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从民间起飞
(2011-05-12 07:29:14)
标签:
文学评论杂谈 |
分类: 文学评论 |
凤凰从民间起飞
--------在《凤凰》文学创刊发布暨抗震救灾主题朗诵会上的发言
齐凤池
5月24日上午,在唐山这座有着一百三十多年文化底蕴的开滦宾馆学术报告厅里,来自唐山各界的诗人、作家、散文家及文学爱好者欢聚一起,畅谈《凤凰》这一展示唐山文化水准的文学杂志。同时,举办了纪念5.12汶川大地震诗歌朗诵会。与会的诗人、作家、散文家用来自血液深处的情感,深情地悼念了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的同胞;用来自精神家园的情感,讴歌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抗震精神。
《凤凰》文学杂志,是唐山民间文学团体自办的一本水准很高,在国内很有影响的纯文学期刊。
说起《凤凰》文学民刊,我认为,唐山这座百年城市,一说到文化,许多官员就说唐山的文化底蕴丰厚。关于文化底蕴的概念是什么,
很多人还在误区。文化底蕴,它不代表文化部门和主抓文化组织机构,真正体现文化底蕴内涵的是许多文化名人个体,是这些个体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地区文化实力,展示它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的混淆埋没了一些真正有文化内涵和实力的人才,文化底蕴概念的不清,导致了真文化和伪文化的良莠不分,误导了一个区域文化的文明建设。文化底蕴概念文化部门不清,使一些企业也号称自己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其实,这纯属跟着扯淡。跟着起哄。我所在的企业,一说,他也有一百多年的文化底蕴,他们的文化底蕴只能说是从马拉车到皮带运输,从酒精灯到矿灯,从锹镐采煤到现代化机械采煤。这只能说是社会的进步,它不能代表企业的文化。在管理上,他们仍然是野蛮的谩骂和金钱惩罚的管理方法,根本体现不出人性化,文明化。企业的文化设施早就停摆了,职工俱乐部这是最能体现职工文化的阵地,早就成了领导们的停车场。企业的文工团和各种协会早就随着时代和金钱的诱惑消失在上个世纪文化充血的年代。
说到唐山《凤凰》民刊的问世,我认为,应当从诗人东篱创办的现场论坛说起。诗人东篱说的好:“主要是想给唐山的青年写作者们提供一个可供交流的平台。”他强调,虽然文学创作是一种纯个体的劳作,但仍需要一定范围的必要交流,仍需一个理解并懂得你作品的人或批评家在场,哪怕说三道四。交流是一种促进,更有利于作者看清自己。
诗人东篱创办现场论坛是本着从地区文化根源本质崛起出发为起点,把现场办成真正纯文学为宗旨,发现、培养、推举新人为目的,为唐山干点实实在在的事情,我想东篱当初的想法就是这样。现场论坛从诞生到今天休息过程,发现、培养、推举了一批新人。同时,也结交了省外一些知名的诗人作家,从这点更能体现诗人东篱的为人、为文的品质。现场的出现,使一批有文学才华的青年崭露头角,而且是通过现场走向了全国。最突出的是黄志萍、山上石、天岚、唐小米、莫少寒、唐棣、郑茂明等等。
几年前,东篱在河北理工大学举办唐山第一次诗歌朗诵会,这在唐山有一百多年文化底蕴的城市也是首例。在举办这次诗歌朗诵会时我曾说过,诗人东篱举办这次朗诵会,不单单是一次诗歌朗诵会,等于是在为唐山的文化事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