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04-21世界华人周刊《品读仲达先生的几首诗词》

(2014-04-21 13:20:10)
标签:

诗歌评论

分类: 国外发表的文章

2014-04-21世界华人周刊
品读仲达先生的几首诗词

  齐凤池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写过一首非常漂亮的五言绝句《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中描写:傍晚的时候,天空将要飘洒皑皑白雪,于是,诗人燃起了红泥小火炉,邀请几个朋友小聚,品尝一下新酿造美酒。诗人和文人们聚到了一起,喝上“三杯两盏淡酒”能满足吗?文人喝酒自然得兴个酒令。《如梦令》就是那个年代最好的酒令。于是很多漂亮诗,漂亮的警句就当作了下酒的小菜。“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人说:诗可祝酒兴,诗可当饮。当然,这是古代诗人和文人们的事情。而现在,如果你要是在酒桌上用诗歌作酒令,高谈阔论谈诗歌,人们会说你是神经病。甚至,饭店的老板也会把你哄出去。
  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早已不是诗歌喂养华夏人岁月。还谈诗歌?还称什么诗人?以前我在书上看到,唐宋时代,那些最漂亮的女人,一是围着皇上转,一是围着诗人转。而现在美女围着金钱和官吏转。现在是物欲、女色走红的时代,文化萧条了,诗歌贬值了,诗人也就更不值钱了。如果我们再拿诗祝酒兴,把诗当酒饮,寻找这种雅兴,那只能是一些清高的雅士自娱自乐消遣的事。
  这几年我一直我在读仲达先生古诗古词,每次读了都有很多冲动,总想给仲达先生写点文字,可是,自己学才书浅,对古诗词知之甚少,所以不敢妄谈。今读了仲达先生的《咏春》小诗后,使我萌生了写几句读后感的想法。仲达先生的诗词,小巧,灵气,机智,灵动,唯美,画面感极强。诗中的意境,常常打动我的思绪,使我跟着先生的思路进入画面和宁静深邃的意境里。我读先生的诗,多是喝酒时读的。
  我知道现在写古体诗的人越来越少了,读古体诗的人比写古体诗的人更少。有人说,因为古体诗早已被唐代和宋代的诗人写绝了。现代的诗人,就是怎么写,也写不到唐宋诗人那种程度了。因此,古体诗也就渐渐远离了我们的时代,远离了人们的阅读。但在一个诗的泱泱大国,在古老朴素的民间,还生存着一些酷爱古体诗歌的骚人墨客,深藏在繁华紊乱的都市,他们还在沿袭中国灿烂的文化,并悄悄地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
  其实,这种传承中国古老文化的方式就像许多或者无数条小溪暗流管涌般流淌。
  其实,这种做法也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渗透时代和身边人的不动声色的作用。我不能说它的作用有多么大,有多么清高深远。但有一点我敢说,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的训练,我们的民族还会象唐朝一样兴盛,还会掀起一次诗歌的革命热潮。中国梦肯定会早日实现。但这只是我的一种美好愿望和理想,要想回到现实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在金钱、物欲、女色、经济、市场大背景下,诗歌远离了社会和人们是必然的。现在,在街上一说哪个是诗人,人们都说他是神经病。现在称呼诗人成了骂人的一句话。我记得在北京街上打架,一个人说另一人,看你就是个诗人。对方回答:你们家都是写诗的。我听了觉得诗人很悲哀。现在的诗人,怎么成了骂人的代名词了?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太悲哀了。
  不过,社会毕竟还是给了诗人一个宽松的生活空间。报刊、杂志、论坛就是诗人自由自在活着的理想精神家园。在这个家园里还有很多诗人活着、他们用诗歌饮酒、用诗歌取暖、用诗歌传递情感、用诗歌疗伤、用诗歌展示自我的一群心灵最干净,思想最纯洁,行为天真的人,他们可能就是这个世界仅存的最后一批拥有童心的人。
