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华诚小说集《没人知道你在寻找什么》
文 | 韩月牙
对浙江作家周华诚的文字,我一直有好印象。散见于报刊的文章不在此赘述,只说我手头有的他出的书,就可以说眼花缭乱,新鲜迭出,精彩纷呈。
长篇散文《西湖时光:遇见24节气》,安静闲适的光阴记录。记下24节气漫步西湖边的所见所感,拍的照片有平凡的感动,写的文字闲散、安静、纯净,最难得的是这份坚持,每个节气,都能在忙碌中保持静默之心,和自然对话,与自己谈心。
成人童话《我有一座城》,有趣温暖的城市寓言。一座城,一座有趣的城,住着有趣的人,发生着有趣的事,周华诚用31个故事,描摹了一个想象中的理想国,像童话一样唯美奇妙,又像寓言一样传达深远的思考。
饮食随笔《一饭一世界》,写满乡愁的游子情书。一篇篇美文,可以满足吃货们对美食执着的念想,也寄寓着游子对故乡悠远的情怀,一些新鲜幽默的表达总让人眼睛一亮,像番茄嫁给蛋,一窝番薯活蹦乱跳,恋爱中的排骨等等,对语言的娴熟驾驭已臻化境。
还有《小世界》《爱比技巧更重要》,图文并茂,记录女儿一朵的小世界,传达殷殷父爱。
这次读到周华诚的小说集《没人知道你在寻找什么》,同样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常用汉字只三千,但可以非常多样地排列,反映纷繁芜杂的世界,传达千奇百怪的想法,热爱文字的人总会在这种探索中找到乐趣,的确,求新,给予写作者无穷的吸引力,纵使已经有一万种写法,你都不知道第一万零一种是什么样的。
周华诚的小说我读的不多,单就这个集子里的,就有很多说头。
熟悉与陌生。熟悉的地名,环城北路,梅登高桥,龙翔桥,双菱路……熟悉的生活,知味观,赤着膀子的厨师,小饭馆蹲着洗碗的女子,拥堵的车流……短篇小说《没人知道你在寻找什么》,故事的发生地在杭州,贵州女子李枝花为了石茂林的学费到杭州的小饭馆打工,后做了洗头妹,结果进了派出所,被收容教育三个月,出来后得了池警官的帮助,开了一家袜子内衣店,某天进货时遭讹诈,巧遇长得很像池警官的姓来的人帮助……带着悬念,一气读完,遭遇很多熟悉的东西,但故事又是崭新的,李枝花是这个城市里某些打工女子的缩影,也许李枝花就是那个我家门口做蛋饼的女子,只是我不知她姓名;也许我在菜场碰见的那个总是大嗓门说话的人,也叫李枝花……这种介于熟悉与陌生之间的分寸感的恰当把握,是小说让人着迷的原因之一。
地气与仙气。好看的小说一定是接地气的。作者的笔墨都落在草根身上,不管是从农村到城市打工的李枝花,还是写城市里那些底层人物,比如《慢慢显影》,写的是一个叫钟点的26岁男子在上海的一段人生经历,比如《移车》的男主人公是在广告公司上班的已婚男子李手,女主人公是旁边写字楼里IT公司大数据部门的技术员边楠,两人的生活因为移车有了交集,比如《一万种活法》,要跳楼的李春歌,上楼去解救自杀者的乞丐王二牛,以及作为谈判专家出场的片儿警夏里……小说的人物群像,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有烦恼有快乐,有纠结有释放,有挣扎也有希望,活色生香,满是人间烟火味。要说仙气,是说小说呈现出来的那种气质。如果小说只有对平常生活的平面展示,即使文笔生动,情节曲折,写法多样有趣,终究是不耐读的,经不起咀嚼。以《慢慢显影》为例,钟点靠拍照谋生,这是很写实的一种存在,但他在现代这样一个时代,存在方式却非常老派,钟点用老式相机拍照,一次只拍一张,全篇以他所见来贯穿故事:对门的独居老头,做好了饭菜等不到答应来探望他的儿孙;用微博联系到的拍照对象小鱼,在夜总会上班;在咖啡馆邂逅的日本人增田,对着陌生的钟点倾诉个没完……每一个都是孤独的存在,就像篇末直击人心的话,“站台上散落着稀稀拉拉的人群,看起来每个人都心事重重,像是一颗一颗遥远的星星”。所谓仙气,是在掩卷时读者会错愕,平常的故事催人思考,终究不能把小说中的人和事,如蛛丝一般轻轻抹去,是能够带着人的灵魂飞升的东西。因为地气,不觉得小说是瞎编出来的;因为仙气,觉得小说有内涵值得一读。
寻常与突破。以前只知道周华诚散文写得好,没想到小说也写得这样好看。因为虚构的存在,小说给了作家更大的探索空间,对于想象的延展,对于人物命运的挖掘,对于世界丰富性的把握,多了更多可能性。小说,首先是对生活的一种发现,善于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迷人的、有趣的、有诗意的、美的、发人深省和富有教育意义的事情”。读第一篇时,我不由自主想到乔叶的小说《紫蔷薇影楼》,写的也是一个女子,因贫寒到城市做洗头女,做了几年,有了一点本钱就回老家开店谋生。而周华诚的小说,重点不在这里。突破自己很难,还能不重复别人,用文字呈现鲜活的人物、故事、情感、思考,不断探索,追求创新,这种勇气值得肯定,并能取得这样不俗的成绩,更是难得。
