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9-10台湾新闻报 在姥姥家長大的童年(隨筆四章)/齊鳳池
(2012-09-10 07:26:33)
标签:
随笔杂谈 |
在姥姥家長大的童年(隨筆四章)/齊鳳池
2012-09-10
齊鳳池
◆燉乾菜
我小的時候正趕上三年自然災害,家裡人口多,父親工資收入少,母親怕我餓壞了,就把我送到了河間的姥姥家。
姥姥家生活比較好,家裡有勞力,打的糧食吃不了。就是平常吃不到新鮮的蔬菜。特別是到了開春,連乾菜葉子也很難吃到了。趕上姥姥家來了客人或是來的親戚,姥姥就從鹽缸裡拿出一塊醃的豬肉,切上十幾片,再把房梁上掛著筐摘下來,從裡面拿些幹豆角、幹蘿蔔、幹芥菜、幹茄子用開水一沏,泡上個把鐘頭,等乾菜泡軟了,洗淨切成絲,在大鍋裡一炒。等炒出香味來,放醬油,鹹鹽,花椒,大料,加足水,再把醃的豬肉片放在鍋內一起燉。
開鍋以後,姥姥在鍋邊貼一圈白玉米麵餅,蓋上大鍋蓋,開始燒火。我坐在姥姥身邊,像只小饞貓,盼著飯菜快點熟。見柴草快燒沒了,姥姥叫我到院裡的柴垛上抱點柴禾來,我飛快地跑到院裡,抱來柴禾,又守在姥姥身邊。大約抱了有七八次柴禾,屋裡就彌漫了肉燉乾菜的香味了。我守在鍋臺旁邊問姥姥:“可以吃了嗎?姥姥。”姥姥說:“再等會兒,要不菜爛不了,嚼不動。”又等了好長一段時間,姥姥終於把鍋蓋掀開了。
巴掌大的玉米餅子一面雪白一面焦黃,鍋裡燉的乾菜還在咕嘟咕嘟冒著泡。滿屋彌漫著燉乾菜的香味,隨著冒出的熱氣飄到了屋外。
姥姥先用勺子給我盛了一碗,我端著到院裡的碾臺上吃去了。姥姥給來的親戚盛了一大碗放在桌上,姥爺舅舅陪著客人吃飯,姥姥到院子裡去給豬添食了。姥姥看我碗裡的菜快吃完了,拿過去在鍋裡又給我盛一點。
這是我童年在姥姥家吃得最香,最順口的一頓飯了。
回到城裡後,我再也沒吃到豬肉燉乾菜了。但每當想起在姥家的日子,就情不自禁地想到姥姥燉的乾菜。
如今,姥姥已過世二十多年,那段難忘的日子,也隨著乾菜飄香的歲月擱淺在我記憶中最醒目的地方了。
◆菜餑餑
姥姥家有幾畝菜地,春天和秋天什麼菜都種,但摘下來的菜都賣了。剩下不好的和賣剩下的留著家吃。
俗話說,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種蕎麥。因為大白菜產量高,可以多賣錢,姥姥家的那幾畝地全種上了大白菜。到下霜之前,地裡的大白菜都長滿了芯,棵棵成。上稱一約,每棵都有七八斤,大的有十來斤。砍下來的大白菜,打落下來的菜幫,好的留著吃,老的菜幫喂豬。成車的大白菜往家里拉,小舅把白菜放進菜窖裡,留著過年的時候賣個好價錢。
小舅碼白菜的時候,碼一層白菜上面鋪一層高粱秸,小舅說,這樣可以通風,白菜不爛。小舅整整碼了一窖白菜,起碼也得有幾千斤。
剩下的癟白菜,姥姥把它掛在用草擰成的繩子上,晾起來。整個院子晾了好多的癟白菜。
上凍後,小舅推著獨輪車開始串村賣白菜了。還沒到春節,那一窖大白菜就快賣沒了。這時我們連菜幫也吃不上了,一天三頓吃鹹菜。
