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姥家的日子(随笔三章)
(2014-06-16 21:40:46)
标签:
美食随笔 |
分类: 随笔 |
在姥家的日子(随笔三章)
齐凤池
一
小的时候,家里人口多,父亲工资收入少,母亲把我送到了河间姥姥家。
姥姥家的日子比较好过,每年打的粮食吃不了。就是吃不到新鲜的蔬菜。尤其是到了开春,连干菜叶子的味道也很难闻到。只有姥姥家来了亲戚,姥姥才从盐缸里拿出一块腌的猪肉,切上十几片,再把房梁上挂着筐摘下来,从筐里抓把干豆角、干萝卜、干茄子用开水一沏,泡上个把钟头,等干菜泡软了,洗净切成丝,然后在大锅里一炒。等炒出香味来,放一勺子酱油,一把咸盐,几捏花椒大料,加足水后,再把腌的猪肉片放在锅里一起炖。
开锅以后,姥姥在锅边贴一圈白玉米面饼,盖上大锅盖,开始烧火。我坐在姥姥身边,像只小馋猫,盼着饭菜快点熟。见柴草快烧没了,姥姥叫我到院里的柴垛上抱点柴禾来,我飞快地跑到院里,抱来柴禾,又守在姥姥身边。大约抱了有七八次柴禾,屋里就弥漫了肉炖干菜的香味了。
我守在锅台旁边问姥姥:“可以吃了吗?
姥姥。”姥姥说:“再等会儿,要不菜烂不了,嚼不动。”
又等了好长一段时间,姥姥终于把锅盖掀开了。
巴掌大的玉米饼子一面雪白一面焦黄,锅里炖的干菜还在咕嘟咕嘟冒着泡。满屋弥漫着炖干菜的香味,随着冒出的热气飘到了屋外。
姥姥先用勺子给我盛了一碗,我端着到院里的碾台上吃去了。姥姥给来的亲戚盛了一大碗放在桌上,姥爷舅舅陪着客人吃饭,姥姥到院子里去给猪添食了。
姥姥看我碗里的菜快吃完了,拿过去在锅里又给我盛一点。
这是我在姥姥家吃得最香最顺口的一顿饭。
如今,那段难忘的日子,随着干菜飘香的岁月,早已定格在我记忆中最醒目的地方。
二
姥家有几亩菜地,什么菜都种,但摘下来的菜都卖了。只有不好的和卖剩下的才能家吃。
因为大白菜产量高,可以多卖钱。姥姥家的那几亩地全种上了大白菜。到下霜之前,地里的大白菜都长满了芯,上称一约,每棵都有六七斤。
砍下来的大白菜,先打落下菜帮,好的菜帮留着吃,老的菜帮喂猪。成车的大白菜往家里拉,小舅把白菜全部放进了菜窖里,等过年的时候卖个好价钱。
小舅码白菜的时候,码一层白菜,上面铺一层高粱秸。小舅说,这样可以通风,白菜不烂。小舅整整码了一窖白菜,起码也得有几千斤。
剩下瘪的白菜,姥姥把它挂在用草拧成的绳子上,晾起来。整个院子晾了很多很多的瘪白菜。
上冻后,小舅推着独轮车开始串村卖白菜去了。还没到春节,那一窖大白菜就快卖没了。这时候我们连菜帮也吃不上了,一天三顿吃咸菜。
开春的时候,地里一片枯黄,连一点绿色也看不见。野菜们还躲在土地的被子下面睡大觉呢。
