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作家报》第33期2013年1月22日-唐山也有好吃的(随笔五章)

(2013-01-26 21:37:21)
标签:

饮食随笔

唐山也有好吃的(随笔五章)

齐凤池 董事会荐稿

  

  皮皮虾

 

  唐山沿海盛产皮皮虾,每年春天和秋后,又肥又鲜的皮皮虾一上市,家家的餐桌上肯定是少不了又肥又鲜的皮皮虾。

  皮皮虾是唐山最有名的特产,也是国内皮皮虾的产地。唐山有四大特色产品,皮皮虾,麻糖,棋子烧饼,饹馇,皮皮虾列为之首。

  皮皮虾,学名叫“虾蛄”,又叫爬虾,它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掠虾亚纲,口足目。俗称皮皮虾、虾耙子、虾公驼子、琵琶虾、螳螂虾、攋尿虾。

  唐山沿海的皮皮虾,个大肉肥味道鲜美。公的个大,母的个小,区分皮皮虾公母的方法,活的皮皮虾,母的脖子下面有三条白道,蒸熟后分辨母的方法是,看大爪后面的第一个小爪,如果下有是两小爪,就是母的。公的没有。不过,公的皮皮虾个大肉肥,母的个小,肚子里有很香的子。

  做皮皮虾的方法很简单,不炒不煮,用大锅蒸。在蒸的时候,在锅里放一点水,因为蒸皮皮虾时,皮皮虾本身就出水。

  把皮皮虾放进蒸锅里后,在皮皮虾上面撒上少许的盐,然后翻几下,把盐搅拌均匀。盐不要放的过多,适量最好。因为皮皮虾本身就有咸味。

  把皮皮虾放进蒸锅里后,用大火蒸十五分钟。打开锅后,蒸熟的皮皮虾,公的弯曲着身子,母的挺直着身子,紫红紫红的皮皮虾,散发出一股扑鼻的浓浓的海鲜味。把皮皮虾从蒸锅里拣出来,放在一个大盘子里,放凉了就可以吃了。

  吃的方法,把头揪掉,从皮皮虾的两边把盖掰开,要小心,不要扎手,因为皮皮虾的身上都是尖,很锋利。不小心很容易扎手,扎住手,就流血。

  我每次吃皮皮虾,一不小心也扎手。当然,没吃过皮皮虾的不会吃,也不知道怎么吃。就更容易扎手。有的人第一次看到皮皮虾,不但不敢吃,还觉得害怕。

  去年秋后到北京会亲家,正好是秋后皮皮虾最肥最鲜的时候。为了会亲家,我特意买了几斤好最好的皮皮虾带到北京叫亲家品尝。

  皮皮虾蒸熟后,我端到桌上,亲家母看了皮皮虾害怕得双手合十,低着头直作揖。亲家母是张家口沽源县人,她没见过皮皮虾,也没吃过皮皮虾,所以第一次见到像虫子一样的皮皮虾觉得形状可怕。女婿第一次到唐山吃皮皮虾时,也不会吃,是我女儿一个个剥好后给他吃的。当他品尝到皮皮虾的鲜美味道之后,女婿第二次来唐山就会自己吃了,而且,吃起来也很专业了。

  去年,唐山的皮皮虾刚上市的时候一百块二斤,过个三五天就一百块三斤了,等到皮皮虾大量上市的时候,五十块就能买三斤了。

  我记得2010年,皮皮虾刚上市的时候,十块钱三斤,今年最贱的时候,也没掉下来一百块三斤。物价的飞速增长,使皮皮虾的价格也跟着猛涨上来。过去很普通的皮皮虾,一下涨的比螃蟹大虾还贵了,究竟是什么原因,老百姓真的搞不清。

  记得我小的时候,皮皮虾根本就没人吃,买虾时发现虾里掺上一个皮皮虾都挑出来。那时候,皮皮虾只能做虾酱用。根本就上不了桌面。

  现在请客,办事的席面上离不开皮皮虾。皮皮虾成了餐桌上高档次的海鲜品,比大虾元宝虾螃蟹还时尚。

  针对皮皮虾发生的质的变化,我在想,过去唐山人不吃的东西,今天突然成了这个时代最昂贵,最显赫,最受宠的美味了。

  针对这种反常现象,我认为,此现象,就像我在前面文章里说过的那样,我们真的不要小看任何东西,任何事物,更不要小瞧我们身边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因为,随着时间变化,随着环境的变化,有时,听了某个人的一句话,或在某一段时间里,或在某个特殊的瞬间。人们对某种事物忽然就可能改变对事物的看法。一些很不起眼的小东西,不起眼的小人物,就可能一步登天。甚至一夜间就成为这个时代红人,甚至,就当了你的顶头上司。

  唐山的皮皮虾就是很好的例子。

 