開春的時候,地裡一片枯黃,連一點綠色也看不見。野菜們還躲在土地的被子下麵睡大覺。
下了兩場春雨後,地裡才見點點綠色在閃爍。為了能吃到菜,姥姥從草繩上摘下幾棵幹白菜,放在大盆裡,用開水一泡。菜軟了,姥姥用涼水洗淨切成餡,再賣幾根香油果子,切碎了摻在幹白菜餡裡包菜餑餑。姥姥用開水燙一盆玉米麵,用涼水沾著手,把玉米麵拍成薄餅,把幹白菜餡包起來,然後貼在大鍋的邊上。
姥姥把鍋邊都貼滿了菜餑餑,鍋裡的水也就開了。姥姥把鍋蓋上,開始燒火,我在旁邊看著。姥姥手裡的小木棍在灶堂裡不停地挑火,使火苗更旺。當柴草快燒沒了,姥姥叫我到院子裡的柴堆再抱點柴火來。我小跑著抱來柴火,柴禾燒完之後,姥姥就不燒火了。
過了十幾分鐘,姥姥才把鍋蓋掀開。她用鏟子把鍋邊的菜餑餑鏟下來,放在淺子裡,面朝下,嘎咯朝上。焦黃的嘎咯又香又脆,我手捧著菜餑餑吃起來。裡面的餡又香又爛糊,特別好吃。
春天到了,父親把我接回城裡上學了。參加後,我回了一次姥家,到了姥姥家還想吃姥姥包的乾菜餡菜餑餑,但姥姥在我回城後不久,就離開了這個世界。
我想吃乾菜餡的菜餑餑,只能回憶當年姥姥包餑餑的情景,夢裡咀嚼菜餑餑的味道。
◆餃子粥
在姥姥住著的時候,平時不過年不過節,趕上集市了,姥姥拿兩個雞蛋換一縷韭菜,然後打幾個雞蛋,包一蓋簾餃子。餃子是兩種面的,一半是白麵的,一半是白薯面。白麵的給姥爺和我吃,白薯面的姥姥吃。
姥姥把餃子包好後,大鍋裡的水就燒響邊了。只等姥爺下地回來,餃子下鍋。
我坐在門前的石臺上,曬著中午的陽光,渾身覺得暖洋洋的。門前過去了一輛牛車,車上坐著幾個下地幹活回來的人,姥爺肩扛著鋤頭,走在牛車後面,我看到姥爺後,飛快地跑到屋子告訴姥姥,姥爺下地回來了。
姥姥坐在大灶旁邊正燒火,水開了,姥姥掀開鍋蓋,先用勺子把水攪動轉起來,然後把兩樣面的餃子下入鍋內。她用勺子輕輕地擦著鍋底,把下到鍋裡的餃子轉動起來,等餃子都飄起來了,姥姥把鍋蓋蓋上,鍋開之後,姥姥又澆了一瓢涼水,隨後,她用小瓢舀了一碗玉米麵,她左手抖動著,把玉米麵均勻地灑到鍋裡。等水再開的時候,餃子粥就熟了。
姥姥給姥爺盛了一碗全是白麵的餃子粥,給我盛了一小碗。給自己盛了一碗。但她碗裡一個白麵餃子也沒有。我問姥姥怎麼不吃白麵的,姥姥說,她不愛吃白麵的。
後來我才知道,姥姥哪是不愛吃白麵的,她是叫姥爺和我吃。姥姥做餃子粥,其實也是為了省些糧食,她怕餃子湯白搭了,在湯裡灑點玉米麵,當粥吃。
參加工作後,每次回老家我都給姥姥帶很多好吃的東西,臨走還要給姥姥留些零花錢。當我要走的時候,姥姥總是拉著我的手,不願鬆開。當我走出村子很遠了,我回頭看姥姥還站在村頭的土坡上望著我。
其實,我知道姥姥是看不見的。她的雙眼因白內障,什麼也看不見了。每次我來的時候,她一是聽我的聲音,二是用手摸我。再後來,她的耳朵也聽的不見聲音了。她就摸我的頭,她一摸就知道是我回來了。
姥姥的眼睛還能看見點東西的時候,冬天我把她接到城裡,住上一冬。可後來,她歲數大了,就說什麼也不願離開老家,她怕這把老骨頭扔在外面。