下了两场春雨后,地里才见星星点点绿色在闪烁。为了能吃到菜,姥姥从草绳上摘下几棵干白菜,放在大盆里,用开水一泡。等菜软了,姥姥用凉水洗净切成馅,再卖几根香油果子,切碎了,掺在干白菜馅里,包菜饽饽。姥姥先用开水烫一盆玉米面,再用凉水沾着手,把玉米面拍成薄饼,把干白菜馅包起来,然后贴在大锅的边上。
姥姥把锅边都贴满了菜饽饽,锅里的水也就开了。姥姥把锅盖上,开始烧火,我在旁边看着。
姥姥手里的小木棍在灶堂里不停地挑火,使火苗越来越旺。
过了很长时间,姥姥才把锅盖掀开。她用铲子把锅边的菜饽饽铲下来,放在浅子里,面朝下,嘎嘎朝上。我手捧着菜饽饽到院子里吃去了。菜饽饽的馅又香又烂糊,特别好吃。
三
在姥姥的日子,不过年,不过节,赶上集市了,姥姥拿两个鸡蛋换一把韭菜,然后打几个鸡蛋,包一盖帘饺子。
饺子是两种面的,一种是白面的,一种是白薯面。白面的是给姥爷和我吃的,白薯面的属于姥姥的。
姥姥把饺子包好后,大锅里的水就烧响边了。只等姥爷下地回来,饺子才下锅。
我坐在门前的石台上,晒着中午的阳光,浑身觉得暖洋洋的。
门前过去了一辆牛车,车上坐着几个下地干活回来的人,姥爷肩扛着锄头,走在牛车后面,我看到姥爷后,飞快地跑到屋子告诉姥姥,姥爷下地回来了。
姥姥坐在大灶旁边正烧火。水开了,姥姥掀开锅盖,先用勺子把水搅动转起来,然后把两样面的饺子下入锅内。她用勺子轻轻地擦着锅底,把下到锅里的饺子转动起来,等饺子都飘起来了,姥姥把锅盖盖上,锅开之后,姥姥又浇了一瓢凉水,随后,她用小瓢舀了一碗玉米面,她左手抖动着,把细细的玉米面均匀地洒到锅里。等水再开的时候,饺子粥就熟了。
姥姥给姥爷盛了一碗全是白面的饺子粥,给我盛了一小碗。姥姥给自己也盛了一碗。但姥姥碗里的饺子全是白薯面的。我问姥姥怎么不吃白面的,姥姥说,留着姥爷吃,好干活。
姥姥做饺子粥的目的,是怕饺子汤白搭了,所以在汤里洒点玉米面,当粥吃。
如今,姥姥去世二十年多了,姥姥做的饺子粥,也断顿了二十多年。我真想吃一次姥姥做的饺子粥,尝尝姥姥碗里白薯面饺子的味道。
2014-6-16
河北唐山开滦荆各庄矿业公司党建部
063026
齐凤池
一
小的时候,家里人口多,父亲工资收入少,母亲把我送到了河间姥姥家。
姥姥家的日子比较好过,每年打的粮食吃不了。就是吃不到新鲜的蔬菜。尤其是到了开春,连干菜叶子的味道也很难闻到。只有姥姥家来了亲戚,姥姥才从盐缸里拿出一块腌的猪肉,切上十几片,再把房梁上挂着筐摘下来,从筐里抓把干豆角、干萝卜、干茄子用开水一沏,泡上个把钟头,等干菜泡软了,洗净切成丝,然后在大锅里一炒。等炒出香味来,放一勺子酱油,一把咸盐,几捏花椒大料,加足水后,再把腌的猪肉片放在锅里一起炖。
开锅以后,姥姥在锅边贴一圈白玉米面饼,盖上大锅盖,开始烧火。我坐在姥姥身边,像只小馋猫,盼着饭菜快点熟。见柴草快烧没了,姥姥叫我到院里的柴垛上抱点柴禾来,我飞快地跑到院里,抱来柴禾,又守在姥姥身边。大约抱了有七八次柴禾,屋里就弥漫了肉炖干菜的香味了。
我守在锅台旁边问姥姥:“可以吃了吗?
