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2-8-31說琴/齊鳳池

(2012-09-01 06:44:23)
标签:

音乐随笔

杂谈

  
  說琴/齊鳳池
  2012-08-31
  齊鳳池
  我曾寫過一篇《訴說箜篌》的隨記,發表後引起了很多專業人士的質疑。他們說我把古琴和箜篌弄混了。因為我對古琴的觀點沒有說清。有一名叫喵喵的朋友給我介紹了許多關於古琴和箜篌的知識,使我收穫頗豐!
  之後我查了一些資料,我國最早的弦樂有兩種,一種叫琴,一種叫瑟。其實我對樂器不懂,知道的一點兒,也是毛皮。
  以前我聽過一些古琴曲,象《水流》、《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龍翔操》、《仙翁操》等曲子。後來又陸續讀了一些關於古琴方面的書籍,使我對中國的古琴有了深刻的相識和熟悉。明朝的屠隆在論琴時說:"琴為書室中雅樂,不可一日分歧錯誤清音。居士談古,若無古琴,新者亦須壁懸一床,不管能操。縱不善操,亦當有琴。"就是說,會彈琴者和不會彈琴者室內必須有張琴。過去我還常聽文化人說,琴、棋、書、畫是一個文人必須具備的修養和本質。而現代的騷人作家畫家有幾個真正懂得音樂的。大部分數是一條腿走路。晉代的陶淵明也說:"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音。吾輩業琴,不在記博,惟知琴趣,貴得其真。若亞聖操懷古吟,志懷賢也;古交行,雪窗夜話,思尚友也。猗蘭、陽春,鼓之宣暢布和;風入松,禦風行,操致涼□解慍。瀟湘水雲、雁過衡陽,起我興薄秋穹;梅花三弄、白雪操,逸我神游玄圃。樵歌、漁歌,鳴山川之閒心;穀口引、扣角歌,抱煙霞之意趣,詞賦若歸去來、赤壁賦亦可詠懷寄興。寂靜的深夜月明,操弄一二,養性修身之道,不過是矣。豈徒以絲桐為悅耳計哉。"因而可知,歷代的文人騷客是多麼的愛琴哪。讀了這些個書使我知道了昔人對於琴的重視,曉患了"操弄一二,養性修身之道"的道理。文人的"琴者,盡也。盡止於邪,以正人心,感發善念。"是做人之本。古代的文人騷客正人都是撫琴高手。歷史記載孔子、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李清照、嵇康等都是著名的琴家。我想起《詩經》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佳賓,鼓瑟鼓琴"等好的詩句。
  古琴在中國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它是中國古代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有哲人曾說:古琴為哲學性的藝術或者藝術性的哲學。古琴還被列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古琴是琅代每個文人的必修之器,歷史上的著名琴家數不勝數,古琴也是墨客騷人正人助學的重要六藝之一。
  據歷史資料記載:古琴身長三尺六寸五分,它代表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琴面是弧形,代表著天;琴底為平,象徵著地,又為"天圓地方"之說。古琴有十三個徽,代表著一年有十二個月及閏月。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徵著金、木、水、火、土。周文王為了悼念他死去的兒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紂時,為了增加士氣,又增添了一根弦,以是古琴又稱"文武古琴"。因此,使古琴本身佈滿了傳奇的象徵顏色。
  我知道二胡、小提琴有泛音,技法很難,操作發出的聲音非常好聽。我也學過使用這類技法,效果大好。但古琴有一百多個泛音,它是世界上擁有泛音最多的樂器。