姥姥去世二十年多了,姥姥做的餃子粥,也斷頓了二十多年。
我多想再吃一次姥姥做的餃子粥啊,嘗嘗姥姥碗裡白薯面餃子的味道。
◆醉棗
河間解放前叫河間府,過去河間可是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紀曉嵐就誕生在河間。另外,河間還是向大清皇宮輸送太監的人才基地。聽說,現在國內僅剩下一個太監了,住在天津,誰要想見他一面得花幾千塊錢。聽說那太監是河間人。
走進河間,是一眼望不到邊的大平原。平原上栽著行距均勻的梨樹和棗樹。河間是國內有名的鴨梨之鄉,河間的金絲小棗在世界上也有名。每年春天棗樹一開花,整棵樹被簽定了合同。
我姥姥家的院子裡有棵棗樹,長在東牆根邊,上了牆頭,就可以摘到棗了。棗樹有碗口粗,樹有一房多高,樹的腦瓜特別大,每年都結很多棗。
秋天棗快熟的時候,我發現棗被陽光曬的那面特別紅,不被曬的那面碧綠。姥姥說:“棗會轉,跟著太陽走。”
早晨起來,我看棗紅的那面就朝著太陽,到了下午,棗紅的那面還沖著太陽。姥姥說的棗跟著太陽轉是真的。
棗熟的時候,不用摘,用竹竿打。姥姥在樹下的地上鋪一塊席子,我用竹竿一打,棗就掉下來了。打下來的棗,不用洗,用手搓,或在衣服上擦擦吃最好。姥姥說,水一洗就不好吃了。我把棗在衣服上擦擦,放在嘴裡一咬,真是又甜又脆。那股甜味跟任何水果的味道都不一樣。有一種鑽進肺腑的感覺。
姥姥把又大又紅的棗挑了一笸簍,在碗裡倒了酒,找來一個罎子,她用筷子夾著棗在酒碗裡一沾,然後放進罎子。她沾一個,放一個。我問姥姥:“把棗放進罎子裡,再把酒倒在裡面不行嗎?”姥姥說:“那不行,必須把棗都沾上酒,酒多了不行,棗會爛的;酒少了,棗醉不了”。
姥姥把棗沾上酒,放進了罎子裡,酒沒剩下,罎子裡的棗正好滿了。姥姥用塞子把罎子口堵上,又用泥封上口,把罎子放在陰涼的西廂房裡去了。我問姥姥:“啥時候可以吃”。姥姥說,等過年的時候就可以吃了。
從姥姥做醉棗那天起,我天天盼著快點過年,好吃醉棗。時間走得真慢哪!
總算盼到了過年。三十那天,姥姥還不給吃醉棗,非得到了初一早晨有人來拜年了才給吃。
初一吃了起五更的餃子,姥姥從西廂房搬出罎子,打掉壇口的泥,用錐子啟開木頭塞,一股醉棗的味,迅速在屋裡彌漫開來。
姥姥用筷子夾出一大碗,給我也夾出一小碗,然後把罎子蓋上塞,又放到了西廂房。我用手捏了一個棗,放在嘴裡,慢慢地嚼著。一股濃濃的酒香還帶著淡淡的棗味和甜味,迅速沁入心脾,醉棗的肉已經不脆了,但肉質比脆的時候更好吃,更有口感。姥姥給我的那一小碗醉棗也就是二十幾個,不一會我就吃沒了。可我還想吃,就把目光盯在了那一大碗上了。
拜年的人陸陸續續,很少有人吃碗裡的醉棗,吃的人也就是捏吃一個嘗嘗。剩下的那些醉棗,姥姥又叫我吃了。
過了春節,還沒出了正月,我就回城裡了。
從姥姥家回來四十年了,我一直沒吃到老家的醉棗。
姥姥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去世了,我的腦海裡經常浮現姥姥做醉棗的情景,每次想起姥姥,我就情不自禁地回味醉棗的甜味和眼淚流到嘴裡的苦澀味道。
