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小菜四章/齊鳳池
(2012-05-12 07:56:31)
标签:
饮食随笔杂谈 |
唐山小菜四章/齊鳳池
2012-05-12
齊鳳池
◆涼拌豆皮
俗話說;魚生火,肉生痰,多吃豆腐保平安。
我愛吃豆製品可不是為了保平安。因為我喜歡吃豆製品,再說豆製品花樣多,吃起來不單調。
春天吃青豆芽,我用東北的大青豆,在溫水裏泡上一天,等青豆生出雪白的小嫩芽兒來,用石榴紅和小魚一炒,那絕對是一道下酒的小菜。現在的一些大飯店裏也備有豆芽炒石榴紅,特別受歡迎。
夏天我愛吃豆皮拌黃瓜絲。將晾乾的豆皮用溫水泡一會兒,撈出,切成細絲,再切點黃瓜絲,放點蒜末,加點鹹鹽,味精,香油一拌,然後來兩瓶啤酒,又降溫,又爽口。百吃不膩。
到了秋天,我開始吃豆片了。豆片的吃法最多。可以和大蔥,青椒,香菜,蝦皮一起拌著吃。飯店裏管這道菜叫老虎菜。炒菜最常見的有尖椒炒豆片。海米燒豆片,蟹子燒豆片。用海米和蟹子燒出的豆片又鮮又嫩,比海米蟹子燒腐竹好吃。
到了冬天,我開始吃豆腐了。大白菜熬豆腐,麻辣豆腐,雞刨豆腐,番茄燉豆腐,沙鍋燉豆腐等等。豆腐的吃法應該說最多。是老百姓家常菜。
每天吃早點我同樣也離不開豆製品,買五毛錢的油條,三毛錢的豆腐腦,再來兩毛錢的豆腐漿。早點一塊錢吃得就挺滋潤。現在不行了,豆腐腦一塊錢一小碗,豆漿五毛錢一碗也不賣了,最少得一塊錢。油條五毛錢一根。儘管貴了,但吃的人很多。比吃別的還便宜。
眼下到了夏天,我每天又開始吃涼拌豆皮了。這幾年,連賣豆製品的人都知道了我的飲食習慣了。
市場有一份賣豆皮的,從他騎自行車賣豆皮,到現在騎摩托車賣豆皮已經有二十多年了,我一直吃他做的豆皮。市場上有十幾份賣豆皮的,誰的品質也不行,就屬他的。在市場上,人們一說“戴綠帽子的”小個子的豆皮都說最好。
每天他從三十裏外來的灤縣來到市場,他來的最晚,賣的最快,走的最早。想吃他的豆皮,豆片得老早就得等著,去晚了,就買不到了。
大豆長價了,別人的豆皮,豆片都長價,他的不長;大豆便宜了,別人的都落價了,他的還是老價。一年四季總是一個價。
吃他的豆皮,越嚼越香。吃他的豆片越燉越嫩。有一次我問他,你的豆皮是不是有偏方,摻了什麼東西。
他說,我的豆皮就是摻了良心。偏方道是有點,我在做豆皮時加了點偏心眼,叫吃豆皮的人吃的時候別罵我,吃豆皮的時候想著我。
聽了他的話,我覺得他的話實在,他的豆皮和他的人品,就象雪白的豆皮越嚼越筋斗,越嚼越香。
◆人久菜
在我的家鄉唐山有一種野菜,它的學名叫什麼,我查了好幾回字典也沒查出來。我還問了許多歲數大的人,他們也說不知道叫什麼。當地人都叫它人久菜。後來,我知道了,人久菜的學名叫莧菜。
人久菜屬於草本植物,一年生。莖高,葉子象芝麻葉,葉面碧綠,葉背面有一層白色的霜。高的有一米多高,矮的也有半尺。
到了每年的五月份,田間、地頭、季節的拐彎處,到處都是人久菜。成群結隊的家庭婦女,手拿塑膠袋或書包到野地采人久菜。田野裏到處都是,用不了一會,就采一大袋子。
采來的人久菜用熱水一焯,搗點蒜末,放點鹹鹽,味精,香油涼拌著吃,特別爽口。是喝酒的最好小菜。也有用它包菜餑餑的。把餡和好後多放點豬油,燙好玉米麵,做成薄皮大餡的菜餑餑,在大鐵鍋上一貼,蒸上二十分鐘,焦黃嘎咯的玉米麵的菜餑餑就熟了。市場上經常有端著淺子賣這種餡菜餑餑的婦女,五毛錢一個,而且賣得特別快。
我的辦公室下面有一大片桃樹林,樹林裏雜草叢生,草叢裏就許多仰著頭向我招手的人久菜。快到吃中午飯的時候,我拎著一個塑膠袋下樓,到桃樹林的草叢裏采幾把,回來洗洗,用開水一燙,再用涼水一泡,擰出水分,搗點蒜泥,放點鹽,味精,香油,中午就有了下酒的小菜。不僅經濟實惠,而且還特別下酒。
從我記事起,我就開始吃這種菜,算算有五十年了。而且年年吃,總吃也不膩。不過,現在吃和過去吃可不一樣,現在吃完全是為了調劑生活,調動胃口。過去就不是了,那年代糧食少,不夠吃,吃人久菜是為了添飽肚子。