饹馇

 

  饹馇是唐山的一个名食,也是唐山百姓过年过节,婚丧嫁娶,桌上必备的一道地方主菜。在唐山还有“不吃饹馇宴,不算到唐山”的说法。据说,这饹馇道菜还是慈禧老佛爷赐的菜名。

  饹馇在唐山,滦县,滦南,乐亭,遵化等地都有,据说做工最正宗的要属滦南县。现在唐山菜市场上卖的饹馇,用绿豆面做的很少,大部分是用黄豆青豆面做的,在饹馇上刷上黄色的食品色,假冒绿豆面做的。但一吃就吃出不是绿豆做的。普通豆面做的饹馇,一张一块五,绿豆的就要定做,价格得三四块一张。

  说起唐山饹馇,还有一段典故。椐说清朝年代,在遵化马兰峪建东陵以后,守陵人为讨得皇家的欢心,就把这一特产送进了皇宫。当时,慈禧老佛爷吃饭有个习惯,端上来的菜最多只夹两口就撤下。有一次,御膳房端上了醋熘饹馇,她一看没有吃过,问了声:“这是什么菜呀?”太监赶忙回答:“还没起名字呢,请老佛爷赐个名吧。”慈禧一边听一边吃了两口,太监就忙着往下撤。谁知,慈禧老佛爷还没有吃够,就说了句“搁着”吧。太监以为这是太后赐的菜名,马上传下去:“老佛爷赐此菜名为‘咯扎’。”咯扎与搁者谐音,从此,饹馇的叫法便在民间流传开了,饹馇的身价也就成了唐山宴席上的一道名菜。

  其实,饹馇就是唐山老百姓平常吃的普通粗粮细做的产物。人们把精选的绿豆用水发泡,漂去豆皮,然后用水磨成汁,再过滤去渣,经过三次去毛浆,待成洁白的淀粉后,再兑好汁,搅成浆糊状,用尖锅缓火摊制成圆形薄片,一张饹馇就做成了。

  我在农村下乡时,生产队每年秋后都做。这样做的饹馇清香诱人,富有韧性,拎起来不坏,折上也不会裂纹。据营养学专家讲上,绿豆饹馇具有清肝合胃,泻火消暑,美容解毒,降低血压,血脂的功能。现在,用饹馇做的菜肴已经成为唐山人喜爱的独特美味,醋溜饹馇、烩饹馇、炸饹馇、焦溜饹馇,玻璃饹馇,炒饹馇,饹馇签子、糖醋饹馇等等,据说用饹馇可以做一百多道菜。

  近几年,唐山的大饹馇也登上了大雅之堂,饹馇宴已成为唐山招待外宾客的拿手菜,深受老外的赞誉,据说与慈禧老佛爷次菜名有关。

  烩饹馇,要用大白菜的叶和猪肋板肉炒,炒熟后,放盐鸡精,加水将菜末过,开锅后把饹馇洒在里面,叫饹馇吃进汤入味,然后再把韭菜或者蒜黄放进去,韭菜蒜黄不要多,主要是为了提味。出勺前洒点香油,喜欢吃辣味的,还可以放些辣椒油。热乎乎、水灵灵、香喷喷的烩大饹馇端上一大碗,白的、黄的、绿的、搭配又好看又好吃,再盛上一碗大米饭,吃起来又好吃又开胃。

  做糖醋饹馇就比较费事了。把大饹馇切成一寸大小的菱形块,放进六成热的油锅里用小火炸,等饹馇漂起来,成金黄红色了捞出,控出油。这时,把需要巧的配菜切好,黄瓜片,蒜薹,是最好的配菜。

  在做焦熘糖醋饹馇之前,再将过好的饹馇过一次油,然后用葱姜炝锅,炸出香味后放巧头翻炒,放白糖,加醋加水勾芡,然后把过好的大饹馇放进勺里,翻炒加明油,出勺。

  这道菜的特点是:焦黄、明亮、黄绿颜色搭配好看,吃起来酸甜脆,口感好,香而不腻。

  今年元旦,女儿和女婿从北京回来,我在市场花三块钱买了两张饹馇,切成菱形块,用油过好,把配的巧头切好,再过一次油,焦熘饹馇。因为这道菜,必须出锅就吃,撩凉了,饹馇就皮了,就不好吃了,也不脆了。所以必须现吃做。焦熘饹馇费事就在这里。

  

 麻糖

 

  唐山最有名的特产,应该属蜂蜜麻糖。尽管棋子烧饼,大饹馇,酥糖,皮皮虾也很有名,但要和蜂蜜麻糖相比,就显得文化和历史有点差距了。

  据说唐山的蜂蜜麻糖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明代万历年间,诞生于曹雪芹的老家丰润七树庄。麻糖是否有意要和曹雪芹挂钩,我说不清,曹雪芹是否吃过麻糖,真不好考证。我听七八十岁的老人说,麻糖是从民间的小吃麻叶演变而来的,这话有可信度。