2012-09-10
齊鳳池
◆燉乾菜
我小的時候正趕上三年自然災害,家裡人口多,父親工資收入少,母親怕我餓壞了,就把我送到了河間的姥姥家。
姥姥家生活比較好,家裡有勞力,打的糧食吃不了。就是平常吃不到新鮮的蔬菜。特別是到了開春,連乾菜葉子也很難吃到了。趕上姥姥家來了客人或是來的親戚,姥姥就從鹽缸裡拿出一塊醃的豬肉,切上十幾片,再把房梁上掛著筐摘下來,從裡面拿些幹豆角、幹蘿蔔、幹芥菜、幹茄子用開水一沏,泡上個把鐘頭,等乾菜泡軟了,洗淨切成絲,在大鍋裡一炒。等炒出香味來,放醬油,鹹鹽,花椒,大料,加足水,再把醃的豬肉片放在鍋內一起燉。
開鍋以後,姥姥在鍋邊貼一圈白玉米麵餅,蓋上大鍋蓋,開始燒火。我坐在姥姥身邊,像只小饞貓,盼著飯菜快點熟。見柴草快燒沒了,姥姥叫我到院裡的柴垛上抱點柴禾來,我飛快地跑到院裡,抱來柴禾,又守在姥姥身邊。大約抱了有七八次柴禾,屋裡就彌漫了肉燉乾菜的香味了。我守在鍋臺旁邊問姥姥:“可以吃了嗎?姥姥。”姥姥說:“再等會兒,要不菜爛不了,嚼不動。”又等了好長一段時間,姥姥終於把鍋蓋掀開了。
巴掌大的玉米餅子一面雪白一面焦黃,鍋裡燉的乾菜還在咕嘟咕嘟冒著泡。滿屋彌漫著燉乾菜的香味,隨著冒出的熱氣飄到了屋外。
姥姥先用勺子給我盛了一碗,我端著到院裡的碾臺上吃去了。姥姥給來的親戚盛了一大碗放在桌上,姥爺舅舅陪著客人吃飯,姥姥到院子裡去給豬添食了。姥姥看我碗裡的菜快吃完了,拿過去在鍋裡又給我盛一點。
這是我童年在姥姥家吃得最香,最順口的一頓飯了。
回到城裡後,我再也沒吃到豬肉燉乾菜了。但每當想起在姥家的日子,就情不自禁地想到姥姥燉的乾菜。
如今,姥姥已過世二十多年,那段難忘的日子,也隨著乾菜飄香的歲月擱淺在我記憶中最醒目的地方了。
◆菜餑餑
姥姥家有幾畝菜地,春天和秋天什麼菜都種,但摘下來的菜都賣了。剩下不好的和賣剩下的留著家吃。
俗話說,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種蕎麥。因為大白菜產量高,可以多賣錢,姥姥家的那幾畝地全種上了大白菜。到下霜之前,地裡的大白菜都長滿了芯,棵棵成。上稱一約,每棵都有七八斤,大的有十來斤。砍下來的大白菜,打落下來的菜幫,好的留著吃,老的菜幫喂豬。成車的大白菜往家里拉,小舅把白菜放進菜窖裡,留著過年的時候賣個好價錢。
小舅碼白菜的時候,碼一層白菜上面鋪一層高粱秸,小舅說,這樣可以通風,白菜不爛。小舅整整碼了一窖白菜,起碼也得有幾千斤。
剩下的癟白菜,姥姥把它掛在用草擰成的繩子上,晾起來。整個院子晾了好多的癟白菜。
上凍後,小舅推著獨輪車開始串村賣白菜了。還沒到春節,那一窖大白菜就快賣沒了。這時我們連菜幫也吃不上了,一天三頓吃鹹菜。
開春的時候,地裡一片枯黃,連一點綠色也看不見。野菜們還躲在土地的被子下麵睡大覺。
