首笛子曲真好,我记得这首曲子叫《扬鞭催马运粮忙》。是上个世纪六、七年代这首笛子曲最红火。
我下乡的时候,只要打开收音机,(那时还没有半导体,)准能听到这首欢快激昂的笛子独奏曲。
我记得,每年到了秋天,粮食大丰收了,生产队几十辆大车浩浩荡荡拉着粮食到公社粮库交公粮。公社的大喇叭里就播放这首《扬鞭催马运粮忙》的曲子。我听了,感觉特别激动和兴奋,好像我也生活在乐曲的意境里。
我上学时,在学校的文艺队里吹过横笛,也拉过二胡,京胡,板胡,现在还记得一些笛子的演奏技巧。比如单吐、双吐等技法。几十年不吹了,气力不行了。
年轻的司机师傅听我絮叨着,扭过头,看了我一眼。他说,看来老师傅对横笛很有研究啊,我父亲就喜欢吹笛。
我说不敢不敢,只是喜欢听笛子曲。我说,我住的小区,有个大哥是笛子专业演员,他吹得特别好,每天路过他家的搂下,总听到他吹笛子。上午他准吹一个小时,下午吹一个小时,他吹的都是名曲。其中就有《扬鞭催马运粮忙》和《牧民新歌》。
我坐在车上,听着曲子毫无顾忌说起了《扬鞭催马运粮忙》。这首脍炙人口的笛子曲,是我国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魏显忠创作的。魏显忠是笛子演奏家,他的笛子演奏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风格、热情奔放、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969年10月魏显忠到盘锦地区农村去体验生活参加秋收劳动。他看到人们把收割好的稻子背到大道上,用马车装运到场院去脱谷、扬场、装袋送公粮。在两个月的劳动中,他身临农民喜送公粮的热烈场面,也真正地体会到了丰收给农民带来的喜悦。男女老少个个喜逐颜开;那运粮的马车一辆接着一辆,红旗招展,锣鼓喧天,车把式扬鞭催马,车上人纵情歌唱,浩浩荡荡的车队奔向远方。就是那种气势磅礴、感人肺腑的场面,深深打动了作曲家的心,使他产生了创作这首乐曲的欲望。经过几天的思考,他决定用东北民间乐曲《满堂红》和《银凤锁》作为创作素材,一气呵成了这首乐曲的初稿,起个名就叫《扬鞭催马运粮忙》。
我听了《扬鞭催马运粮忙》的曲子感觉,首先在笛子演奏长颤音,模仿马的嘶叫声,伴奏乐队奏出快速而强烈的音型中开始了。让人仿佛看到一队队满载粮食的马车在宽敞的大路上向前飞速奔驰。这就是我当年交公粮的感觉。
阳光灿烂,鸟儿欢快地追逐在马车左右,希望能啄到粮食来饱腹,平日寂静的马路上也变得喧闹起来。就像我坐在大车上,和农民在喜悦地交谈。
在路上,车把式挥动马鞭,大声地交谈着,憧憬着来年的美好生活;一群天真孩子站在车上的粮袋上,努力地挥手驱赶着馋嘴的麻雀,不时乐得哈哈大笑......这些画面再现了我下乡的愿景。
最后,笛子在模仿马的欢嘶以后,奏出高亢的歌调结束全曲。整个乐曲,表现出农民交公粮时的真实感受和我的情愫。
司机师傅打断了我的讲述,他问我到哪里下车。
我说:“去机厂东楼”。
他说:“我父亲也住在那里”。
他问我:“你说的那个吹笛子的姓什么?”
我说:“听说那位大哥姓高”。
他说:“你说的那位吹笛子的是我父亲。”
他说:“我父亲这一辈子就喜欢吹笛子。以前他在煤矿文工团吹笛子,文工团解散后,我父亲分配到矿上开班车。我父亲上班忘了带干粮,也忘不了带着那盒笛子。我父亲休息时,就吹笛子。煤矿的工人都叫我父亲笛子司机。父亲退休后,为了我买了辆出租车,我们爷俩轮流开。我结婚后,父亲就不开了,把车给了我。父亲早上买菜回来,吹一会笛子就开始忙着做饭。中午喝点小酒,睡上一觉,醒了后,下午再吹一会。我父亲这辈子活的挺滋润,活的也很有品味。”
他把我送到楼下,我递给他十元钱,他说:“大叔,这钱我不要了。你有时间到我家跟我父亲聊聊笛子,我父亲肯定最高兴。”
我把钱从窗里塞进去,他启动车后,又把钱扔了出来。
2014-6-17
  							
		
						
		
		
		
		
		
		
							
		
				
		
