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本科毕业论文:论钱钟书的《围城》
(2010-06-04 18:35:41)
标签:
文化 |
分类: 梦回西楼读取芭蕉 |
论钱钟书的《围城》
一、钱钟书与《围城》
钱钟书(1910-1999),字默存,号槐聚,出生于无锡,毕业于清华大学,曾留学于英美,回国后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是一位专注于研究、成就卓著的学者,他的作品始终如一地具备鲜明的时代气息,并且都是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以其学贯中西的博学、风趣、睿智的作品和语言、淡泊宁静的人格,久享盛誉于中外文学界。
《围城》被喻为现代文学经典。所谓“围城”,如书中人物所说,是来自于两句欧洲成语。大意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所描绘的乃是人类理想主义和幻想破灭的永恒循环。许多人终身处于“围城”境遇而未知觉,因此,“围城”作为人类身处困境、屡遭挫折的象征,使读者对人生如有所悟。
二、纵观《围城》,主要有以下几点:
1、唯美主义思想无处不在
钱钟书的唯美思想在《围城》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书中对每一个人物的描写都具备喜剧式的漫画讽刺,出于唯美思想,作者特别善于发现人的种种弱点,他不会放过人物的任何一点点弱点。例如人物的外貌,细细品来,苏小姐、汪太太也算是美人,然而钱钟书显然皆不甚满意,这些挑剔的想法从字里行间透露无遗。例如对苏小姐的描写、对汪太太的外貌描写、还有通过孙柔嘉对汪太太的“提纲“的描绘,都明显透出来自轻松幽默中的冷嘲热讽。整体看来,似乎二位美人反倒不是美中不足了,而是丑多于美了,然而稍作品味、略为思索,则又是会心一笑,作者这样写的用心所在令人莞尔。以此看来,无时无刻、字里行间、作者都会于辛辣的挑剔和嘲讽中孜孜以求地追寻着他的理想境界:十全十美、完美无缺,并且乐此不疲,是一个十足的唯美主义者。他永远以一颗最真诚的心去执著地追求、向往,相信没有哪一位读者会不为之所动容、并且心有所感的。他的夫人杨绛在《写<围城>的钱钟书》一文中,对钱钟书的评价以“痴气”贯串始终, 旨在引领读者充分领会作品。杨绛回忆说:"我们在牛津时,他午睡,我临帖,可是一个人写字困上来,便睡着了。他醒来见我睡了,就饱蘸浓墨想给我画个花脸,可是他刚落笔我就醒了。他没想到我的脸皮比宣纸还吃墨,洗净墨痕,脸皮像纸一样快洗破了。以后他不再恶作剧,只给我画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镜和胡子,聊以过瘾。回国后暑假回上海,大热天女儿熟睡(女儿还是娃娃呢),他在她肚子画一个大花脸,挨他母亲一顿训斥,他不敢再画了。"他曾以“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为由,提倡只生一个孩子。事实亦是如此,他们夫妇终其一生也只有一个女儿,连夫人也说“他的痴气怪别致的”。其实岂止是他的夫人,在任何人看来,都是有趣得很,惊世骇俗得很,难免在忍俊不禁的同时惊慕不已。他“逗女儿玩,每天临睡的时候在她被窝里埋置各种东西,等女儿惊叫,他就得意的大乐,而且是百玩不厌。”他“曾养过一只聪明的猫,半夜和别的猫儿打架,不管多冷的天,听见猫儿叫闹,就急忙从热被窝里出来,赶出去帮自己的猫儿打架。“试想若不是有一颗纯美洁净的童心,一个坦诚真实的人格,一份对生活的执著和热爱,一个追求唯美的天性,这样一位大学者怎么会有如此举动呢?可知他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希望、充满爱心、一生追寻爱与美的、君子坦荡荡的钱钟书。在此,我的理解是,所谓的“痴气”就是天性率真,崇尚自然,追求唯美的理想主义思想境界。了解了作者的为人,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要在书中塑造种种并不完美的人物,因为,他始终以审视的目光看待人性的弱点,以深入的洞察力,豁达超脱的智慧透露出对人生、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诸如高松年的虚伪中显出圆滑、刘东方的精明中透着世故、赵辛楣的质朴中带着做作等不一而足。李梅亭不仅带私货去内地任职,路途中种种吝啬虚伪、精心算计又精心遮掩且不必说,偏偏又好色贪婪无所不至,种种劣迹暴露无遗;他内心肮脏,行为并不检点,却把自己伪装成正人君子而且更为荒唐的是这种人居然身边还有一个顾尔谦对他推崇备至;韩学愈看似诚实老成,看似诚恳安详,但其本质虚伪而且卑鄙。为防止文凭造假泄密,先是收买方鸿渐,“请他吃饭”后来又收买利用学生设计来陷害方鸿渐。他的妻子明明是白俄人,但为了谋到一个英文教授的职位,就可以大言不惭地谎称为美国人。高松年似乎体恤下情、平易近人,实则八面玲珑老谋深算。以此看来,三闾大学的领导与教授们多半并不具备为人师表的人格条件,论其为人并不真实,论其品格并不纯正。赵辛楣是个诚实可亲的人,但也免不了在初见方鸿渐时,为了摆架子而故作姿态。更免不了在后来难以忘情于苏文纨之时移情于汪太太,却又心虚胆怯于事发当晚一走了之,从此不敢再与汪太庆晤面。方鸿渐本质并不坏,他虽然虚伪得不够彻底,但是缺乏责任心,且百无一用,一点点小聪明仅仅用于贫嘴而已。他毫无自制力,不仅禁不住鲍小姐之流的引诱,甚至于在他明明知道最心爱的唐晓芙就在自己身边,并且已互生情愫之时,还无法抗拒苏文纨花前月下的暗示与追逐,刚刚吻了苏文纨,而后很快就向苏悔过,很快就想到向唐晓芙求爱。他不懂人情世故,不学无术,软弱无能。就是作品中唯一最为偏爱的唐晓芙(作者以“清水出芙蓉”来命其名,喻其质),也于和方鸿渐分手时流露出一份犹疑和迟钝,并且从此不明不白地放弃,让人不免遗憾。如果不是唯美思想支配着,怎么会对人性的弱点揭露得如此彻底和无孔不入?
