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月14日《台湾新闻报》靈動秀美詩畫中/齊鳳池

(2012-12-15 09:19:33)
标签:

美术评论

靈動秀美詩畫中/齊鳳池
評畫家呼玉忠的寫意花鳥藝術
2012-12-14
 
http://ntimg.inetfile.org/ntimg/bline.jpg
http://ntimg.inetfile.org/ntimg/plurk.png 
http://www.newstaiwan.com.tw/pictmp/pic134966.jpg齊鳳池 
  
壬辰仲冬12月13日上午,頂縷縷寒意,趟響一路零星碎雪,我來到畫家呼玉忠的家中。在他的幾十平米的畫室裡,我感覺他樸素的家似乎就是一個純文人的雅室。談話間不時有縷縷暗香迎袖撲鼻。嗅著墨香和書卷味道,我和畫家呼玉忠談了繪畫藝術。
  
其實,對於畫家呼玉忠名字早在二十年前我就聽說,只是交往甚少,後來喜歡上西方美術和中國繪畫藝術後,逐漸接觸到一些畫家。從此我和畫家呼玉忠便有了直接和近距離的接觸與交往。經過時間和歲月的文化交流,使我對畫家呼玉忠有了最初人格的定位和藝術走向的瞭解以及他對繪畫理念的追求與認知。
  
畫家呼玉忠,自幼酷愛繪畫藝術,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他開始師從著名畫家張英傑先生,張英傑先生嚴謹治藝的精神以及人格學養一直影響著他激勵著他,從而使他走上了坎坷而輝煌的繪畫藝術之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他赴黃山寫生畫院進修,受教于中國美協理事、北京畫院副院長吳休先生。在大師的引領下,使他對中國傳統繪畫藝術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在大師的傳授點撥和自己天賦的呈現,使他的畫意從單純的藝術唯美向更深邃的藝術根源挖掘最初文明碎片。
  
畫家的天才最早呈現在他學生時代,天真少年時期他已開始顯現出藝術上的天賦。每每步入新華書店他駐足於書畫櫃檯前,仔細閱讀挑選喜愛的畫冊、畫譜,買回家讀透後從畫中出來再進入畫中。流連徜徉思索反側,反復臨摹,從此中國畫中樸素自然的山花野卉、靈山妙水深深吸引著他,令他癡迷。在中國畫藝術長廊裡他仿佛覺得自己置身於色彩斑斕意境中沉醉。
  
隨著時間的走動,生活的不斷翻新,工作的繁瑣打磨歷練,他一手嚴格把握事業走向一手把握狼毫長鋒,他用人格對待工作,他用色彩皴染渲染繪畫藝術。為了尋找積累創作素材,呼玉忠經常遊歷祖國的名山大川,或徜徉于鄉村田野,實地觀察寫生,從生活中獲取創作靈感。山花野草間、枯樹幽溪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到處留下了他的足跡。我認為作為一個出色的畫家,觀察生活是一個畫家向世界敞開自我,體驗則是畫家把自己以感性的方式投入到所觀察的事物中去。油畫家楊飛雲說:“每當我真誠地深入裡面,用我的心靈與有限的智力去觸碰那無限寬廣的大智慧時,那讓我著迷的恩賜就賜給了我,我被深深地吸引了,一種解讀繪畫奧秘的幸福油然而生,研習的興致倍增。那不是技巧樣式的探訪,而是對繪畫本質規律的理解與觸摸,對於大師高貴品質的體驗與經歷,我非常地感恩於此。”其實,畫家的作品本身來源於生活但它又遠遠高於現實生活,生活和作品本來就存在著古老的對立和矛盾。中國的現實主義寫實畫家如果單單就是一個現實主義寫實畫家,我覺得他的繪畫道路將會越走越窄。我想還應該吸收、汲取、借鑒其他流派和風格的精華。詩人艾略特說過:“如果你不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你將會毀滅;如果你僅僅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你也將會毀滅。”其實畫家也是如此。
  