下了兩場春雨後,地裡才見點點綠色在閃爍。為了能吃到菜,姥姥從草繩上摘下幾棵幹白菜,放在大盆裡,用開水一泡。菜軟了,姥姥用涼水洗淨切成餡,再賣幾根香油果子,切碎了摻在幹白菜餡裡包菜餑餑。姥姥用開水燙一盆玉米麵,用涼水沾著手,把玉米麵拍成薄餅,把幹白菜餡包起來,然後貼在大鍋的邊上。
姥姥把鍋邊都貼滿了菜餑餑,鍋裡的水也就開了。姥姥把鍋蓋上,開始燒火,我在旁邊看著。姥姥手裡的小木棍在灶堂裡不停地挑火,使火苗更旺。當柴草快燒沒了,姥姥叫我到院子裡的柴堆再抱點柴火來。我小跑著抱來柴火,柴禾燒完之後,姥姥就不燒火了。
過了十幾分鐘,姥姥才把鍋蓋掀開。她用鏟子把鍋邊的菜餑餑鏟下來,放在淺子裡,面朝下,嘎咯朝上。焦黃的嘎咯又香又脆,我手捧著菜餑餑吃起來。裡面的餡又香又爛糊,特別好吃。
春天到了,父親把我接回城裡上學了。參加後,我回了一次姥家,到了姥姥家還想吃姥姥包的乾菜餡菜餑餑,但姥姥在我回城後不久,就離開了這個世界。
我想吃乾菜餡的菜餑餑,只能回憶當年姥姥包餑餑的情景,夢裡咀嚼菜餑餑的味道。
◆餃子粥
在姥姥住著的時候,平時不過年不過節,趕上集市了,姥姥拿兩個雞蛋換一縷韭菜,然後打幾個雞蛋,包一蓋簾餃子。餃子是兩種面的,一半是白麵的,一半是白薯面。白麵的給姥爺和我吃,白薯面的姥姥吃。
姥姥把餃子包好後,大鍋裡的水就燒響邊了。只等姥爺下地回來,餃子下鍋。
我坐在門前的石臺上,曬著中午的陽光,渾身覺得暖洋洋的。門前過去了一輛牛車,車上坐著幾個下地幹活回來的人,姥爺肩扛著鋤頭,走在牛車後面,我看到姥爺後,飛快地跑到屋子告訴姥姥,姥爺下地回來了。
姥姥坐在大灶旁邊正燒火,水開了,姥姥掀開鍋蓋,先用勺子把水攪動轉起來,然後把兩樣面的餃子下入鍋內。她用勺子輕輕地擦著鍋底,把下到鍋裡的餃子轉動起來,等餃子都飄起來了,姥姥把鍋蓋蓋上,鍋開之後,姥姥又澆了一瓢涼水,隨後,她用小瓢舀了一碗玉米麵,她左手抖動著,把玉米麵均勻地灑到鍋裡。等水再開的時候,餃子粥就熟了。
姥姥給姥爺盛了一碗全是白麵的餃子粥,給我盛了一小碗。給自己盛了一碗。但她碗裡一個白麵餃子也沒有。我問姥姥怎麼不吃白麵的,姥姥說,她不愛吃白麵的。
後來我才知道,姥姥哪是不愛吃白麵的,她是叫姥爺和我吃。姥姥做餃子粥,其實也是為了省些糧食,她怕餃子湯白搭了,在湯裡灑點玉米麵,當粥吃。
參加工作後,每次回老家我都給姥姥帶很多好吃的東西,臨走還要給姥姥留些零花錢。當我要走的時候,姥姥總是拉著我的手,不願鬆開。當我走出村子很遠了,我回頭看姥姥還站在村頭的土坡上望著我。
其實,我知道姥姥是看不見的。她的雙眼因白內障,什麼也看不見了。每次我來的時候,她一是聽我的聲音,二是用手摸我。再後來,她的耳朵也聽的不見聲音了。她就摸我的頭,她一摸就知道是我回來了。
姥姥的眼睛還能看見點東西的時候,冬天我把她接到城裡,住上一冬。可後來,她歲數大了,就說什麼也不願離開老家,她怕這把老骨頭扔在外面。
姥姥去世二十年多了,姥姥做的餃子粥,也斷頓了二十多年。
我多想再吃一次姥姥做的餃子粥啊,嘗嘗姥姥碗裡白薯面餃子的味道。
◆醉棗
