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刘秉光金山寺法海裴文德 |
分类: 读史札记 |
唐代,亦佛亦道,两种宗教交织。武宗之前,佛道两家此消彼长,整体上是佛教占上风;武宗时,大肆灭佛,佛教几乎遭到毁灭性打击。宣宗即位后,拨乱反正,佛教又开始复苏,建设寺庙、出家修行再次成为时尚。
宣宗是武宗的叔叔,受到武宗猜忌,为了避免遭到迫害,曾投身于寺庙为沙弥。这种遭遇,使宣宗与佛教结下了渊源。正因如此,裴休得到了宣宗的亲近。
裴休生于贞元十三年(797年),卒于咸通十一年(870年),是唐代少数高级官僚中的佛教信徒之一,其父裴肃信仰佛教,曾“重建龙兴寺大佛殿,自撰碑铭”。裴休宿信佛教,在少年时就不喜食肉,中年后“断肉食,屏嗜欲,斋居焚香诵经”,还曾随圭峰宗密禅师学习华严。裴休中过进士,颇有文采,书法造诣不凡,且深谙佛法,故在宣宗时得到重用。
宣宗兴佛,为裴休弘扬佛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大中二年(848年),裴休任宣州刺史,见天下寺观多为官僚奇客蹂践,便向宣宗汇报。此后,裴休任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一边从政,一边弘扬佛学、大兴寺院。为了重建湖南宁乡的密印寺,裴休捐出一千余亩农田,付出了大量心血。大中三年(849年),密印寺重建完工,裴休召集名僧汇集,并经常到寺中与诸僧论佛讲经,乐此不疲。
出生于“家世奉佛”的家庭,裴休的儿子裴文德自小就对佛教非常痴迷。密印寺建成后,裴文德便有意出家为僧,裴休信佛,便尊重儿子的选择,从此裴文德成为一名僧人。大中六年(852年),裴休入朝,成为宰相,五年后被罢免,历经宦海沉浮。同父亲一样,抛开红尘后,裴文德也遭遇佛门戒律清规的洗礼,从湖南宁乡辗转到江西庐山参佛,最后落脚到江苏镇江的泽心寺修禅。
泽心寺始建于东晋明帝时(323—325年),该寺屹立于长江江心的岛屿,曾被称为“江中一朵芙蓉”,菩萨皇帝梁武帝时兴盛一时。后来,由于长江水流变迁,到了清道光年间,岛屿开始与长江南岸相接,遂成为内陆山。裴文德来到泽心寺时,该寺已经过五百余年风霜雪雨,早已破败,寺庙倾毁,杂草丛生,半山崖一个山洞内有一条白蟒蛇经常出来伤人,百姓不敢上山烧香拜佛祈祷。
重振泽心寺,裴文德决定先解决掉白蟒,“蟒洞,右峰之侧,幽峻奇险,入深四五丈许。昔出白蟒噬人,适裴头陀驱伏”。那么,这个裴头陀是何许人?《金山志》载,“裴头陀,河东人相国(裴)休之子,休作文送之出家”,可见裴头陀就是裴文德,头陀为其称号。对于裴文德驱伏白蟒,宋代诗人张商英有诗云:“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
为了重修泽心寺,裴文德燃指一节,以示决心。此后,裴文德带领僧众,披荆斩棘,修寺盖屋,开山种田,精研佛理,泽心寺逐渐恢复了昔日景貌。一次,裴文德在江边意外挖到黄金数镒(二十两为一镒),不知是谁遗失,更不为金钱所动,便如数上交当时的润州(镇江西南)官员李錡。李錡上奏朝廷,朝廷令将黄金发给泽心寺修复庙宇,并赦名金山寺。从此,泽心寺更名金山寺。
因为驱伏白蟒,后世有了一则法海大战白蛇的民间传说。一件袈裟、一根禅杖、一个盆钵、一串佛珠,成为法海对付白娘子的法器,法海也成为多管闲事、不懂爱情的反面人物。其实,法海并非头陀裴文德,在《金山志》中,虽多次提及“裴头陀”,但并未点明“裴头陀”法号为何。显然,这是一种附会。金山寺中法海塑像有断指一节,与裴文德“断手以建伽蓝”或许是一种巧合。(刘秉光)刘秉光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前一篇:冥婚后又掘坟离婚的唐朝政治闹剧
后一篇:让项羽逊色李世民蒙羞的一代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