我上小學的時候,放學後回到家,扔下書包就和鄰居的同學到野地采人久菜。那年代,家家都不夠吃,人人都去采野菜。附近的地裏都採光了,我們只能到比較遠的地方去采。一兩個小時就能采十幾斤,傍晚我回到家裏,把野菜往盆裏一倒,母親把人久菜洗洗,用開水一焯,搗點蒜,撒把鹽,連油都不擱,就這麼吃,感覺特別好吃。有時候,我母親把人久菜剁碎了,撒點鹽再撒把玉米麵,蒸菜團子,我們吃的也挺香。
如今,再吃人久菜就沒有從前的感覺了,吃起來也不是從前的味道了。現在吃人久菜,完全是一種生活的享受,一種生活的調味,一種對過去的追憶。
人久菜,這種大自然給予人類的最普通的充饑的野菜,它不僅調劑了人們的生活,而且還養活了一代饑謹的人們。我把這種野菜,叫做老百姓的救命菜。
◆唐山大格紮
人們都知道上海的點心,廣東的月餅好吃;成都的小吃,重慶的麻辣燙火鍋有一絕;北京全聚德的烤鴨飛遍大江南北。而北京這麼大的首都卻沒有唐山的特產大格紮。我每次去北京,都給朋友帶上十幾張大格紮,有時給朋友打電話問他們要什麼,他們說;你別把大格紮給忘了就行。於是,我每次去都帶上最好的大格紮,給每個朋友分上幾張。東西不貴,好吃又便宜,特別受歡迎。
大格紮是用純綠豆面做成的。將綠豆磨成漿,去除雜質和水分,再用水調成粥狀,在平鍋上一攤,等底出了焦黃的咯咯,鏟下來,在接著攤。就跟山東人攤煎餅一樣。
大格紮的吃法很多,在唐山最常見的是大白菜燴大格紮,韭菜炒大格紮,糖醋大格紮,焦溜大格紮,玻璃大格紮和格紮圈等等等等,其實還有很多種做法和吃法。
做大格紮,我是下鄉時學的。
每年秋後農閒時,生產隊飼養處大院裏特別忙,這屋榨油,那屋漏粉;東屋做豆腐,西屋攤格紮,這些活,都屬於農村的副業。按現在的話說屬於創收的產品。做大格紮算是最輕閒的活了。我和隊長的媳婦搭夥計,其實是我給她當下手,攤格紮屬於技術活,她攤我碼。她先將平鍋底用刷子摸上一層油,然後用小勺舀一勺豆麵粥,用木制的小耙子,把豆麵粥攤開,薄厚均勻,等豆麵冒氣熟了,用小鏟鏟下來,放在一個用柳條編的圓扁簍筐裏,用白粗布一蒙,在車子上一捆。就串村去賣了。剩下的隊長分給每人兩張,我把分給我的給了隊長,中午到他家去吃。
燴大格紮的做法很簡單,一學就會。
買兩張上等的大格紮,切成菱形,切半棵白菜心,加半斤豬肋板肉,用蔥薑熗鍋,先把肉炒熟,再放大白菜,等白菜熟了,放開水和鹽,味精,最後放入大格紮,時間不好過長,只要大格紮吃進湯去就行,湯少了,點點香油就出鍋了
這道燴大格紮,香噴噴,熱乎乎,水靈靈特別適合冬天吃。
趕上冬天下雪的時候,下班回家,一進屋桌上放一盆熱氣騰騰的燴大格紮,就是天多冷,吃起來感覺暖和多了。
如果愛吃口味的話,可以放點香菜,辣椒油。即爽口又開胃,十冬臘月保證吃得大汗直冒。
◆炸格紮圈
有一位詩人說:人活著不是為了吃飯,而吃飯是為了活著。
在唐山的市場上,有一種現炸現賣的小吃就是給為了活著而吃的人準備的,而且特別受歡迎。
唐山的油炸食品花樣很多,有炸粘糕,炸丸子,炸格紮圈的等等。粘糕面有黃米,糯米和粘秫米三種。餡兒有豆沙的,有棗泥的;炸丸子,有大紅蘿蔔的,有蘿蔔摻粉頭的,還有肉餡的炸格紮圈。丸子被油一炸,焦黃焦黃的,外焦裏嫩,又香又脆。
過去在唐山,家裏來了客人,酒席上都有這道油炸格紮圈。另外一些大飯店也有這道小吃。沒吃過人問,這叫什麼菜?我說,這叫大格紮圈。
油炸格紮圈必須有上等的大格紮,(必須是純綠豆面做的)肉餡必須要好,選最好的五花豬肉,絞成肉末,打上高湯,加入蔥、薑、鹽、味精、花椒面,再加入適當的澱粉,用雞蛋清將肉餡拌勻,用大格紮卷成卷;兩頭不封口,放入油鍋裏一炸,但油不要太熱,等大格紮炸到金黃色,用手一摸,硬了。就可以撈出來了。放涼後就可以吃了。
我結婚的時候,廚師做了油炸大格紮圈,等涼菜上桌時,怎麼數,少一道菜。按十個涼菜,十個熱菜算,少一個不成雙,可廚師怎麼算也不上來。最後,拿出菜單一對,才發現,油炸格紮圈沒了。後來,大夥都笑了,原來炸好的格紮圈被人們你捏一個,我拿一個,給零叼了。最後廚師說,沒事,我再做一個,他把肉餡打上高湯,加入蔥、薑、味精、澱粉等,用手一和,不一會,少的那道菜就補上了。
等酒席開始後,桌上撤下的第一個盤子就是盛格紮圈的盤子。
油炸格紮圈,又香又脆,外焦裏嫩,吃起來口感特別好,就是吃飽了再饒幾個也沒事。因此,油炸格紮圈在在唐山,常吃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