  过去,到了快过年,家家都要提前炸点炸糕,炸饼,麻叶,饹馇圈,丸子之类的食物,留着年后吃。因为冀东地区有个风俗,从初一到十五不动灶。正月吃的东西都是年前做好的饭菜。因此,家家都要做几缸正月吃的饭。

  过年炖肉剩下的肉汤,再熬一大锅瓜祭菜。菜里放些豆片,花生,海带,蘑菇,青豆和白菜,胡萝卜,青椒等。吃饭的时候,盛一大碗,和馒头炸糕蒸一下。麻叶是凉着吃的,吃的就是脆劲和甜香的味道。

  现在,麻叶是很平常的食品,市场上有卖麻叶皮的,也有卖炸好的麻叶。已经延续几百年的炸糕,炸饼,麻叶,饹馇圈,丸子之类的食物现在也没有变,只有麻叶演变成了有文化品位的麻糖了。

  如今,唐山蜂蜜麻糖的名气越来越大,但唐山人吃的很少。蜂蜜麻糖只是作为一种高档的食品礼品,送给高贵的亲戚和外地的朋友。

  也许是麻糖太甜,太腻,所以唐山人很少有人吃。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口味也高了。所以,连蜂蜜麻糖也不想吃了。

  说这话,要是在三十年前,谁家要是能吃到麻糖,那可不是吹的。我记得,有一年我家来个拜年的拿来一盒麻糖,那盒麻糖挂在外屋的房梁上有了一年了,麻糖的油都渗透出盒了,如果再不吃就坏了。父亲上班就饽饽拿过几次,剩下的给我们分着吃了。

  当我第一次吃到麻糖时,感觉麻糖松软酥脆,特别甜,特别香,吃完了,连粘在手上的糖都舔净了。

  如今,蜂蜜麻糖已经成为唐山食品名牌,成为了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蜂蜜麻糖再好吃,也只能是一种高贵的文化食品,它不能像我们每天吃的馒头烙饼一样可以顿顿吃,可以吃饱了。麻糖就不能,因为它是食品中的贵族,它需要品尝,不能吃饱。它需要品味,不能狼吞虎咽。因为在蜂蜜麻糖里,不仅有糖和蜂蜜,还有唐山几百年的饮食文化。

  制作蜂蜜麻糖非常费事,但吃起来却很简单,三口两口就吃掉了四两半斤。但是唐山的蜂蜜麻糖,就是回味三年五载,也回味不尽麻糖里比糖比蜜还甜的饮食文化。

  

酥糖

 

女儿在北京上大学时,她的同学王松家在石家庄附近的定州一个小村,王松每次从家回都带些家乡鸭广梨、大樱桃、金丝小枣好吃东西给女儿吃。女儿每次回学校也忘不了给王松带些唐山的特产。

王松爱吃唐山的酥糖、棋子烧饼和万里香粉肠。女儿上大学的几年里,王松吃够了唐山的酥糖。只是棋子烧饼和粉肠还没吃够,她们就毕业分手了。

有一次我去北京看女儿,中午邀请王松一起吃饭,在酒桌上王松问我,叔叔唐山的酥糖是怎么做的,怎么那好吃。我边喝酒边给王松讲酥糖的制作方法。

酥糖是用花生米、白砂糖、小麦面粉、绵白糖、糖玫瑰、香油、饴糖做的。制作方,先将花生米炒熟、磨成碎面,把食用糖熬成糖稀,按比例搅拌城焦黄的颜色。然后杆成薄薄的片状,一层一层的放好,切割成有规格的长条,放冷后就可以吃了。

还告诉她,今天我给女儿带的酥糖,是我们当地一家很有名的酥糖世家做的。他家做酥糖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卖酥糖的老头,个不高,穿戴非常干净,看上去就像六十多岁的样子。有一次我买酥糖随便问了一下老多大岁数了。老人说,今年整八十五岁。我趁老人约酥糖的时候,仔细端详了一下老人

老人一点也不像八十多岁的样子。老人面色红润,头发花白,上身穿一件家做的土布织的对襟灰色上衣,下穿一条肥大宽松的土布黑裤,脚下穿一双家做的白底黑面的圆口布鞋,裤脚用黑布带绳扎着,身边摆着一个土黄色的椿木箱子,箱子明光锃亮,箱子里摆满一层层码好的酥糖,每层酥糖下用一张草纸隔开,为了酥糖不粘连。