  仲达先生应该就算是这类的诗人吧。读了他许多好词和精短的绝句后,使我对他似乎有了一些了解。有人说,认识一个人不容易,但读懂一首诗更不易。因为一个人在正常的时候和环境生活的人,他的语言、行为是正常的。只有进入诗的状态时才是神秘的诡秘的。我们常说的就是灵魂出窍吧。
  我认为:现代人要欣赏古诗,最关键的不是去考虑它的平仄是否正确,主要看诗中的画面、意境、空间、想象以及诗的语言,语境和诗眼,警句等等。如果诗中具备了这些要素肯定是好诗。或者说是模仿古风和古体诗。
  在仲达先生许多短小精湛的诗里,我就发现了诗人对古体诗感悟和灵动,他的语感和唐宋诗人的语境有很多的心灵沟通。他的诗思走动脉络和他对古体诗的崇高理想追求以及诗人必备的恬静、禅境、田园、古刹般的景况。他在词水调歌头《望乡》写到:“泪洒黑泥土,去路苦天长。十八冬夏千里,风雨总奔忙。初是家徒四壁,每虑孩儿困饿,岂敢盼安康?穷尽不能孝,父逝未亲丧。承国运,图发奋,两儿强。安居乐业,心愈牵念是家乡。五月杨槐似雪,三老坟茔草旺,忆往倍忧伤。但愿归家日,满路稻花香!中写到:“泥土、风雨、困饿、茔草、花香……等等。词中的词量和信息包含了一副凄楚哀婉思念忧伤的景象。虽然泪洒黑泥土,去路苦天长,后面却是“承国运,图发奋,两儿强”。五月杨槐似雪,三老坟茔草旺,忆往倍忧伤。但愿归家日,满路稻花香!让人不觉的体会到清明后槐花茔草的酸楚和凄凉。但诗人还是按捺不住心中些许的思亲情感。但诗人还是希望“但愿归家日,满路稻花香。”因为诗人的情感是丰富饱满的,诗人目睹了春天的景色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心情怅惘。这是诗人的弱点,也是诗人的长处。因为一个合格的诗人是具有双重性格的人。
  我说过,能叫人看了哭的是好诗;能叫人看了笑的也是好诗;叫人看了又哭又笑的也是好诗;只有叫人看了哭笑不得的不是好诗。其实我们读的每首诗,包括唐宋名家的作品也是一样,一首诗就是诗人的灵与肉,切开诗人的心就会流血,一首诗也就是一个诗人的灵感再现。李清照在《声声慢》里曾经写“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和《醉花阴》里写到:“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等等等哀婉凄凉的好词。但是仲达先生的词,似乎也有点悲秋的成分,但不是那么凄惨哀怨。他只是写了诗人《叹别离》的感受。“明月已离去,云渺夜星稀。不知雾里山影,何事感低迷。我欲乘鸿问候,又恐清光不许,初夏风雨急。何处寻兰棹,沧海或能及?初牵手,怀君玉,一年余。诗来赋往,朝暮珍重梦相趋。人有悲欢离合,世事沧桑难料,一去断消息。但愿人长久,莫总叹唏嘘。”读了此词,马上想到苏东坡的词。
  仲达先生的《七绝》“明月皎皎落上林,清风飒飒透衣襟。幽人夜半长天望,客宿他乡梦里忱。”就完全是另一种情感和心态了。就像南唐冯延巳的《鹊踏枝》的味道。“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唐代优秀的诗人,在写春天的时候,根本一个春字不露。我记得南宋诗人虞似良写的《横溪堂春晓》“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这首绝句,同样写春天插秧时的情景,但诗人一个“春”字也没说。诗人写春天的绿,究竟绿到那种程度,连白鹭落脚的地方都找不到了。虽说仲达先生是写七绝.《桃花》“粉面娇颜引旧宫,山林野渡又春风。眼前欢色皆纤瘦,不若当年一朵丰。”他在刻画春天的景色时,用的形象还是非常准确和到位。我很欣赏“不若当年一朵丰”的句子。读了仲达先生的《桃花》使我想到了刘禹锡的《春词》“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他把桃花粉面娇颜代替女人入宫,尽管“山林野渡又春风”当人们看到的却是欢颜纤瘦的窘相。真不如当年一朵丰。