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家棒子骨
(2013-12-13 08:01:05)
标签:
饮食随笔时尚 |
香港文汇
葛家棒子骨
隨筆
齊鳳池
我早就聽說,灤縣榛子鎮有一家葛家棒子骨館很有名,入冬後的一個星期天下午,我和幾個朋友一商量,打車就去了。
榛子鎮離我家有三十多里地,為了吃我們不嫌遠,就是為了品嚐葛家棒子骨的特色味道。其實,葛家棒子骨館還有幾樣菜很出名,一道菜是紅燒鯽魚,一道是清蒸肥腸,再有就是清燉棒子骨。叫棒子骨館,其實就是飯館的招牌。
就為了吃這三種特殊的菜,我們六個人打了兩輛出租車,跑到三十多里來到了葛家棒子骨館。
葛家棒子骨館坐落在馬路的北面,我們從東大門進去,院子很大,北面是一排正房,大概有十幾間。南面的一排房子,屬於北方的倒坐房。一拉遛十幾間平房是飯店。我們進了飯店,先點了棒子骨,清蒸肥腸和紅燒鯽魚。然後又點了鹵蝦油拌花生米,涼拌菠菜,燴大饹馇。我們六個人六個菜三瓶酒。時間不大,兩盤拌菜就上來了,隨後是一大盤紅燒鯽魚。鯽魚的個很大,每條都有半斤多,四條鯽魚才十元錢。接著又端上來一大盤清燉棒子骨,每條棒子骨上帶著幾兩肉,服務員給我們每人拿來一副塑料手套和塑料吸管。我們戴好手套每人拿一根棒子骨啃起來。棒子骨上的肉香而不膩。燉的比較爛。啃完了骨頭,就用塑料管吸骨髓。我們邊吃邊喝,最後上來一大碗清蒸肥腸。肥腸是乳白色的,肥腸上頂著一把大蒜。我先品嚐了一塊肥腸----真爛糊。在臟器味裡夾雜著濃濃的大蒜味道,的確很好吃。
菜上齊了,我們開始聊起有關榛子鎮的話題。關於榛子鎮這一帶我比較熟悉。
葛家棒子骨館,其實不在榛子鎮,它離榛子鎮還有七八里遠,他所在的地方叫葛莊。它的西面是麻彎坨,再往西是小寨。小寨分前小寨和北小寨,兩個小寨被一條公路分開。前小寨的村頭有一條小河,小河上面有一座石橋。據說這座石橋有很久的歷史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們曾經在前小寨村支農住過很長時間。從拔麥子開始就在前小寨村住,一直住到了大秋。每次拔完了麥子,路過小橋,有些男生就下河去洗澡,我在橋上看石柱上刻的字,那些清晰可見的文字介紹了這座橋是清朝乾隆年搭建的。到目前為止,這座橋已經有百八年的歷史了。
橋下的水很深,聽說是個鍋底坑,每年都淹死人。學校的老師每天都反覆叮囑我們不要下河洗澡。我聽村裡的老農說,在這條河裡有一條很大的黑魚能吃人,我聽了覺得很可怕也很瘆人。因此始終沒敢靠近河邊。不過,我們在前小寨住的幾個月裡,確實趕上幾次橋下的鍋底坑淹死過幾次人。但淹死的人被打撈上來了,沒發現有被魚咬過的痕跡。看來有關魚吃人的傳說是假的。
我們前小寨支農回去後的第二年我就下鄉了。我下鄉後的當年秋天,村裡出民工修杏山馬路,我參加了修杏山馬路的任務。杏山馬路正好在榛子鎮這條路上,我又一次住到了小寨村。
我記得在修這條馬路時,在前小寨的石橋上,有很多村裡人和孩子看我們修路,也有孩子在橋上玩耍。
有一天下午,一個孩子不小心落到橋下的河裡。已經快入冬了,用手一摸河水冰涼,橋上有上百名民工和村裡農民都站在橋上看孩子在水裡掙扎。最後,我們知青張文剛跳下冰涼的鍋底坑裡,他三把兩把就將露水的孩子拎上岸。
前小寨村的西面是榛子鎮,榛子鎮是個大集,也是鄉政府的所在地,每到集市那天,整條大街人挨著人,四外八莊和城裡人都到這裡趕集。因為這裡貨物齊全物價便宜。所以,榛子鎮成了鄉村繁華的集貿重鎮。我聽當地的老人說,解放之前,這裡就是一座重鎮,當年冀東八路軍在李雲昌將軍的率領下,在這裡打鬼子開闢出了解放區。開灤的英雄節振國胡文彬等也經常在這一代鬧革命。說起榛子鎮確實有很深的革命歷史。
如今,榛子鎮一帶,已經成為了北方一條重要交通大動脈,離葛家棒子骨館不遠處是一條京沈高速,在高速路的下面,正在加進修建磁浮高速鐵路,據說磁浮列車每小時達到三百公里。我想,當這條高速鐵路修好後,榛子鎮的文化交通商貿一定會更加繁榮,到那時,我再來葛家吃棒子骨,估計,飯館不是小平房了,一座高達豪華的酒店會佇立在眼前。
我們說著聊著,三瓶白酒就喝光了,最後,我們又要了幾瓶當地生產的杏山啤酒,現在已經叫藍帶啤酒了。我們吃飽喝足了,一算賬,菜和酒還不到一百塊錢,而我們來回打車就花了一百二十塊。算來算去打車真不如吃棒子骨合適。打車不如走著來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