我听老人说,他从唐山地震之后就开始卖酥糖。因为退休后没什么事了,就把年轻时学的手艺又拾起来。老人说,他的手艺是跟他父亲学的。

解放前,他家在滦县县城做小买卖,爷爷和父亲都是做酥糖的。一家十几口子,就靠卖酥糖维持日子。

解放后,父亲到了食品加工厂工作,还是加工糕点,他考工来到了开滦。那时他才二十岁。

一晃唐山地震,都过去三十六年了,老头退休了三十多年,他给我的感觉,人没有多大变化,只是他做的酥糖,我觉得越来越好吃了。手艺越来越老道了,酥糖越来越精致酥糖的味道品越有味了。好像老人把九十年的人生精华都打在了酥糖里。

有一次,女儿打电话说,再给她买几斤酥糖带回北京周末我去老人经常卖酥糖的地方去买酥糖,结果等了一上午也没见到老人的身影。后来,有人告诉我说老人经常卖酥糖的地方,城管人员不许在这里卖了,老人搬到十八号小区的市场。我听了之后,第二天早上我骑车去了十八号小区市场

十八号小区市场,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部,早五点各摊位就摆满了。我在卖糕点的摊位上,从远处就看到了老人。老人精精神神的站在那里。我对老人说,大爷搬到这儿卖来了,我找了很多地方。我女儿来电话说,就吃你做的酥糖,别人的不爱吃。

老人打开椿木的箱子,用竹子做的夹子把酥软易碎的酥糖小心翼翼的码在纸盒里,二斤一盒约一盒,我买了四斤。我问了一下价,老人说,现在花生和油都涨价了。前几年六块一斤,现在十二块一斤了。我给了老人五十块钱,找给我两块,我和老人打个招呼拎着酥糖回来了。

这是女儿没毕业前的事,一晃我的女儿参加工作都五年了,老头已经九十,偶尔,我在市场上看到老人遛弯

但他已经不卖酥糖了,我听说,市场上卖酥糖的那个小伙子是老人的二孙子。

  

 

粉肠

 

  唐山的万里香烧鸡好吃,但在全国四大名鸡中排不上名次.万里香烧鸡,只是当地的一种品牌。过去的万里香烧鸡,好吃,真是用柴鸡做的。现在的万里香烧鸡,我不敢说都是用肉鸡加工的,但真正吃到用柴鸡加工的不容易。

  有人说,万里香的烧鸡再好吃,也没有万里香的粉肠名气大,从天津北京来唐山的客人,都说唐山的粉肠比烧鸡好吃。

  万里香粉肠究竟有多好吃,不在它的肉多肉少,关键是它的味道。我女儿在北京上学时,每次回北京都要带几斤万里香粉肠,她说北京那没有卖的,她的朋友都说好吃。

  尤其是我的女婿,每次来唐山,问他吃什么,他说吃点粉肠。他说万里香粉肠,有一股特殊的回味不尽,又说不上来的香味。具体是什么味道他也说不准。我说,就是万里香烧鸡老汤的味道。

  现在的万里香粉肠多好吃,也不如以前了。我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刚上班时,家里没有菜了,母亲给我买一根粉肠,两个馒头给我上班拿饭吃。当时我在工厂打铁,工作很累,中午吃饭的时候,工友们围在一起吃午饭,把自己拿的饭菜拿出来,摆在一个大桌子上混着吃。我把粉肠和馒头拿出来,工友们闻到了粉肠的香味,你掰一块,他撅一节,一根肠很快就分没了。

  那时候的粉肠里肉很多,不像现在,几乎看不到肉。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现在的粉肠里的肉,不用放大镜看是找不到肉的,全是淀粉和作料。但也有人说,尽管没有肉,也比有肉的好吃。过去粉肠几毛钱一斤,现在超市的万里香粉肠二十块钱一斤。价格比三十年前涨了将近一百倍,但吃的人很多。

  老百姓的口味难调,说什么的都有,但是不管怎么说,万里香的粉肠味道没变,牌子没倒。

  女婿在吃粉肠时问我,这种粉肠是怎么做的。我说,做粉肠很简单,把淀粉、肉末、作料、用老汤打好馅,灌进肠衣里,然后放进锅里,用小火煮三十分钟。煮熟后把肠捞出来晾干。然后把锅底烧热,洒上点白糖熏六七分钟,拿出来,放凉了,就可以吃了。就这么简单。

  那么万里香粉肠好吃的原因在哪里?我认为,关键在于老汤和馅,如果没有老汤,就是放再多的作料,也做不出这个味道来。所以说,万里香粉肠好吃的原因不在肉多肉少上,关键是它的老汤。

  女婿听了,似乎明白了。在我讲万里香粉肠的制作方法时,他们品着粉肠,似乎也觉得粉肠的味道更足了。

我曾经说过,做菜是技术,配菜是艺术,品菜是文化。但愿女婿在品尝万里香粉肠时,也能品出点唐山的饮食文化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