诗人在借喻换象,替代,借景抒情上把握非常准确,诗的语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是诗人观察体现的结果。我们说的诗中有画就在仲达先生的诗中得到了再现。诗人的《七绝.槐树花》写的很俏皮很情趣很悠闲。“诸花才谢小槐发,嫩雪香风俏女娃。初雨季节别闹市,闲酌访友入农家。”我读后,不觉笑了,诗人在写景时,所有的花谢了,槐树花刚刚开,像雪花一样槐花香,引诱着天真的娃娃,在这个春雨闹醒的城市里,到农家小院约两个朋友小酌几杯是件非常惬意的事情。诗人的心态是恬静的,有禅境般的感受。他的《七绝.丁香》写出了人各有志,不与人争的禅境。“素雅花枝淡淡香,几分羞涩守穷乡。既然零落风尘里,不与妖娆论短长。”读了仲达先生的《丁香》使我想到了宋代诗人卢梅坡写过一首《雪梅》的绝句。卢梅坡的《雪梅》写的很有个性,“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仲达先生的《丁香》写的也很有风格。就像“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样的品味。唯美灵动,恬静安谧是仲达先生诗风追求,我从他的很多绝句中品味到了。《七绝.仙女湖》“碧水幽幽自雪山,来自雪域高山,游云向远总无边。闲云飘飘总向远,黄花漫漫成芳甸,鲜花遍地成花海,星落仙湖月作船。月牙映在湖面就像一条弯弯的小船。”《七绝.梦蝶》“一池欢水滟光飞,舞动霓裳月下追。梦里真情深几许,西门吹雪见芳菲。”《七绝.晓村荷风》“才将玉露润娇容,星落晓村烟色中。皎洁移影芙蓉水,几朵灵光出碧宫。”《七绝.芍药》“一株芍药两白杨,隔雨隔烟隔两乡。千里情思追梦里,长悲五月忆亲娘。”等等都是好诗。这里我在一一赘述了。
  我始终认为:有的人写一辈子诗歌也成不了诗人,有的人一生就写了几首诗歌就是载入史册的大诗人。唐代诗人张若虚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春江花月夜》至今还在教室里朗朗诵读。
  最后,我希望仲达先生在写好古诗的基础上多写点现代诗文。俗话说,光会写诗不会文不是好诗人。光会写文不会写诗也不是好文人。因此,诗人作家不能一条腿走路,要全面发展,要记住,功夫在诗外的道理。当然再写点好诗词叫我下酒。我期待着。
  

品讀仲達先生的幾首詩詞/齊鳳池
2014-04-21
 
http://ntimg.inetfile.org/ntimg/bline.jpg
http://ntimg.inetfile.org/ntimg/facebook.png
齊鳳池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曾寫過一首非常漂亮的五言絕句《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詩中描寫:傍晚的時候,天空將要飄灑皚皚白雪,於是,詩人燃起了紅泥小火爐,邀請幾個朋友小聚,品嘗一下新釀造美酒。詩人和文人們聚到了一起,喝上“三杯兩盞淡酒”能滿足嗎?文人喝酒自然得興個酒令。《如夢令》就是那個年代最好的酒令。於是很多漂亮詩,漂亮的警句就當作了下酒的小菜。“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詩人說:詩可祝酒興,詩可當飲。當然,這是古代詩人和文人們的事情。而現在,如果你要是在酒桌上用詩歌作酒令,高談闊論談詩歌,人們會說你是神經病。甚至,飯店的老闆也會把你哄出去。
  現在是什麼年代了,早已不是詩歌餵養華夏人歲月。還談詩歌?還稱什麼詩人?以前我在書上看到,唐宋時代,那些最漂亮的女人,一是圍著皇上轉,一是圍著詩人轉。而現在美女圍著金錢和官吏轉。現在是物欲、女色走紅的時代,文化蕭條了,詩歌貶值了,詩人也就更不值錢了。如果我們再拿詩祝酒興,把詩當酒飲,尋找這種雅興,那只能是一些清高的雅士自娛自樂消遣的事。
  這幾年我一直我在讀仲達先生古詩古詞,每次讀了都有很多衝動,總想給仲達先生寫點文字,可是,自己學才書淺,對古詩詞知之甚少,所以不敢妄談。今讀了仲達先生的《詠春》小詩後,使我萌生了寫幾句讀後感的想法。仲達先生的詩詞,小巧,靈氣,機智,靈動,唯美,畫面感極強。詩中的意境,常常打動我的思緒,使我跟著先生的思路進入畫面和寧靜深邃的意境裏。我讀先生的詩,多是喝酒時讀的。
