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月2日下田记

(2014-05-02 21:34:07)
标签:

文化

农耕

农业

田园

育儿

分类: 【父亲的水稻田】
为了过一个有意义的劳动节,我们从杭州回到了常山乡下的老家。
5月2日,我跟着父亲下田。
5月2日下田记
油菜,这会儿正是颗粒饱满,逐渐转黄的时候。
再过一个星期,就可以收割。
《舌尖上的中国2》里播到,用木榨榨油的情景。黑黑的油菜籽,清亮的菜油飘香。
在我小时候,村庄中就有这样的木榨。隔了一条河,我在这边山上砍柴,
河对岸榨油场里飘出的油菜,在山上也能闻见。榨油汉子胸腔中迸出的号子,冲上云霄,荡人心魄。
现在,村庄中的木榨,已然没有了。但常山县乡下,如新昌乡,仍能找到——我三四年前还去采访、拍照。
等再过一个月,油菜籽收割晒干后,如果有时间,当再去寻访那样的榨场,
把清清亮亮的菜油,取一些到城里去吃。
现在的人,能吃上那样的油,真的是不多了。

5月2日下田记
“父亲的水稻田”,牌子已经立起,在田边。
我和父亲开玩笑,封他为“稻田大学校长”一职。他欣然接受。
这几日,父亲平整了一小块土地,用来作育秧的场地。
育秧,在我记忆中,一直是在水田操作。旱地育秧,听父亲说,是这几年才这样,
旱地育秧产量高,病害少,现基本普及,已不太见水田育秧了。
做秧田,是一件技术活,泥面要做到极细腻,平整,用长条板凳面反过来,把泥面抹了一遍又一遍,
平得如同一面镜子,使畦面驻不了水。
现在,旱地育秧,倒是省了这一道工夫。
这片土地翻耕,土块磕碎,备用。5月10日左右,把谷种浸水,浸两日夜,再催芽。催芽两日夜后,播种。
播种一个月左右,稻秧可移植大田。
5月2日下田记
今天阳光烈,气温达31度,草木欣盛,有阳光味道。
走到田间,赤脚下田,女儿也兴奋不已。
父亲挥锄挖泥,熟悉的泥土气息就升腾起来了。

5月2日下田记

5月2日下田记
女儿八岁,小学一年级,从未与水田有过这样的接触。
在家闲聊,说我和弟弟小时候,像我女儿这么大时,就下田帮大人干活——
禾把”,这是方言,朋友九四曾和我说,等这块水稻田收割时,也要让他儿子前来参与“摞禾把”
——这是水稻收割时,孩子做得最多的活儿,即,帮忙递稻把,到大人手中,让大人在打稻机上脱粒。
那时弟弟个子小,人还不及稻把高,他在水田中奔跑,总是把禾把一甩,架于肩上,再递到大人手中。
打稻机,这家什现在也不多见了。那是一种很见智慧的人力农具机械,
脚踩横档,带动滚筒转动,滚筒上的一个个铁钉,把稻穗上的谷粒打下来。
那真是力气活!烈日下,汗如爆豆。所谓“瀑布汗”,这种时候常见。

5月2日下田记
一个锄头拿不动,父亲手把手教一朵,怎么挥锄,怎么站位。一朵听个新鲜,也玩个新鲜。
娇嫩双脚站在泥巴里,倒也是很有趣的。
所谓农活,在她是完全没有印象,只是一种体验了。
朋友们早早跟我预约,也不断询问,什么时候插秧,什么时候割稻,到时一定要带孩子一起来。
不着急。等水稻慢慢地生长出来。

5月2日下田记
群山在身后,我站在田间,站在荒草中间,挥起锄头,把泥巴挖起,翻一个身,把荒草覆于泥下。
其实这样的活计,并非一定要做,往年可以找耕牛来犁,翻一遍土。
现在牛也不多了,农人多用“铁牛”来耕。“铁牛”耕田,角角落落无法顾及,还要费些力气把边角挖一挖。
我实在多年未及农事,也是新奇,非要下了田里试一试,一锄下去,泥水飞溅,先把自己弄花了再说。
一大片田,靠这样的锄头运作,当然是不行的,
过些时候,父亲仍然会找犁田佬来翻一翻田。

5月2日下田记

5月2日下田记
这是一种口味酸酸的野草。小时放学路上,会扯一段,放入口中嚼。
这时节,它也老了,结出了籽。红红的,倒也好看。
是什么名字?等我空了时,去翻一翻书。
(此文发布后,田建钧兄即指出,此植物为酸模,绍兴土名“肚大黄”。叶酸过多,据说不可多食或有毒。还有一穗三角形,有刺,酸的叶也吃,叫杠板归。都蓼科。——特此注。)
5月2日下田记
整片整片的油菜,在阳光下成熟。阳光一猛,它们熟得就快一些。
超市里的油,我已经多年不买。
常吃两种油:一种是山茶油,一种是菜籽油。都是纯天然的。比任何的色拉油花生油大豆油都要好。
都要放心——放心,这是多么难的事。

5月2日下田记
劳作结束时,走在归家路上。影子,很有趣——是不是有点侠客的意思?
前面那个,是父亲。后面那个,是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