				
	世界华人周刊
在出租车上听《扬鞭催马运粮忙》
齐凤池
从北京开会回来打车,夏利车收音机正在播笛子曲《扬鞭催马运粮忙》.听到这熟悉的曲子,仿佛一下又把我的情感送回到热火朝天的知青岁月。我情不自禁的说了一句,这首笛子曲真好,我记得这首曲子叫《扬鞭催马运粮忙》。是上个世纪六、七年代这首笛子曲最红火。
我下乡的时候,只要打开收音机,(那时还没有半导体,)准能听到这首欢快激昂的笛子独奏曲。
我记得,每年到了秋天,粮食大丰收了,生产队几十辆大车浩浩荡荡拉着粮食到公社粮库交公粮。公社的大喇叭里就播放这首《扬鞭催马运粮忙》的曲子。我听了,感觉特别激动和兴奋,好像我也生活在乐曲的意境里。
我上学时,在学校的文艺队里吹过横笛,也拉过二胡,京胡,板胡,现在还记得一些笛子的演奏技巧。比如单吐、双吐等技法。几十年不吹了,气力不行了。
年轻的司机师傅听我絮叨着,扭过头,看了我一眼。他说,看来老师傅对横笛很有研究啊,我父亲就喜欢吹笛。
我说不敢不敢,只是喜欢听笛子曲。我说,我住的小区,有个大哥是笛子专业演员,他吹得特别好,每天路过他家的搂下,总听到他吹笛子。上午他准吹一个小时,下午吹一个小时,他吹的都是名曲。其中就有《扬鞭催马运粮忙》和《牧民新歌》。
我坐在车上,听着曲子毫无顾忌说起了《扬鞭催马运粮忙》。这首脍炙人口的笛子曲,是我国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魏显忠创作的。魏显忠是笛子演奏家,他的笛子演奏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风格、热情奔放、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969年10月魏显忠到盘锦地区农村去体验生活参加秋收劳动。他看到人们把收割好的稻子背到大道上,用马车装运到场院去脱谷、扬场、装袋送公粮。在两个月的劳动中,他身临农民喜送公粮的热烈场面,也真正地体会到了丰收给农民带来的喜悦。男女老少个个喜逐颜开;那运粮的马车一辆接着一辆,红旗招展,锣鼓喧天,车把式扬鞭催马,车上人纵情歌唱,浩浩荡荡的车队奔向远方。就是那种气势磅礴、感人肺腑的场面,深深打动了作曲家的心,使他产生了创作这首乐曲的欲望。经过几天的思考,他决定用东北民间乐曲《满堂红》和《银凤锁》作为创作素材,一气呵成了这首乐曲的初稿,起个名就叫《扬鞭催马运粮忙》。
我听了《扬鞭催马运粮忙》的曲子感觉,首先在笛子演奏长颤音,模仿马的嘶叫声,伴奏乐队奏出快速而强烈的音型中开始了。让人仿佛看到一队队满载粮食的马车在宽敞的大路上向前飞速奔驰。这就是我当年交公粮的感觉。
阳光灿烂,鸟儿欢快地追逐在马车左右,希望能啄到粮食来饱腹,平日寂静的马路上也变得喧闹起来。就像我坐在大车上,和农民在喜悦地交谈。
在路上,车把式挥动马鞭,大声地交谈着,憧憬着来年的美好生活;一群天真孩子站在车上的粮袋上,努力地挥手驱赶着馋嘴的麻雀,不时乐得哈哈大笑......这些画面再现了我下乡的愿景。
最后,笛子在模仿马的欢嘶以后,奏出高亢的歌调结束全曲。整个乐曲,表现出农民交公粮时的真实感受和我的情愫。
司机师傅打断了我的讲述,他问我到哪里下车。
我说:“去机厂东楼”。
他说:“我父亲也住在那里”。
他问我:“你说的那个吹笛子的姓什么?”
我说:“听说那位大哥姓高”。
他说:“你说的那位吹笛子的是我父亲。”
他说:“我父亲这一辈子就喜欢吹笛子。以前他在煤矿文工团吹笛子,文工团解散后,我父亲分配到矿上开班车。我父亲上班忘了带干粮,也忘不了带着那盒笛子。我父亲休息时,就吹笛子。煤矿的工人都叫我父亲笛子司机。父亲退休后,为了我买了辆出租车,我们爷俩轮流开。我结婚后,父亲就不开了,把车给了我。父亲早上买菜回来,吹一会笛子就开始忙着做饭。中午喝点小酒,睡上一觉,醒了后,下午再吹一会。我父亲这辈子活的挺滋润,活的也很有品味。”
他把我送到楼下,我递给他十元钱,他说:“大叔,这钱我不要了。你有时间到我家跟我父亲聊聊笛子,我父亲肯定最高兴。”
我把钱从窗里塞进去,他启动车后,又把钱扔了出来。
2014-6-1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