經過幾十年的歲月打磨和潤筆洗練,2005年,他第一次參加全國煤礦畫展就拿了銅獎。同年,他作的品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追求繪畫藝術是畫家呼玉忠選擇的目標,他憑著對繪畫藝術的感悟和自信,憑著對自然生命的敏感與癡情,使他的藝術天地曠達朗潤亮麗嫵媚了,他的創作風格從簡約到繁瑣,再從繁瑣回到簡約。因為中國畫從最初的黑白灰開始,結束於色彩中。在簡約的繪畫理念上,他感受到了中國繪畫藝術生命力厚重強大,他的認知和感知以及對色彩的走向與外延,隨著自己不斷的成熟擴張和延伸。
  
畫家呼玉忠成長生活工作在煤礦,在粗狂暴露文明與野性對峙的視覺情境中。他擅於尋覓身邊的花草樹木,在樸素的花草樹木上尋找植物本質的靈性和花草露珠幽明的語言。呼玉忠入選全國中國畫展的作品,就是從秋天的雞冠花引發靈感,他的作品精髓來源於普通的花草提煉出的繪畫元素,構成自由靈動的抒情形態。這種柔弱之美纖細之美,表達了他對簡單生命的存在與事物的密切關注,更深層次的滲透出畫家對人性的感悟。
  
輕鬆和厚重的對立協調,是呼玉忠繪畫圖式的第一構件。每個畫家都有自己的圖式個性,形成圖式強弱的原因,主要源於人的修養和素質,源於所傾向的審美因素。呼玉忠成長在新的時代,其知識結構、美學思想、藝術思維與前人有所不同。他將輕鬆與厚重的對立,有機地進行協調融匯,主要體現在其作品的用線用筆、色調設置上。他所擷取的繪畫元素,多為普通花草樹木,相對靜態,缺乏厚重博大之感。這對於“礦工”出身的呼玉忠來說,不會認可其表像情境。所以,他力求筆墨的靈活多變,注重濃、淡、幹、濕的運用,以蒼勁的枯筆重墨、充沛用水,巧妙地將厚重揉合溝通,成為智慧靈性的具體顯現。在設色上,他挺入兩個極端,一是多用純色,雖強烈而不俗;二是駕馭淺墨淡色,輕鬆卻不飄。在藝術處理上,從表像上呈現了他求雅求厚的藝術旨趣,從深層次上傳遞予觀眾的,是其圖式中的情緒飽含哲理,是個性的追求。
  
呼玉忠花鳥畫的立意關乎人事,體現出一個畫家文化功底的展示,他不是為了描花繪鳥而描花繪鳥,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緊緊抓住動植物與人們生活思想情感的某種聯繫而給以強化的表現。它既重視真,要求花鳥畫具有“識夫鳥獸木之名”的認識作用,又非常注意美與善的觀念的表達,強調其“奪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張通過花鳥畫的創作與欣賞影響人們的志趣、情操與精神生活,表達作者的內在思想與追求。表現在造型上,中國花鳥畫重視形似而不拘泥於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與“似與不似之間”,藉以實現物件的神采與作者的情意。這些繪畫理論在呼玉忠的作品裡都能感悟到他構圖和畫的寓意。
  
呼玉忠立足傳統,但不拘泥之中。他的大部分作品均有現代平面構成的節奏和韻律,這是呼玉忠繪畫圖式的重要元素。他吸收了現代美學的概念,將傳統的中國畫和現代繪畫藝術有機地結合,努力嘗試一種恬淡平和的融會貫通,這也是他藝術語言的表達方式,是他多年探索的積累。呼玉忠深知繪畫理論的重要,所以,他非常注重藝術理論的學習。在努力鑽研畫理畫論的同時,寫了大量的讀書筆記,為他日後的藝術創作打下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在畫家呼玉忠的藝術作品中,始終洋溢著一種對藝術依戀追求的激情,這些依戀追求源於他對生活的熱愛,對藝術的真誠與投入,作品因而洋溢著一股性靈之氣,空靈和禪意。展示出清新的視覺美感與熱愛自然而產生的動人氣息。畫中放意而行、筆勢悠揚。細觀其作,整體的氣勢把握、局部的穿插組合、細節的生動刻畫、技法的靈活運用,皆頗具文人風範和傲骨。他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和極致聰慧的繪畫語境,從嶄新的藝術視角展示了花鳥畫的傳統美與形式美的和諧統一,以及深層的人文內涵,具有傳統的現代感覺。
  