河間解放前叫河間府,過去河間可是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紀曉嵐就誕生在河間。另外,河間還是向大清皇宮輸送太監的人才基地。聽說,現在國內僅剩下一個太監了,住在天津,誰要想見他一面得花幾千塊錢。聽說那太監是河間人。
走進河間,是一眼望不到邊的大平原。平原上栽著行距均勻的梨樹和棗樹。河間是國內有名的鴨梨之鄉,河間的金絲小棗在世界上也有名。每年春天棗樹一開花,整棵樹被簽定了合同。
我姥姥家的院子裡有棵棗樹,長在東牆根邊,上了牆頭,就可以摘到棗了。棗樹有碗口粗,樹有一房多高,樹的腦瓜特別大,每年都結很多棗。
秋天棗快熟的時候,我發現棗被陽光曬的那面特別紅,不被曬的那面碧綠。姥姥說:“棗會轉,跟著太陽走。”
早晨起來,我看棗紅的那面就朝著太陽,到了下午,棗紅的那面還沖著太陽。姥姥說的棗跟著太陽轉是真的。
棗熟的時候,不用摘,用竹竿打。姥姥在樹下的地上鋪一塊席子,我用竹竿一打,棗就掉下來了。打下來的棗,不用洗,用手搓,或在衣服上擦擦吃最好。姥姥說,水一洗就不好吃了。我把棗在衣服上擦擦,放在嘴裡一咬,真是又甜又脆。那股甜味跟任何水果的味道都不一樣。有一種鑽進肺腑的感覺。
姥姥把又大又紅的棗挑了一笸簍,在碗裡倒了酒,找來一個罎子,她用筷子夾著棗在酒碗裡一沾,然後放進罎子。她沾一個,放一個。我問姥姥:“把棗放進罎子裡,再把酒倒在裡面不行嗎?”姥姥說:“那不行,必須把棗都沾上酒,酒多了不行,棗會爛的;酒少了,棗醉不了”。
姥姥把棗沾上酒,放進了罎子裡,酒沒剩下,罎子裡的棗正好滿了。姥姥用塞子把罎子口堵上,又用泥封上口,把罎子放在陰涼的西廂房裡去了。我問姥姥:“啥時候可以吃”。姥姥說,等過年的時候就可以吃了。
從姥姥做醉棗那天起,我天天盼著快點過年,好吃醉棗。時間走得真慢哪!
總算盼到了過年。三十那天,姥姥還不給吃醉棗,非得到了初一早晨有人來拜年了才給吃。
初一吃了起五更的餃子,姥姥從西廂房搬出罎子,打掉壇口的泥,用錐子啟開木頭塞,一股醉棗的味,迅速在屋裡彌漫開來。
姥姥用筷子夾出一大碗,給我也夾出一小碗,然後把罎子蓋上塞,又放到了西廂房。我用手捏了一個棗,放在嘴裡,慢慢地嚼著。一股濃濃的酒香還帶著淡淡的棗味和甜味,迅速沁入心脾,醉棗的肉已經不脆了,但肉質比脆的時候更好吃,更有口感。姥姥給我的那一小碗醉棗也就是二十幾個,不一會我就吃沒了。可我還想吃,就把目光盯在了那一大碗上了。
拜年的人陸陸續續,很少有人吃碗裡的醉棗,吃的人也就是捏吃一個嘗嘗。剩下的那些醉棗,姥姥又叫我吃了。
過了春節,還沒出了正月,我就回城裡了。
從姥姥家回來四十年了,我一直沒吃到老家的醉棗。
姥姥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去世了,我的腦海裡經常浮現姥姥做醉棗的情景,每次想起姥姥,我就情不自禁地回味醉棗的甜味和眼淚流到嘴裡的苦澀味道。
后一篇:农家小院肥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