  我知道現在寫古體詩的人越來越少了,讀古體詩的人比寫古體詩的人更少。有人說,因為古體詩早已被唐代和宋代的詩人寫絕了。現代的詩人,就是怎麼寫,也寫不到唐宋詩人那種程度了。因此,古體詩也就漸漸遠離了我們的時代,遠離了人們的閱讀。但在一個詩的泱泱大國,在古老樸素的民間,還生存著一些酷愛古體詩歌的騷人墨客,深藏在繁華紊亂的都市,他們還在沿襲中國燦爛的文化,並悄悄地傳承中國文化的精髓。
  其實,這種傳承中國古老文化的方式就像許多或者無數條小溪暗流管湧般流淌。
  其實,這種做法也起到了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滲透時代和身邊人的不動聲色的作用。我不能說它的作用有多麼大,有多麼清高深遠。但有一點我敢說,如果我們的孩子,從小就開始唐詩、宋詞、古文觀止的訓練,我們的民族還會象唐朝一樣興盛,還會掀起一次詩歌的革命熱潮。中國夢肯定會早日實現。但這只是我的一種美好願望和理想,要想回到現實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在金錢、物欲、女色、經濟、市場大背景下,詩歌遠離了社會和人們是必然的。現在,在街上一說哪個是詩人,人們都說他是神經病。現在稱呼詩人成了罵人的一句話。我記得在北京街上打架,一個人說另一人,看你就是個詩人。對方回答:你們家都是寫詩的。我聽了覺得詩人很悲哀。現在的詩人,怎麼成了罵人的代名詞了?我覺得我們這個時代太悲哀了。
  不過,社會畢竟還是給了詩人一個寬鬆的生活空間。報刊、雜誌、論壇就是詩人自由自在活著的理想精神家園。在這個家園裏還有很多詩人活著、他們用詩歌飲酒、用詩歌取暖、用詩歌傳遞情感、用詩歌療傷、用詩歌展示自我的一群心靈最乾淨,思想最純潔,行為天真的人,他們可能就是這個世界僅存的最後一批擁有童心的人。
  仲達先生應該就算是這類的詩人吧。讀了他許多好詞和精短的絕句後,使我對他似乎有了一些瞭解。有人說,認識一個人不容易,但讀懂一首詩更不易。因為一個人在正常的時候和環境生活的人,他的語言、行為是正常的。只有進入詩的狀態時才是神秘的詭秘的。我們常說的就是靈魂出竅吧。
  我認為:現代人要欣賞古詩,最關鍵的不是去考慮它的平仄是否正確,主要看詩中的畫面、意境、空間、想像以及詩的語言,語境和詩眼,警句等等。如果詩中具備了這些要素肯定是好詩。或者說是模仿古風和古體詩。
  在仲達先生許多短小精湛的詩裏,我就發現了詩人對古體詩感悟和靈動,他的語感和唐宋詩人的語境有很多的心靈溝通。他的詩思走動脈絡和他對古體詩的崇高理想追求以及詩人必備的恬靜、禪境、田園、古刹般的景況。他在詞水調歌頭《望鄉》寫到:“淚灑黑泥土,去路苦天長。十八冬夏千里,風雨總奔忙。初是家徒四壁,每慮孩兒困餓,豈敢盼安康?窮盡不能孝,父逝未親喪。承國運,圖發奮,兩兒強。安居樂業,心愈牽念是家鄉。五月楊槐似雪,三老墳塋草旺,憶往倍憂傷。但願歸家日,滿路稻花香!中寫到:“泥土、風雨、困餓、塋草、花香……等等。詞中的詞量和資訊包含了一副悽楚哀婉思念憂傷的景象。雖然淚灑黑泥土,去路苦天長,後面卻是“承國運,圖發奮,兩兒強”。五月楊槐似雪,三老墳塋草旺,憶往倍憂傷。但願歸家日,滿路稻花香!讓人不覺的體會到清明後槐花塋草的酸楚和淒涼。但詩人還是按捺不住心中些許的思親情感。但詩人還是希望“但願歸家日,滿路稻花香。”因為詩人的情感是豐富飽滿的,詩人目睹了春天的景色後自然而然地就會心情悵惘。這是詩人的弱點,也是詩人的長處。因為一個合格的詩人是具有雙重性格的人。
  我說過,能叫人看了哭的是好詩;能叫人看了笑的也是好詩;叫人看了又哭又笑的也是好詩;只有叫人看了哭笑不得的不是好詩。其實我們讀的每首詩,包括唐宋名家的作品也是一樣,一首詩就是詩人的靈與肉,切開詩人的心就會流血,一首詩也就是一個詩人的靈感再現。李清照在《聲聲慢》裏曾經寫“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和《醉花陰》裏寫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等等等等哀婉淒涼的好詞。但是仲達先生的詞,似乎也有點悲秋的成分,但不是那麼淒慘哀怨。他只是寫了詩人《歎別離》的感受。“明月已離去,雲渺夜星稀。不知霧裏山影,何事感低迷。我欲乘鴻問候,又恐清光不許,初夏風雨急。何處尋蘭棹,滄海或能及?初牽手,懷君玉,一年餘。詩來賦往,朝暮珍重夢相趨。人有悲歡離合,世事滄桑難料,一去斷消息。但願人長久,莫總歎唏噓。”讀了此詞,馬上想到蘇東坡的詞。