2、书中的女性形象发人深省
3、善用对比来展现人物性格特征与内心世界
《围城》中的重要情节大都是人物众多、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的场景。有如一幕幕情景剧一样,短小、精致,经典而且精炼。在人物各不相同的语言、动作、表情的变化对比之中,全面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书中的评论和讽刺比比皆是,但都是借书中人物的眼光和感受来间接看待和评价的,而且多是以事见人,具备足够的客观与真实。比如在去三闆大学的途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之中,各人的种种不同表现,就充分暴露出其中每一个当事者许许多多的问题。方鸿渐赵辛楣孙柔嘉的坦诚相待,与李梅亭顾尔谦的吝啬下流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之下,讽刺效果更加强烈,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内心世界坦露无遗。再比如在汪处厚家方鸿渐的几次不知趣的插嘴,与汪处厚和高松年之间的巧妙周旋形成鲜明对比;汪太太的聪明尖刻、玲珑机智而又不失大方得体与范小姐的夸张变形、过份做作,刘小姐的呆滞沉闷、毫无个性美可言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不仅巧妙地运用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比来写人叙事,而且还能天衣无缝地将人物本身的言行作对比。他善于透视人物言行举止的心理基础,并揭示出描写对象灵魂的丑陋,戳穿和嘲笑对象在言行举止上的虚假性。比如以李梅亭的言之正气和行之卑劣的对比来揭示其人本质;还有,以陆子潇、方鸿渐、赵辛楣等人借战乱的一番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吹嘘来暴露他们的虚伪等等。在这样的群像描绘、单像的两面性描绘之下,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以及他透视人生的洞悉能力。就这样,在似乎不着任何痕迹的轻松笔触之下,人物特征和人性本质就合盘托出了,既让人看来真实可信、用事实说话,又做到了聪明而巧妙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作者似乎一直置身于事外,书中所有的人和事似乎从来就与他无关,似乎一切都任由书中人物来作主。虽精心雕琢字字珠玉,但却自然而然,浑如天成。但作者其实又是无处不在的,他洋溢着人性美的幽默感、他观点明确的独特视角、他的高层次的审美境界,无一不在作品的一词一句、一人一事中充分显现。在对社会对人性毫不容情的嘲弄与挖苦的同时,将人物的各个姿态有机地融于书中各个情节之中,洋溢着作者对人生深切的思索与热情。
此外,书中大量运用“精致典雅的淘气话”(杨绛语),以及大量精彩绝伦的、不动声色的幽默讽刺,是本书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并且行文潇洒自如,寓深刻于轻松、寓嘲弄于幽默、寓悲哀于妙喻,绝无我们常见的一般讽刺文学的“拍案怒斥、恶言相向”之风。例如站在方鸿渐的角度、借方鸿渐之口、通过方鸿渐的命运,剖析当时灰暗社会的虚伪与丑陋,以洒脱的文笔述说着一群知识分子的喜与乐、得与失。
综上所述,《围城》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具有它独一无二的艺术美感,在思想意义上更有它独具特色的深度与广度。而对于喜剧性典型细节的细致描绘,细微的心理描写,无不显示出这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机智、幽默的讽刺艺术。它的成功,不仅在于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不仅在于其妙不可言的深度讽刺,更在于其妙趣横生的比喻和寓意深刻的抒情议论,令人沉浸于其中深深思索、感叹不已、惊叹不止,堪称是传世佳作,隽永而悠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