纵观全书,八篇小说,各有特点,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人物性格,不同的故事和人生,仔细想想,还是能找到它们的共性。
一是对孤独和死亡的执着思考。本书的故事平中见奇,但沉下心来想,小说中的谁谁谁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总是指向这个词“孤独”。《慢慢显影》中写,自从把灯箱和背景布都架起来之后,钟点“只拍了两张照片,一张是自己,另一张就是邻居老头”,读者能明白为什么后来那个日本大叔增田,叨了半天,一张照片没拍。在《移车》中,作者更是借李手之口说出自己的孤独感受,“我也常常觉得我很孤独。我们每个人都很孤独。我们都是生来孤独的。有谁了解我的孤独呢?我能跟谁说我是孤独的呢?谁会相信呢?”好的小说不是只呈现生活的表象,而是静水流深,有思想的暗流在字里行间涌动,孤独这股泉流如此清澈,又如此沉重。本书每篇都写到死亡。《没人知道你在寻找什么》中的池警官,最终因公殉职;《慢慢显影》中隔壁的独居老人,死于脑溢血;《移车》中的女主人公边楠,盘算了好久的斯里兰卡之旅再也没有回来;《我听见风来自地铁和人海》,钢筋工马一死于地铁工地塌方事故;《一万种活法》的故事就是从跳楼寻死开始的;《此岸,彼岸》,台湾老兵陈书言得到了永远的解脱……死亡这只无形的手拽着人物命运的线,操控着他们的人生,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或浓或淡,或深或浅,牵引着情节走向,传达着作者的思考,又不全盘托出,让读者去遐想。一旦读者走进作者虚构的世界,并积极参与其中,小说就不只是一个凡人普通的故事了,而是再创造,小说的深刻和丰厚就在这里。
二是哀而不伤的情感传达。每篇小说都能找到关于孤独和死亡的印迹,不曾读的人也许会觉得,伤感是周华诚小说的主色调,我说,错了,如果只是展现人生沉重灰暗的一面,小说的魅力就会打折。之所以说好看,是因为哀而不伤,这种分寸感的拿捏恰到好处。即使故事的结局是死亡,比如《没人知道你在寻找什么》中的池警官,但他生前的点滴无疑是温暖而光亮的,照顾中风七八年的老婆不离不弃,借给收教中的李枝花一万元开店的本钱挽救她……最终在执行任务中献出了生命,而他帮教过的李枝花,不再走洗头女这条路,开小店自立自尊地生活。《我听见风来自地铁和人海》,马一死于地铁事故,但纵观全篇,除了对底层人物生存常态的描摹,更充盈着对卑微生命的悲悯与体恤。这些都是作品的光亮,掩卷,默想,对人生并不绝望,草根们如草芥般无力,但面对苦难和不幸,并不缺少勇往直前的勇气,作品能让读者感受到草根的力量,草根生命的温度。
读这个小说集,我很少去顾及语言、结构等诸如此类文学的东西,完全被文中人物的命运牵引,追随他们的脚步,赶赴别人的一段人生,即使是看客,心终究是拎着的,李枝花,钟点,李手,边楠,陈江苏……一万种写法,写出的是一万种人生,还有第一万零一种,写作的乐趣就在其中。华诚说,写是写的奖赏。对我们读者来说,读,有所感,就是对努力探索的写作者最好的奖赏。
王蒙曾言:“写小说的人总是在追寻,又总是没有完全得到。”华诚还会一直追寻,我们还会看到他更多更好的小说,第一万零一种一定更精彩,忍不住期待。
2015-06-22草稿,06-27修改

《没人知道你在寻找什么》
作者:周华诚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本书为《新荷文丛》之一,收录周华诚6部短篇小说和2部中篇小说。这些人在各自的生命状态里爱与活,歌与哭,焦虑、寻找以及彷徨,努力用自己的力量画出深浅不一的线条。也许没人知道他们都在寻找什么,但至少他们都用力活过。
“新荷文丛”为浙江青年作家创作实力的展示平台,
2014年小辑已于日前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一辑五本,分别为:叶琛的散文集《在雨中叙事》、草白的短篇小说集《我是格格巫》、张忌的中短篇小说集《素人》、徐海蛟的散文集《此生有别》、周华诚的中短篇小说集《没人知道你在寻找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