  說起古琴的歷史要追溯到上古年月,據《琴操》中記載:在伏羲之時,已制有各種樂器。不過定名定制,始自伏羲。《琴當序》中記載:"伏羲之琴,一弦,長七尺二寸。";桓譚《新論》中記載:"神農之琴以純絲為弦,刻桐木為琴。至五帝時,始改為八尺六寸,虞舜改為五弦,武王改為七弦,直至現在仍如之。"這類琴的製作,雖然創建伏羲,可是今天的古琴,實際上始自虞舜,完成于武王。因為昔人體高肢長,愈進而愈短。以是琴的長度,也日益減短。今天的古琴,長三尺六寸三分,損益它,各為徽識,裝飾以金玉的圓點,稱為徽全弦。十三徽,以指按而彈之,即十三音也。
  上古伏羲作琴,以修身理性,反其無邪。琴為樂弦,足以和人意氣。《白色的老虎通》曰:"琴者,盡也。盡止於邪,以正人心,感發善念。"古代的騷人墨客古琴是不離身的。古琴可以代表一個人的身份。我查過一些資料,也聽業內子士說,古琴是按照《周易》製作的。好比:桐屬陽,為琴面。梓屬陰,為琴底。取其陰陽相配,以召和也。面圓象徵天,底方象徵地,廣六寸,象徵六合也。長三尺六寸,象徵三百六十日周天度也。徽十有三,以應律呂,象徵十仲春餘。中徽之一以象徵閏也。弦有三節,聲自尾至中徽為濁聲,自中徽至第四徽為中聲,上至熬頭徽為清聲。始黃鐘而終應鐘也。文上曰池,池者水也,言其平。下曰濱,濱者服也。前廣後狹,象徵尊卑。龍池八寸,象徵八風。鳳池四寸,象徵四氣。腰腹四寸,法四時也,舜作五弦以象徵五行,而應五音也。熬頭弦為宮中央土,次弦為商西方金,次為金北方水,次為羽東方木,次為征南方火,以遞相生,合四序也。弦大為君,弦小為臣,以合君臣之咎文王加一弦為少宮,武王加一弦為少商,象七星也。至其各部定名,亦均有寄義。有龍池者,以龍潛於此,其出則興雲雨以潤澤物。象徵人君的仁慈。有鳳池,以南方之禽,其浴則歸,潔其身。象徵人君的品德。有軫池的也稱軫柸,以其急於發令,切須以成禮也。池側有鳧掌二所,有護軫之動,而合制也。鳳額下有鳳嗉一所,接喉舌,而下令者也。琴底有鳳足,用黃楊木,表其足色木黃也。臨岳若山峰峻極。用棗木,表其赤心也。人肩,顧於臣有俯就隨肩之象也。鳳翅,左右翼之,有副貳人主之象也。龍唇,聲所出也。龍齦,吟所由生也。龍口以是受弦,而其鬢又以是飾之也。鳳額以是制嗉,而其臆又以是承之也。這些個文字把古琴說得不僅神秘、傳奇而且更具有象徵顏色了。古代墨客騷人都視古琴為人格、品行、修養、本質的象徵。而且把它定為琴棋書畫之首。可見古琴在古人心目中的位置是多麼的重要啊。
  古琴之可貴,也在於它的製造艱難。而製造之難,是因為尋找良才很難。因為古琴的製造,在原則上必須以桐為面,梓為底。桐梓雖然多,但適於作琴的並不多。因此古琴價格是非常極其昂貴的。就北京琴韻閣製作的古琴來講吧,一架在一萬九千元,北京覓子店東升樂器廠製作的最賤的還得一千二百元呢。要是古代名人用過的那就是天價了。
  我國古琴演奏家龔一有一架李清照親手撫操過的古琴,它的價格就不是金錢所定的了。龔一,江蘇南京十五歲登臺演出。上海民族樂團一級演員。師從十二位琴家,繼承積累了大量古曲,在倫敦、新加坡、香港等地屢次舉行過古琴獨奏音樂會。有人說古琴家龔一的書齋是琴的"世界"。雅室不大,滿屋多琴,於是取名"五琴堂"。古琴家絕不是附庸風雅,而書房藏有宋、元、明、清五架至寶。其中一架就是李清照親手撫操過的古琴。
  走進琴家的書齋,好似久行沙漠後遽然見到一片綠洲,仿佛回到人類古文明時期。
  2000年春節,龔一攜一架千年歷史的宋琴,走進維也納金色大廳,他撫琴奏響一曲《水流》,初次將春秋時期俞伯牙鐘子期知音相遇的故事,告訴西方藝術之都的維也納人聽。曲中,"涓涓細流,遠浪漸來,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樂曲把多種水流動態,表現得極盡形貌。之後又演奏了《平沙落雁》、《漁歌》等名曲,這些古曲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裡縈繞著,給那些大鼻子藍眼睛黃頭髮的洋人聽傻了。
  外國人說,中國沒有音樂,就一個《梁祝》專利還被賣了。其實,外國人根本不瞭解中國。就一曲《水流》就夠老外聽一輩子的。龔一大師撫琴奏響的《水流》,一下就把世界折服了。
  幾千年來,很多文人墨客一直在為古琴少知音而困惑。
  古琴家龔一說:"古聲澹無味,不稱現代的人情。"電影《知音》中的小鳳仙和蔡鄂的故事也是在覓知音!為"知音"他們走在了一起。電影中的主題歌至今還在我心上縈繞。而音樂的清泉,卻依然潺潺汩汩流淌在歲月的長河上,幽幽古琴穿透歲月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