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饺子粥》刊发在2008年12月6日大华商报B5版《作家

(2008-12-08 12:18:58)
标签:

饮食随笔

分类: 国外发表的文章

                          饺子粥

            《饺子粥》刊发在2008年12月6日加拿大温哥华大华商报B5版《作家文苑》。

                                                (随笔)

 

                                                  齐凤池

 

    我的老家河间有一种家常饭叫饺子粥。我童年的时候,在老家经常吃。平时不过年不过节的,赶上集市了,姥姥拿两个鸡蛋换一缕韭菜,然后打几个鸡蛋,包一盖帘饺子。饺子是两种面的,一半是白面的,一半是白薯面。白面的是给姥爷和我吃的,白薯面的是姥姥吃的。

   

    姥姥把饺子包好后,大锅里的水就烧响边了。等姥爷下地回来,饺子就下锅。

    我坐在门前的石台上,晒着中午的阳光,浑身暖洋洋的。门前过去了一辆牛车,车上坐着几个下地干活回来的人,姥爷肩扛着锄头,走在牛车后面,我看了姥爷后,飞快地跑到屋子告诉姥姥,姥爷下地回来了。

 

    这时姥姥坐在大灶旁边正烧火,水开了,姥姥掀开锅盖,姥先用勺子把水搅动转起来,然后把两样面的饺子下入锅内。她用勺子轻轻地擦着锅底,把下到锅里的饺子也转动起来,等饺子都飘起来了,姥姥把锅盖盖上,锅开之后姥姥又浇了一瓢水,随后,她用小瓢舀了一碗玉米面,手抖动着,把玉米面洒到饺子锅里。等水再开的时候,饺子粥就熟了。

 

    姥姥给姥爷盛了一碗全是白面的饺子粥,给我盛了一小碗。她给自己也盛了一碗。但她碗里一个白面饺子也没有。我问姥姥怎么不吃白面的,姥姥说,她不爱吃白面的,就爱白薯面的。

 

    后来我才知道,姥姥哪是不爱吃白面的,她是省下来叫姥爷和我吃。姥姥做饺子粥,其实也是为了省些粮食,她怕饺子汤白搭了,在汤里洒点玉米面,当粥吃。

 

    我回到城里后,家里也做过几次饺子粥,但饺子全是白面的,饺子被我们捞出来吃了,粥却剩下了。

 

    孩子们没有吃过饺子粥,不知道饺子粥的味道,更不知道我做饺子粥的寓意和用意。他们总是挑饺子吃,同时,感到吃饺子粥是一件新鲜的事,觉得好玩。其实,这哪是什么好玩呀,我每次吃饺子粥的时候,都会想起我的童年,想起我的姥姥。

 

    我参加工作后,经常回老家去。我每次去都给姥姥带很多好吃的东西,临走还要给姥姥留下些零花钱。当我每次要走的时候,姥姥总是拉着我的手,不愿松开。我走出了村子很远的时候,我回头看看,姥姥还站在村头的土坡上向我望着。其实,姥姥是看不见的。她的双眼在我回城后,就什么也看不见了。每次,见我的时候,她一是听我的声音,二是用手摸我。再后来,她的耳朵也听的不准了。她就摸我的头,她一摸就知道是我回来了。

 

    姥姥的眼睛还能看见点东西的时候,每年冬天我们把她接到城里,住上一冬。可后来,她一天天岁数大了,就说什么也离开老家了,她怕这把老骨头扔在外面。所以,她一直到老死,也没离开她那间老屋。

 

    姥姥去世快二十年了,姥姥做的饺子粥,也断顿了快二十年。我多想再吃一次姥姥做的饺子粥啊,尝尝姥姥碗里的白薯面饺子的味道。

 

 饺子粥》刊发在2008年12月6日加拿大温哥华大华商报B5版《作家文苑》。谢谢。因国际邮资昂贵,一律不寄样报。过后我们力争能把电子版文章点开,为作者、读者提供方便。

2008-12-8

 

 

醉枣刊发于11月8日加拿大大华商报《作家文苑》刊出。
http://wenxinshe.zhongwenlink.com/home/image/line1L.gif http://wenxinshe.zhongwenlink.com/home/image/line1R.gif
醉枣
(随笔)

齐凤池

河北省河间市,民国以前叫河间府。过去那可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清朝的纪晓岚就诞生在河间。另外,河间还是向大清皇宫输送太监的人才基地。据说,现在国内就剩下一个太监了,现住在天津,谁要想见他一面得花几千块钱的见面费。听说那太监也是河间人。其实这些都不算出名,最出名的还得是为《诗经》作续的毛苌。河间的西诗经村和君子馆村,从汉代中央政权尊崇儒学,学术空气浓厚,于是长年耳濡目染,得到伯父毛亨亲传的毛苌,遵照伯父的遗愿在河间开始传诗讲学,地点就是西诗经村及北面三里处的君子馆村。西汉孝景前二年,(公元前155年)景帝刘启封他的儿子刘德为河间王,也就是献王。刘德对毛苌十分尊重,封他为博士,传授弟子,自此《诗经》由河间传向中国更广阔的区域。河间不仅出名人,而且河间的鸭梨、金丝小枣也享誉全国。