  仲達先生的《七絕》“明月皎皎落上林,清風颯颯透衣襟。幽人夜半長天望,客宿他鄉夢裏忱。”就完全是另一種情感和心態了。就像南唐馮延巳的《鵲踏枝》的味道。“誰道閒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裏朱顏瘦。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
  唐代優秀的詩人,在寫春天的時候,根本一個春字不露。我記得南宋詩人虞似良寫的《橫溪堂春曉》“一把青秧趁手青,輕煙漠漠雨冥冥。東風染盡三千頃,白鷺飛來無處停。”這首絕句,同樣寫春天插秧時的情景,但詩人一個“春”字也沒說。詩人寫春天的綠,究竟綠到那種程度,連白鷺落腳的地方都找不到了。雖說仲達先生是寫七絕.《桃花》“粉面嬌顏引舊宮,山林野渡又春風。眼前歡色皆纖瘦,不若當年一朵豐。”他在刻畫春天的景色時,用的形象還是非常準確和到位。我很欣賞“不若當年一朵豐”的句子。讀了仲達先生的《桃花》使我想到了劉禹錫的《春詞》“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他把桃花粉面嬌顏代替女人入宮,儘管“山林野渡又春風”當人們看到的卻是歡顏纖瘦的窘相。真不如當年一朵豐。詩人在借喻換象,替代,借景抒情上把握非常準確,詩的語言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就是詩人觀察體現的結果。我們說的詩中有畫就在仲達先生的詩中得到了再現。詩人的《七絕.槐樹花》寫的很俏皮很情趣很悠閒。“諸花才謝小槐發,嫩雪香風俏女娃。初雨季節別鬧市,閑酌訪友入農家。”我讀後,不覺笑了,詩人在寫景時,所有的花謝了,槐樹花剛剛開,像雪花一樣槐花香,引誘著天真的娃娃,在這個春雨鬧醒的城市裏,到農家小院約兩個朋友小酌幾杯是件非常愜意的事情。詩人的心態是恬靜的,有禪境般的感受。他的《七絕.丁香》寫出了人各有志,不與人爭的禪境。“素雅花枝淡淡香,幾分羞澀守窮鄉。既然零落風塵裏,不與妖嬈論短長。”讀了仲達先生的《丁香》使我想到了宋代詩人盧梅坡寫過一首《雪梅》的絕句。盧梅坡的《雪梅》寫的很有個性,“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仲達先生的《丁香》寫的也很有風格。就像“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一樣的品味。唯美靈動,恬靜安謐是仲達先生詩風追求,我從他的很多絕句中品味到了。《七絕.仙女湖》“碧水幽幽自雪山,來自雪域高山,游雲向遠總無邊。閑雲飄飄總向遠,黃花漫漫成芳甸,鮮花遍地成花海,星落仙湖月作船。月牙映在湖面就像一條彎彎的小船。”《七絕.夢蝶》“一池歡水灩光飛,舞動霓裳月下追。夢裏真情深幾許,西門吹雪見芳菲。”《七絕.曉村荷風》“才將玉露潤嬌容,星落曉村煙色中。皎潔移影芙蓉水,幾朵靈光出碧宮。”《七絕.芍藥》“一株芍藥兩白楊,隔雨隔煙隔兩鄉。千里情思追夢裏,長悲五月憶親娘。”等等都是好詩。這裏我在一一贅述了。
我始終認為:有的人寫一輩子詩歌也成不了詩人,有的人一生就寫了幾首詩歌就是載入史冊的大詩人。唐代詩人張若虛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春江花月夜》至今還在教室裏朗朗誦讀。
最後,我希望仲達先生在寫好古詩的基礎上多寫點現代詩文。俗話說,光會寫詩不會文不是好詩人。光會寫文不會寫詩也不是好文人。因此,詩人作家不能一條腿走路,要全面發展,要記住,功夫在詩外的道理。當然再寫點好詩詞叫我下酒。我期待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