畫家薄惠明評價呼玉忠乃性情中人,為人志清行潔,交友豪爽大度,真誠坦蕩,故其畫筆下情感激昂、紙上本性坦露,縱橫馳騁中見儒雅之氣,沉著痛快中見清和之韻,充分表達了他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對現實生活的態度。其實,畫家的作品,就是畫家的人品。
  
多年的筆墨耕耘,使他的藝術創作逐漸走向成熟。近年來,他的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省市大型美術展覽並獲獎,作品收錄於多部典籍及畫集,並受到藝術界的關注和好評。他的作品《秋之旋律》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孺子牛”杯全國書畫展。《金色家園》獲第六屆全國煤礦美術展覽三等獎。《金秋》入選中國美協“2005年全國中國畫展”。
  
認識畫家呼玉忠後,我認真讀了他的花鳥寫意系列佳作,讀後給我全新的認識,讀他的畫,仿佛走進了他的寬闊朗潤的藝術空間。在他的每幅作品裡都能尋找到唐詩中的花香和宋詞中的鳥語韻味。讀他的畫就像是讀詩。杜甫的父親杜審言的《渡湘江》“遲日園林悲昔遊,今春花鳥作邊愁。”明代袁宏道的《狂言•讀卓吾詩》:“三春花鳥猶堪賞,千古文章只自知。”宋代趙希鵠的《洞天清錄•古畫辨》:“崔白多用古格,作花鳥必先作圈線,勁利如鐵絲,填以眾采,逼真。”等等,這些古代名人給中國畫定位的詩句,都是對中國傳統花鳥畫的讚美和嘉譽。
  
畫家呼玉忠喜歡唐詩宋詞和古文觀止,他每幅作品中的題款都彰顯出一個詩人畫家的才氣和靈氣。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我始終認為:一個真正的畫家,首先是個詩人和哲人,其次是個畫家。功夫在畫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可見“詩”在呼玉忠繪畫中佔有多麼特殊顯赫的位置。國學大師辜湯生說:“漢語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種詩的語言,它具有詩意和韻味,這便是為什麼即使是古代的中國人的一封散文體短信,讀起來也像一首詩的緣故”。中國花鳥畫,才子畫,文人畫都具有詩的特點和共性,詩的意境,詩的的靈性,詩的意象在中國畫中靈動呈現,就像龐德的“那些人的面孔幽靈一般閃現,黑碌碌的枝頭上鑲嵌無數美麗的花瓣”一樣。
  
我認為,作為一個中國畫家,他的胸襟要高、立志要高、見地更要高。沈德潛說過:“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然而,中國很多畫家是一條腿走路,會畫不會題款,會畫不會書法,會畫不會篆刻。呼玉忠的畫不僅文人味十足,而且他的書法題款更有詩人的味道。有人說他的畫好,他的書法,他的攝影也很好。他的作品氣韻性靈,有唐代山水詩人王維的繪畫風行。蘇東坡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呼玉忠認為,創作應是有感而發的,是來自生活中的感受,只有加深對生活的理解,依託生活的場景,才能創作出具有生活氣息的作品。呼玉忠的靜物小品,《花韻》,《清秋聽韻》,《秋實古韻》等,讓瓶花唱主角,構圖上多用平面構成,飽滿又富裝飾性,頗具現代文人風味,他在運筆上輕鬆隨意,用水充沛,使人讀後獲得一處情緒上的靜。這種靜是人們處在喧鬧世界中十分渴望追求的,迫切需要的由感性的靜,上升為理性靜的向度和願景。
  
他的寫意花鳥給我的感覺即簡練又概括,手法介於工筆和寫意之間。使畫面呈現出氣韻靈動,畫面形象有一種積極向上追求人文精神的氣質,就像東晉時期顧愷之稱為的“神”。當然,要表現出藝術形象的生動性、真實性和畫的氣韻,這與畫家的文化心境分不開的。在畫家的理念中筆是骨骼,墨是韻。呼玉忠的作品常用墨色深淺來處理畫面,他創作時先用水將宣紙潤透,然後用淺墨勾線,使畫面呈現物態的朦朧美,他對墨色的駕馭嫺熟到了幹是幹,濕是濕。在用色上他大膽老辣霸氣大氣,不拖泥帶水。他的淡墨往往是一個灰調子,而勾畫物象輪廓的骨線是濃墨甚至焦墨,構圖十分肯定有力。他的這種技法充分展現出他對中國畫的感悟和靈性。
  