走进河间的土地,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大平原。平原上是行距均匀的树行,有梨树,有枣树。河间国内有名的鸭梨之乡,河间的金丝小枣在世界上也有名。每年春天枣树一开花,整棵树就被签定了合同。



我的老家在河间东九吉齐家村,姥家在高家坞。两个村相距一里。我小的时候是在姥姥家长大的。因为我的祖父祖母去世的早,所以就把我寄养在了姥姥家。



姥姥家在村子的最南面,出门就是野地。村子南面有一片柏树林,里面有好几座大坟,坟的旁边有石人、石马、石桌、石凳。听姥姥说,这是太监坟,这里埋着好几个太监。长大后我才知道河间这个地方不仅出名人,而且出太监。我姥姥那个村就出了好几个太监。太监的家人都搬到了京城里去住了。就把身上零件不全的太监留在了坟里在村头坐着。文革期间,坟地里的石人、石马、石桌、石凳都被砸了,树也被砍了,坟也被平了,栽上了枣树和犁树。



我姥姥家的院子里有棵枣树,就长在东墙根边,上了墙头,就可以摘到枣了。枣树有碗口粗,树有一房多高,树的脑瓜特别大,每年都结很多枣。



每年秋天枣快熟的时候,我发现枣被阳光晒的那面特别红,不被晒的那面碧绿。姥姥说:“枣会转,跟着太阳走。”我早晨起来看枣红的那面就朝着太阳,到了晚上,枣红的那面还冲着太阳。姥姥说的枣跟着太阳转是真的。

枣熟的时候,不用摘,用竹竿打。姥姥在树下的地上铺一块席子,我用竹竿一打,枣就掉下来了。打下来的枣,不用洗,用手搓挫,或在衣服上擦擦吃最好。姥姥说,水一洗就不好吃了。我把枣在衣服上擦擦,放在嘴里一咬,真是又甜又脆。那股甜味跟任何水果都不一样。有一种钻进肺腑的感觉。



姥姥把又大又红的枣挑了一笸了,她在碗里倒了酒,找来一个坛子,她用筷子夹着枣在酒碗里一沾,然后放进坛子。她沾一个放一个。我问姥姥:“把枣放进坛子里,再把酒倒在里面不行吗?”姥姥说:“那不行,必须把枣都沾上酒,酒多了不行,枣会烂的;酒少了,枣醉不了”。



姥姥把枣沾上酒,放进了坛子里,酒没剩下,坛子里的枣正好满了。姥姥用塞子把坛子口堵上,在上面又用泥封上,就把坛子放在阴凉的西厢房里去了。我问姥姥:“啥时候可以吃”。姥姥说,等过年的时候就可以吃了。从姥姥做醉枣那天起,我就盼着快快过年好吃醉枣。一天一天过得真慢哪!但总算盼到了过年。三十那天还不给吃,非得到了初一早晨有人来拜年了才给吃。



初一吃了起五更的饺子,姥姥从西厢房搬出坛子,打掉坛口的泥,用锥子启开木头塞,一股醉枣的味迅速在屋里弥漫开来。



姥姥用筷子夹出一大碗,给我也夹出一小碗,然后把坛子又盖上塞,又放到了西厢房了。我用手捏着枣,放在嘴里,慢慢地嚼着。一股浓浓的酒香带着淡淡的枣味和甜味,迅速沁入心脾,醉枣的肉已经不脆了,但肉质比脆的时候更好吃,更有口感。姥姥给我的那一小碗醉枣也就是二十几个,不一会我就吃没了。可我还想吃,就把目光盯在了那一大碗上了。



拜年的人陆陆续续,很少有人吃碗里的醉枣,吃的也就是象征性的吃一个尝尝。剩下的那些醉枣,姥姥叫我全吃了。



那年过了春节,出了正月,我就回城里上学了。从姥姥家回来有四十年了,我一直没吃到老家的醉枣了。因为再想吃姥姥的醉枣,是不可能的事了。我姥姥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去世了,在姥姥去世的二十多年里,我的脑海里经常浮现姥姥做醉枣的情景,每次想起姥姥,我就情不自禁地回味出醉枣的甜味和眼泪流到嘴里的苦涩味道


河北唐山开滦荆各庄矿业公司
0630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焖方便面
后一篇:蟹籽烧肉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