姥姥。”姥姥说:“再等会儿,要不菜烂不了,嚼不动。”
又等了好长一段时间,姥姥终于把锅盖掀开了。
巴掌大的玉米饼子一面雪白一面焦黄,锅里炖的干菜还在咕嘟咕嘟冒着泡。满屋弥漫着炖干菜的香味,随着冒出的热气飘到了屋外。
姥姥先用勺子给我盛了一碗,我端着到院里的碾台上吃去了。姥姥给来的亲戚盛了一大碗放在桌上,姥爷舅舅陪着客人吃饭,姥姥到院子里去给猪添食了。
姥姥看我碗里的菜快吃完了,拿过去在锅里又给我盛一点。
这是我在姥姥家吃得最香最顺口的一顿饭。
如今,那段难忘的日子,随着干菜飘香的岁月,早已定格在我记忆中最醒目的地方。
二
姥家有几亩菜地,什么菜都种,但摘下来的菜都卖了。只有不好的和卖剩下的才能家吃。
因为大白菜产量高,可以多卖钱。姥姥家的那几亩地全种上了大白菜。到下霜之前,地里的大白菜都长满了芯,上称一约,每棵都有六七斤。
砍下来的大白菜,先打落下菜帮,好的菜帮留着吃,老的菜帮喂猪。成车的大白菜往家里拉,小舅把白菜全部放进了菜窖里,等过年的时候卖个好价钱。
小舅码白菜的时候,码一层白菜,上面铺一层高粱秸。小舅说,这样可以通风,白菜不烂。小舅整整码了一窖白菜,起码也得有几千斤。
剩下瘪的白菜,姥姥把它挂在用草拧成的绳子上,晾起来。整个院子晾了很多很多的瘪白菜。
上冻后,小舅推着独轮车开始串村卖白菜去了。还没到春节,那一窖大白菜就快卖没了。这时候我们连菜帮也吃不上了,一天三顿吃咸菜。
开春的时候,地里一片枯黄,连一点绿色也看不见。野菜们还躲在土地的被子下面睡大觉呢。
下了两场春雨后,地里才见星星点点绿色在闪烁。为了能吃到菜,姥姥从草绳上摘下几棵干白菜,放在大盆里,用开水一泡。等菜软了,姥姥用凉水洗净切成馅,再卖几根香油果子,切碎了,掺在干白菜馅里,包菜饽饽。姥姥先用开水烫一盆玉米面,再用凉水沾着手,把玉米面拍成薄饼,把干白菜馅包起来,然后贴在大锅的边上。
姥姥把锅边都贴满了菜饽饽,锅里的水也就开了。姥姥把锅盖上,开始烧火,我在旁边看着。
姥姥手里的小木棍在灶堂里不停地挑火,使火苗越来越旺。
过了很长时间,姥姥才把锅盖掀开。她用铲子把锅边的菜饽饽铲下来,放在浅子里,面朝下,嘎嘎朝上。我手捧着菜饽饽到院子里吃去了。菜饽饽的馅又香又烂糊,特别好吃。
三
在姥姥的日子,不过年,不过节,赶上集市了,姥姥拿两个鸡蛋换一把韭菜,然后打几个鸡蛋,包一盖帘饺子。
饺子是两种面的,一种是白面的,一种是白薯面。白面的是给姥爷和我吃的,白薯面的属于姥姥的。
姥姥把饺子包好后,大锅里的水就烧响边了。只等姥爷下地回来,饺子才下锅。
我坐在门前的石台上,晒着中午的阳光,浑身觉得暖洋洋的。
门前过去了一辆牛车,车上坐着几个下地干活回来的人,姥爷肩扛着锄头,走在牛车后面,我看到姥爷后,飞快地跑到屋子告诉姥姥,姥爷下地回来了。
姥姥坐在大灶旁边正烧火。水开了,姥姥掀开锅盖,先用勺子把水搅动转起来,然后把两样面的饺子下入锅内。她用勺子轻轻地擦着锅底,把下到锅里的饺子转动起来,等饺子都飘起来了,姥姥把锅盖盖上,锅开之后,姥姥又浇了一瓢凉水,随后,她用小瓢舀了一碗玉米面,她左手抖动着,把细细的玉米面均匀地洒到锅里。等水再开的时候,饺子粥就熟了。
姥姥给姥爷盛了一碗全是白面的饺子粥,给我盛了一小碗。姥姥给自己也盛了一碗。但姥姥碗里的饺子全是白薯面的。我问姥姥怎么不吃白面的,姥姥说,留着姥爷吃,好干活。
姥姥做饺子粥的目的,是怕饺子汤白搭了,所以在汤里洒点玉米面,当粥吃。
如今,姥姥去世二十年多了,姥姥做的饺子粥,也断顿了二十多年。我真想吃一次姥姥做的饺子粥,尝尝姥姥碗里白薯面饺子的味道。
2014-6-16
河北唐山开滦荆各庄矿业公司党建部
063026
前一篇:羊肉杂面汤(齐凤池)
后一篇:世界华人周刊 我家门前有棵臭椿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