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嘎咯汤

(2007-11-17 14:11:04)
标签:

饮食随笔

分类: 饮食随笔

嘎咯汤

齐凤池

我小的时候正赶上挨饿,那时家里人口多,父亲收入少,我们姐弟五个的胃口又特别大,吃了饭没一会就饿了。那时家里一点剩饭也没有,干粮是一人份,稀饭也是有数的。我们吃饭的碗都舔得特别干净。每顿饭,都被我们是吃的盆净碗净。吃了饭我们都上学了,到学校的时候,我的肚子就叫唤了。到家之后,饿得我到处找东西吃,可家里连个饭渣也没有。我只能等晚上的饭了。晚饭一般是稀饭,没有干粮。我们常吃的是一种叫嘎咯汤的稀饭。母亲用很多白菜叶在锅里一炒,放一点酱油,然后放满满一锅水撒里一大把盐。等水开后,母亲把烫好的玉米面在手里拍成鸡蛋大的小饼子,放进锅里。这种饭在我们老家河间叫嘎咯汤。是我母亲从老家学来的。挨饿的那几年,有这种饭吃就不错了。晚上我们吃着碗的嘎咯汤,眼睛盯着锅里的嘎咯汤。吃得慢的就盛不到第二碗了。我妹妹和弟弟吃得慢,赶我吃饱了,他们还一边吃一边玩呢。等碗里的饭吃没了再想到锅里盛的时候,他俩都着急了。嚷着没吃饱,还要吃。这时,母亲把自己碗里的嘎咯汤,分到他俩的碗里。他俩这才不嚷了。在粮食最紧张的时候,我们改为一天吃两顿饭。早起不吃,中午一顿晚上一顿。吃的是粗粮,啃的是咸菜。为了不让我们挨饿,父亲的细粮票全换了粗粮。但到父亲开支的前几天还是接不上顿。没办法,母亲只好向别人家借点,才能熬过这几天。在最困难的那几年,我被送到了沧州老家。在姥姥家我没有挨饿,但吃的仍然是粗粮。夏天和秋天还能吃到一些新鲜的蔬菜。到了冬天和开春就只能吃咸菜了。在姥姥家我也是经常吃嘎咯汤的,但姥姥做的嘎咯汤比母亲做的好吃。姥姥在玉米面里放了花椒面,也加了咸盐,吃起来味道特别香。躲过了挨饿的年代,我又回到了城里。这时候我家里的日子就好过了。父母都上班,大姐当兵,二姐下乡,我和弟弟妹妹上学。吃的粮食不成问题了,父亲的细粮票也不换粗粮了,我们也可以吃到饺子和雪白的大馒头。从此以后,我们就再也没吃嘎咯汤了。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很多饭店出现了粗粮细做的花样饭,特别受欢迎。有的饭店干脆就改成了粗粮酒家。饭店里的粗粮饭品种还真不少,有玉米面饼子,有秫米饭,有白薯面咯豆汤,豆面的汤等等等等。我吃过很多的粗粮饭馆,就是没吃到我小时候的嘎咯汤。也许是他们不会做,也许是他们没吃过,也许是他们根本就没听说过。如果他们要是会做嘎咯汤肯定受欢迎。肯定能招来更多的客人。为了回味过去,找找小时侯的感觉,我做过一次嘎咯汤。但做的材料比从前要好得多。我用水灵灵的小白菜戗锅,在最好的玉米面里加了豆面,放上花椒面、味精、精盐,用开水烫一下,等放凉了,用凉水沾手,把玉米面放在手心拍成圆饼,放进滚开的锅里,等所有的嘎咯都漂上来了,再放点香菜、香油、味精,就出锅了。我给每人盛一碗,他们吃的时候,不知叫什么饭。我告诉他们这叫嘎咯汤。是我小时侯的家常饭。我问他们好吃不,他们说,凑合,就是比较新鲜。我一听就泄气了。我这么精心做的嘎咯汤,得到的只是一句“凑合”。真太令我失望了。 2007-11-17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陈老二相面
后一篇:饺子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