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牧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哪儿?

(2010-04-01 10:40:38)
标签:

刘秉光

清明

《清明》

杜牧

杏花村

文化

分类: 读史札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朝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在千百年来流传不衰的同时,也留给后人一个深深的疑问,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哪儿?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关于“杏花村”归属地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三处,即山西汾阳之说,安徽贵池之说,以及江苏丰县之说。

 

翻遍历史学家缪钺编著的《杜牧年谱》,笔者没有找到杜牧到过山西的足迹。杜牧在池州待了两年,作为地方最高长官,还不至于冒雨跑到荒郊野外找酒喝。如果此诗作于杜牧从湖北黄州转任安徽池州的路上,即会昌四年的九月份,则在时间上与“清明时节”不符。杜牧曾三次经过江苏丰县,但丰县一带自古以来只有一个“张杏村”,且向来不产酒。

 

三处呼声较高的“杏花村”,都因证据不足纷纷落榜。那么,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到底是实是虚?笔者在翻阅唐诗宋词过程中,似乎找到了答案。“杏花村”是唐宋诗词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字眼。如唐诗中有“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雨干杨柳渡,山热杏花村”、“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宋词中有“酒旗渔市,冷落杏花村”、“罗浮梦觉,步芳影、如宿杏花村”等等。其中的“杏花村”,均泛指杏花盛开的村庄。

 

类似于“杏花村”的白描手法,比较常见的还有“黄叶村”、“绿杨村”、“菊花村”、“苇花村”、“夕阳村”等等。细细品味,这些村名的意境并不比“杏花村”差,但因杜牧名气太大,且诗中有“酒”字,所以关于“杏花村”商标、归属地的问题才会引起激烈争论。据悉,汾阳酒厂和贵池酒厂就曾经为争夺“杏花村”商标打过官司,湖北麻城和江苏南京也为了“杏花村”归属地各执一词,河南安阳一村民竟然以“杏苑村酒”冒充“杏花村酒”。

 

这种争论,这种不法,在让人可笑、可恨的同时,也反映了部分国人对古诗词理解上的片面。古人作诗填词时,贵含蓄、忌直白,尤其是在涉及村名、地名的时候,往往以自然景观、人文特色,甚至自己的某种意境来替代。所以,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应该是诗人看到或想像中的一个开满杏花的村庄。《四库全书·杏花村志》中则点明:“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盖泛言风景之词,必以一村以实之,则话句反为滞相矣!”

 

杜牧的诗,既豪放旷达,又深沉悲慨;既风华流美,又神韵疏朗。这种独特的诗文风貌,既彰显了诗人不凡的功底,也反映了诗人矛盾的一生。杜牧胸怀抱负,自诩有“济世之才”,但仕途上的不得志,却让他感到悲凉无奈。《清明》一诗,表象写景,实则抒情。“雨纷纷”、“断魂”和“酒家”,道出了诗人一直不被重用的愁绪和低靡;用“杏花”收尾,却反映了诗人对政治春天的憧憬和期待。“遥指”二字极其传神,点明那个理想的、缥缈的“杏花村”,原本只在诗人的心中。(刘秉光)

中国皇帝系列:  

宋真宗怎么伪造“天书”的  逼死长孙无忌的幕后黑手    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大婚最早的皇帝  哪位皇帝曾向臣子们借过种  中国哪位皇帝的生母是妓女

中国历史上最具狼性的皇帝  被臣子活活气死的开国皇帝  中国历史上酒量最大的皇帝

死在厨子菜刀下的三位帝王  刘邦怎样被推上“神坛”的  汉景帝博弈灭吴的高超手段

汉景帝刘启暴戾残忍另一面  汉武帝和司马迁谁阉割了谁  第一个自称“万岁”的皇帝

汉武帝一生最重要四个女人  仅做27天皇帝刘贺因何被废  史上唯一一位坐过牢的皇帝

史上杀子悦美人的无道昏君  不敢受匈奴单于朝拜的皇帝  曹操为何需要人才时杀吕布

曹操为何对知识分子下毒手  刘备究竟是为什么那么能哭  刘禅是怎么遭遇婚姻不幸的

中国历史上皇后最多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辈分最低太上皇  白痴皇帝司马衷被误读千年

史上唯一“被阳痿”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  中国古代最屈辱的傀儡皇帝

第一个反对刑讯逼供的皇帝  隋炀帝是怎么解决台湾问题  唐太宗隋炀帝十大惊人相似

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  李世民向突厥称臣纳贡12年  唐太宗魂牵梦系的四个男人

唐太宗制造的“四大冤案”  谁是皇帝中“第一书法家”  唐太宗为何要砸掉魏征墓碑

两次“弃妻”的唐朝痴情帝  声称做风流天子的开国皇帝  宋高宗为什么非要杀死岳飞

中国历史上生子最多的皇帝  历代帝王中的“第一猛男”  被“削鼻”而死的开国皇帝

成吉思汗怎么与丘处机交友  “天高皇帝远”说哪个皇帝  明朝皇帝为何热衷于打屁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