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生:清澈透明的流淌

清澈透明的流淌
———读周华诚中短篇小说集《没人知道你在寻找什么》
□ 陈利生
对我来说,周华诚的散文是很熟悉的。他清澈而有些忧郁的文字,颇合我胃口。他的小说我却读得不多。这几天,捧读华诚新鲜出炉的中短篇小说集《没人知道你在寻找什么》,就如久雨初晴的天气一样,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舒爽。
“写作,是我与这个世界私语的一种方式”。多年来,文学一直是华诚坚守的一方净土,是留下他心灵足音的乐园。记者编辑出身的华诚,平时留心生活,又勤于动笔,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因此,他写起小说来可谓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这位从衢州走出去的才子,为人坦荡善良、率真透明,热爱一切美好的东西。他是一个把本真写在脸上、刻于心田的人。因此,华诚的文字,如同他的人一样清澈透明,沉静安宁,如一朵淡雅的秋菊……
我先急急地翻阅了书中最后的短篇《多米》。华诚犹如一位史学家,带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民国的江南古镇。塘栖、石板弄、褚记米行、古运河、夜航船、十六铺码头、褚老爷、水烟斗……穿行于这样的风景中,我们会觉得作者有着很强的水乡情结。他的缤纷世界,在尘埃与烟火之间,竟如此绚丽!
我非常喜作品中的那些文字:“在三爷爷的记忆里,那是多好的一个春天,那个春天的风像塘栖的柳枝一样柔软”、“多米姣好的脸庞上乌黑的眼睛,乌黑的眼睛里盛满了运河的水,那一江的水仿佛马上就要决堤而出。”“这种痛苦不是因为受骗本身,而是因为你原来还有一个希望,希望一粒种子会在土里发芽,现在一天又一天过去,种子没有发芽,你掘开泥土发现,种子已经消失了……”
没想到,华诚这些散文化的语言,写得如此温软多情。常言道,小说之道,大巧若拙。看来,华诚是懂得“大匠灭尽针线迹”之真谛的。在作者不露声色的描述下,三爷爷与多米的爱情故事,犹如那个动荡的时代一样,被命运那只无形的手操控着,让读者想象着随时有意外发生,就会激起一种阅读的期待。作者笔下那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风俗化活动,极像一幅水墨画那样轻纱如烟,娓娓道来淡中见味。文尾,老年多米那平和而又从容的叙述,那一段粉色而又沉重的回忆,穿越雾一样的重重时光帷幕,向我们扑面而来,直击人心。可见,华诚小说创作的功夫是扎实的。
在《我有一座城》中,通过散淡随意的笔触,信马由缰的“科幻”,为读者描绘了九个理想中的城堡:虚幻的体检中心,速度慢得有些夸张的邮递员,闻所未闻的婚纱照博物馆,从未成功只能见证“奇迹破灭”却得到观众掌声的魔术师,把汽车开出飞机感觉的汽车司机,还有喝了让小孩变成大人的神奇仙草冻……字里行间,透着几分俏皮与可爱,又有几分哲理与思辨,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包容,对生活的坦然和热爱,亦庄亦谐,让人莞尔,又让人回味。
《此岸,彼岸》中最终得到永远解脱的台湾老兵陈书言,《没人知道你在寻找什么》里来杭州打工邂逅一系列奇遇的贵州女子李枝花,《慢慢显影》中那个叫钟点的男子在上海的一段人生经历,《移车》里男女主人公不平凡的相遇,《一万种活法》里主动去解救自杀者的乞丐王二牛……作者笔下的众多草根人物,活色生香,有血有肉,弥漫着一股人间烟火味。尤其是华诚特有的机智、诙谐、幽默在行文中随时涌溢,其语言功夫的老道,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像《没人知道你在寻找什么》中的池警官那种充满温暖而光亮的人物,文中也不少。是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了草根生命的温度,让我们觉得,这个社会,尽管充斥着浮躁和谎言,但也并不缺少勇气和善意。即使偶尔会有狂风乌云,但人性的亮光依然隐隐闪烁,在彼此的心底流转照耀,给人以希望。
我不知道,华诚写出“地铁事故、乞丐、洗头女、片警、独居老人”这样的意象时,有多少是出于自觉,又有多少是出于直觉。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意象纯正极了,恰是支撑小说得以飞奔、翱翔的那种背后的东西,它能够令作品变得张力十足,能够令安静恬淡的文字葆有那种小说艺术不可或缺的内在的崎岖。
无可讳言,好的小说必须贴着地面行走,必须有对人生、社会的深入反思与叩问,作家才能具备历史的眼光和时代的情绪,才能让作品呈现出一种温暖而悲悯的人文情怀。一个作家成熟与否,关键在于看其是否能以一种新的视角和眼光审视自己,并在创作上不断超越。可以说,华诚在小说创作上的尝试和创新,是颇为成功的。
让空间静下来,让时间慢下去,仔细品味小说里面的意味。或许不久,华诚又将带我们去触及一片更美的的风景呢!
(2016年7月21日临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