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隨筆~看馬友友演奏《天鵝》

标签:
音乐随笔杂谈 |
音樂隨筆~看馬友友演奏《天鵝》 2012-01-24 |
|
http://ntimg.inetfile.org/ntimg/bline.jpg |
齊鳳池 我知道馬友友大師的名字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當時,我是在南方一家電視臺的晚會上,看到大師懷抱一把棗紅色的大提琴坐在臺上演奏聖桑的《天鵝》。 《天鵝》這支曲子我早就熟悉而且能哼下來。但真正看大師演奏還是第一回。我知道很多國內小提琴大師的名字。但對大提琴大師知道得甚少。除了賈桂琳.杜普蕾以外,就知道馬友友一位大師。 大師演奏聖桑的《天鵝》時,我當時看呆了,也聽傻了。對大師的演奏技巧和風格我沒資格恭維和評價,但大師演奏的表情及情感的投入已經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靈。大師的面部表情太豐富了,好象樂曲的展開。面部的每一條皺紋細小的顫抖都像是音符的跳動。大師的嘴表現得更具體更充分,假如不聽音樂光看大師嘴的變化也能體會到樂曲的豐富內涵。有人說,音樂是無字的詩歌,而大師的表情就是音樂內涵的立體展現。舞蹈家刀美蘭,楊麗萍,沈培藝就是用形體語言表現音樂內涵和本質的。馬大師是通過表情把音樂的本質和樂曲的內涵在嘴上訴說得淋漓盡致的。 聖桑是法國作曲家,管風琴和鋼琴演奏家、指揮家、代表作有《運動狂歡節》,交響詩《骷髏之舞》等,聖桑的音樂創作具有濃厚法國傳統風格,形式嚴謹而不呆板,旋律流暢,和聲典雅、配器絢麗多彩,通俗易懂,有些作品也過於追求表面的華麗效果。 《天鵝》是組曲《動物狂歡節》中的一首,《動物狂歡節》由十四首獨立的短小樂曲組成,《天鵝》是第十三首,它不僅是一首人家所熟悉的名曲,也是作者生前叫人演出的樂曲。這首大提琴曲不僅被改編成各種樂器的獨奏曲,而且被改編為芭蕾舞《天鵝之死》。該曲是由大調、6/4拍子、由單主題發展而成的三部曲式。樂曲一開始,鋼琴以清澈的和絃、清晰而簡潔地奏出猶如水波蕩漾的引子,在此背景上,大提琴奏出旋律優美的主題,描繪了天鵝以高貴優雅的神情,安詳浮游的情景。中間部分由第一部分主題固定發展而成,猶如對天鵝優雅而端莊型象的歌頌,把人帶入一種純潔崇高的境界。第三部分,鋼琴以優美的琴音表現出天鵝遊蕩于水面時,水面波動、天鵝高雅優閑的情。 我在欣賞馬友友大師演奏《天鵝》的時候,我的眼前出現了許多音樂中的場景和悽楚的畫面。 在法蘭西有一隻叫聖桑的天鵝,他從巴黎幽深的五線譜小巷起飛,他靈性的翅膀一展翅就飛過了音樂天堂的頂峰。不小心卻碰斷了命運琴上的一根琴弦,使他重重地跌在了一把棗紅色的大提琴上。 本來有四隻天鵝一起飛翔,結果,一隻三歲的天鵝,首先夭折在四樓視窗的A弦上,另一隻一歲的天鵝也提前融化在鄉間C調的風琴裏。剩下兩隻,是聖桑和妻子特留佛。 那年七月的下旬,痛失兩個愛子的聖桑,忍著藍調的巨大悲傷,挽著受傷的特留佛到布魯爾溫泉洗刷不幸,洗過悲傷的特留佛,抖了抖潮濕的情感和羽毛,獨自飛走了。聽說她去了遙遠的世界,尋找走失的兩個幼小的生靈。 聖桑獨居在苦澀的音樂盒裏,默默的演奏天鵝的等待。這一等,就是四十個春秋。卻一直沒看到特留佛,這只雌天鵝。 聖桑的血液在G弦上澎湃,他的人性,他的靈性,在偌大的音樂世界尋找特留佛和愛子的蹤影。 聖桑在人間飛翔了八十六年,也尋找了八十六年。他像一隻飛得很累很累的天鵝,終於飛不動了,他靜靜的舒展在音樂天堂裏,懷裏緊緊的抱著那把斷了弦的棗紅色大提琴,安詳地睡去了。 聆聽大師的演奏我的心情是那樣的沉重,我想到的不是死去的天鵝,而是音樂家聖桑的命運。 2012—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