他的觀物取象構圖方法,是學習借鑒西方繪畫中的透視、光色、明暗理念,這是他在大量閱讀了西方美術家的作品之後產生的效果。當然,達到這種境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是經過反復嘗試潤墨,才使畫面呈現出法國印象派光、點、層次完美的油畫色彩境況。他的《綠雨》完全符合焦點透視的原理,高處的樹枝由於天光的背景而呈現逆光效果,樹幹的色彩與墨的幹濕濃度的變化,畫出了體面的陰陽向背與扭曲轉折。
  
我記得李可染同夫人鄒佩珠說:“如果中國畫表現力不如油畫,那我們在世界藝術之林獨樹一幟的地位就沒有了。”其實,讀了呼玉忠的《青花》系列之後,再反復回味咀嚼就能感悟到法國印象派的風格味道了。
  
在他的作品中無論是蒼勁的梅花枝幹還是婀娜細嫩的柳枝抑或疾風中搖曳的蘭草和水仙,都能觀察品味出他筆墨嫺熟的技法和老辣隨意放鬆平靜的文學修養底蘊。
  
在《春曲》畫面中,在粗大的梅花樹幹上點染少許墨色,通過黑白灰的傳統元素,加上水墨幹濕的效果,使畫面呈現一種現代朦朧詩意的視覺感觀。在這幅畫中,精妙之筆在於兩隻小鳥的點綴,有了這兩隻小鳥的點綴一下使畫面不僅有了靈動感,而且有了文人的情趣感。我一直認為,畫家畫什麼並不重要,關鍵是畫家怎麼畫。我發現,在呼玉忠的每幅作品裡都有一種靈氣在走動。讀他的每幅畫,就像欣賞一首唐詩和宋詞。
  
讀了他的作品《寒梅似雪》後,使我馬上想起了宋代詩人盧梅坡的《雪梅》“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此畫純用水墨畫成,通過墨色幹濕濃淡的變化,畫出一種與素描類似的灰色調,樹枝參差錯落透視效果鮮明。
  
他的《雙棲圖》就像唐代詩人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描繪那樣,這幅畫就像詩配畫。
  
他的《醉秋》墨漸濃重,層層疊加,並有意選擇了紅色襯托,使畫面呈現出活現靈動的醉意。墨韻與光影的有機結合,表現出呼玉忠的繪畫風格和個性。同時《醉秋》也流露出西方油畫的特色。
  
有很多人認為畫家呼玉忠的作品多為斗方和小品,其實他有很多大畫力作入選國展和獲獎。我認為,作為一個出色的寫意畫家,他的作品不在尺寸大小,關鍵看畫的意境。中國寫意畫,筆未動,氣已吞。在呼玉忠的作品中完全展現出他內心的氣度和駕馭水墨嫺熟功力。
  
欣賞了呼玉忠的作品後,我期待他的作品在詩意靈動中抖掉一些甜膩,在大氣霸氣的宣紙上和藝術空間裡盡情的潑墨皴染文人的豪氣。
  
(此文為初稿僅供畫家呼玉忠參考)
  
2012-12-13 
  
【畫家簡歷】呼玉忠,筆名彧中,1964年生於河北唐山,祖籍河北大名,別署放懷堂主人,自幼酷愛繪畫藝術,師從當地名家張英傑先生。91年赴黃山寫生畫院進修,受教于中國美協理事﹑北京畫院副院長吳休先生。現為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煤礦美術家協會會員。現就職於開灤集團公司,開灤畫院畫家。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省市美展並獲獎,作品及多篇評論文章在《中國書畫報》等報刊雜誌發表,作品入編多部典籍,唐山電視臺拍攝電視專題片《藝海揚帆》做專題介紹。作品《秋之旋律》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孺子牛”杯全國書畫展。作品《金色家園》獲第六屆全國煤礦美術展覽三等獎。作品《金秋》入選中國美協“2005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圖一:寒梅似雪。
圖二:清韻聽秋。
圖三:秋實古韻。 
 
http://www.newstaiwan.com.tw/pictmp/pica134966.jpg
 
http://www.newstaiwan.com.tw/pictmp/picb134966.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