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資訊 >> 資訊 >> 歷史 >> 人物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2011-11-14 15:42:32)
标签:
美术评论杂谈 |
文匯資訊
>> 資訊
>> 歷史
>> 人物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梅枝傲骨花飘香 水墨丹青艺飞扬
梅枝傲骨花飘香 齐凤池 在我认识的画家圈子里,说起画家潘廷先大号,人们早就给忽略了。如果说起梅花潘,墨牡丹,人们马上就会想起那个身材修长、苗条、细高个、长头发、留着几根稀疏胡须,一看就知道是个非常有个性的画家。 我认为,中国的国画家们从他们选择绘画选材上,就能看出画家的性情和爱好。尤其是那些擅长某种题材风格的画家,通过他的画,就能读出画家的情感流动的脉络。 画家潘廷先六岁时,受母亲剪纸的影响,开始喜欢上了绘画,他最早的绘画启蒙老师张英杰,也是他最崇拜画家。他说,是张英杰老师对他的绘画艺术起到了熏陶影响和梯子的作用。在潘廷先初学绘画时期,几乎天天到画家张英杰的工作室学习老师的绘画。他学习绘画的痴迷程度,用他的艺名“墨痴”就充分说明了他痴迷程度和极限。 参加工作后,潘廷先下班后,坚持到张英杰的画室学习绘画艺术。有人说潘廷先是个眼力很刁钻的画家,在他的眼里,他认为,他认识的那些画家谁也不行,只有画家张英杰才是真正的大师。 有人说,潘廷先已经年近七十岁了,一点也不显老。我说他像一只细长的狼毫长锋,尽管用了七十年,却越用越顺手,我夸他,真是一支好笔! 俗话说,功夫在画外,也能和潘廷先对上号。潘廷先除了作画之外,他精通音乐,有人说他的指挥和相貌很像日本的指挥家小泽征尔。他的歌喉有点像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吕文科,他那一嗓子《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唱的人们是醉了一半,甜了一半。听着他的歌声,仿佛真的把人们带到了遥远的大兴安岭那神秘世界里去了。很多人说他,人老了,活的越潇洒。活的是那么的洒脱,那么的随意,那么的放松。他真是一个活的有滋有味的性情画家。 一九八二年他的四米长卷《百鹤图》代表中国当代矿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他的画作得到了专家们的一直好评。当时,有外国人出高价收买,为了中国煤矿工人的荣誉,他拒绝了。此后,他的作品在国外巡回展出,收获了一路赞扬。虽说潘廷先在五十多年的绘画艺术生涯中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回想当初学习绘画时,也有很多坎坷的经历,也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流泪故事。 虽然说《百鹤图》使潘廷先的名气在外打得很响,其实《百鹤图》并不是他的得意之作,他的得意之作是梅花和墨牡丹。 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准,尽快丰满自己绘画语言。一九八二年,他到中央美院国画系进修,先后拜黄胄、白雪石、娄师白、范曾等大画家为老师,并师承黄胄。在两年的专业素质训练和大师们的耐心指点下,使潘廷先的绘画技艺迅速上升,到了质的飞跃。他的兰草,叶子舒张的妩媚而精神,他的墨竹挺拔而坚韧,显露出文人的气质和傲骨。他的每幅画,都是呈现给人们的心灵独白。看他的画,就是读他的人生。 在中国国画家中,擅长单一画种的画家很多,但能画写意又能画工笔的画家确实不多,唯有潘廷先,不仅能画大写意,还能画细腻逼真的工笔。他的漓江山水大气,用笔用色灵动而传韵;他的写意黄山,给人一种大气魄,像诗人豪放旷达抒情的唯美意境。 他把梅花画的苍劲有傲骨,朵朵梅花像含血。每根树枝都彰显出一个画家的神奇和骨气。他的墨牡丹,在画家圈子里是响当当。他的构图,线条,花朵和叶片的层次,错落有致。繁而透气,留白不空。用他自己的话说,密能行马,空不入针。就是说,虽然是空白之处,但不能画蛇添足;密的地方,虽然密得不透缝,但可以添加其他的昆虫飞鸟。这就是绘画的绝密之处。 如今,已年近七旬的潘廷先,身体更加矍铄,他像个小伙子一样,每天除了坚持绘画,还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他把人生的色彩描绘的绚丽而壮观,像一朵墨牡丹一样为人类呈现大美,像梅花一样彰显出文人的才气和傲骨。俗话说,画如其人。什么样的人画什么样的画。 最后,我真诚地希望画家潘廷先画笔不老,人生色彩永远绚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