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風吹來的沙,看一看別處的中國
(2012-04-07 13:42:11)
标签:
文化 |
分类: 【记者生涯】 |
http://mag.udn.com/m ag/world/storypage.j sp?f_ART_ID=380805
順著風吹來的沙,看一看別處的中國
(联合新闻网)‧周華誠 2012/03/31
我想,許許多多人或許跟我一樣,我們只認識身邊的世界,早已習慣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一切。其實,如同一枚人參果,在場與不在場,不同的人完全可以嘗出不同的滋味。
1
春來了,江南遍地鶯歌燕語花紅柳綠,春水依依春情嫋嫋。在距杭州2600公里之遙的甘肅省民勤縣,卻是狂風大作,飛沙走石,細碎的沙子像河水一樣隨風流淌,掠過村民的莊稼地和房屋。一夜過後,好幾戶人家的門就打不開了。
半個月前,我去那裡採訪,眼前所見讓我大為震撼。民勤縣在歷史上曾經是一片水草豐美的沙漠綠洲。然而近十幾年,民勤的東、西、北三面逐步被兩大沙漠包圍,成為我國四大沙塵暴發源地之一。因為民勤的存在,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裡沙漠才沒有合併為一。
昌甯鄉昌盛村,就是一個處在風沙前沿的村莊。有一戶村民的房子,整個後牆已經完全被沙丘所覆蓋,後門無法打開。因為大女兒要出嫁,他花了半天時間,把房屋邊門外的流沙挖開一條道,總算把門打開了。
在昌盛村,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這個處在沙漠風口子上的村莊,一年到頭都在颳風。那些流沙從村民的房屋後面流動而來,淌過屋頂,流動在平坦的原野上空,不知道會在哪裡落下。
最遠的風沙,吹到北京,吹到杭州,也吹到臺北。多年前有一首歌《哭砂》:
「風吹來的沙,落在悲傷的眼裡…」,現在我是站在風起的地方,不知道風向哪一個方向吹。
這個小村莊裡,目前有24戶人家,110餘人口。最年輕的37歲。最年老的,今年84歲。更年輕的下一輩人,他們早已經逃離了這裡。那些走出去的年輕人,再也不會回到這個村莊了。
村子裡還保持著土葬的習俗。土葬需要村裡人將死者擡出去下葬,8個人一班,分三班輪流擡棺槨到達墓地。但是現在,這個村子內部的人員已經無法獨立將本村的死者擡出去了,需要和別的村子合作,才能湊齊強壯的村民,完成一個下葬過程。
村裡人說,再過幾年,可能就需要借助機械的力量,在黃沙地裡去挖掘深坑和運送棺槨了。
2
車子在民勤縣的荒漠上開了兩個小時,車窗外廣袤的大地上,是稀稀疏疏的低矮植物。而這裡,是一個國營林業場的景色。
我拍了一張圖片發到微博上,馬上就有網友詢問:「林在哪裡?」
其實那些稀疏的、矮小的梭梭,正是「林」。這樣的林子,跟我們想象中樹深林密的「林」是多麽不同啊——這就是民勤的「林」,大漠上的「林」。
但,即便是這樣的林,當地人也是花了多大的氣力,才有了今天的樣子。在那塊鹽鹼化、沙化非常嚴重的荒漠上,要種活一棵植物,都是多麽不容易的事!
民勤是個非常缺水的地方,在那裡時時會感受到「水」的珍貴。
在當地縣城的賓館裡,衛生間牆上貼著告示,「這裡是嚴重缺水地區,請一定要節約用水」。花灑的出水緩慢而纖細,讓人覺得洗一次澡都有心理負擔。在鄉間的道路上,時不時可以看見關於水的標語:「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水,保護水」,「保衛民勤綠洲,合理利用水資源」。
一個人、一頭牲畜、一棵樹,用水都是定量的。每個人只能種2.5畝地,一畝地用水420方。即使地廣人稀,你有30畝地,也無水可耕。
當地村民每個星期有半天時間,自來水管會出水,得早早守在家裡,用水缸接著。過了這個時間,自來水龍頭流不出一滴水。
小小一杯水,在民勤可以洗一把臉,可以洗一個澡,也可以救活一棵因乾旱而瀕臨死亡的植物。
3
從去年開始,我們就啓動了「拯救民勤綠色傳遞」活動,呼請東部江南生活的人們,把目光投集到西北大漠。十元人民幣可以在沙漠上種下一棵梭梭樹。20天後,我們彙集了杭州市民捐贈的12萬元錢,在民勤荒漠上種下了120畝梭梭林。
去年4月,我和三位杭州市民代表一起,去西北參加現場植樹活動。沙漠裡陽光很熱烈,土地乾旱,路上的灰塵很厚,一腳踩下去就像踩在麵粉上,半隻鞋子都淹沒了。
半天下來,我們又渴又累,回到村民家中,村民為我們準備了幾個珍貴的水果——人參果。
對,就是豬八戒吃過的那種水果——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再三千年才得以成熟,聞一聞能活三百六十歲,吃一個能活四萬七千年的人參果!
從烈日底下回到陰涼的屋裡,再看見桌上的水果,又累又渴的我們眼睛都直了。有一位元同行的記者拿起一個就咬,嘴角瞬間就淌下水來,乖乖,那情景誰能擋得住誘惑啊。我們一人搶了一個,就啃起來。
其實,這人參果也叫「香瓜茄」,茄科,茄屬,是一種蔬菜兼水果,也是觀賞型的草本植物,看起來是橢圓形和陀螺形的,屬於當地特産。
這水果含水量很高,含糖量很低,對喜食甜味的江南人來說,口感其實並不好——首先不太受得了的,是那濃重的青草味。
可是當時,我們就把它當作了「仙果」,簡直就是「仙果」。瓊漿玉露啊。
五六個人,一個吃了一個,沒了。也怪叫人想念的。
今年我又去甘肅採訪,一到蘭州,就感覺空氣極為乾燥,整個鼻腔緊繃繃難受極了。我在賓館周圍四處找水果攤,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一眼就望見了這種似曾相識的水果。一問,十元一斤,趕緊買了四斤,沒洗就迫不及待地送進嘴裡。呃,口感真不怎麽樣。
到了武威市,又買了四斤,六元一斤。到了民勤縣,三元一斤,我買了五斤,每天晚上回到賓館啃上兩個。這東西雖然不甜,但正是不甜,使得它極為清口,加上多水,在當地乾燥的氣候下多吃對身體有益。
這次去西北,我吃掉了好些人參果,對它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回程上火車前,我買了幾斤,帶回給家人和同事嘗嘗。這水果不耐貯存,三四天就爛了,不宜遠途運輸,江南一般都見不到。要坐火車,趕飛機,我不敢多帶。
回到家,女兒咬了一口不要了,老婆咬了一口也不要了。帶到辦公室,幾位同事勉強嘗了嘗,主任來了一看,這什麽水果?拿起一個一咬,啊呸,這東西能吃嗎?
4
順著風吹來的沙,我認識民勤,知道了一個遠在我們想象之外、與東部沿海城市完全不一樣的中國,那「別處的中國」。
去那裡之前,我只知道沙漠的壯麗和瑰美,不知道沙漠的肆虐和瘋狂。去那裡之前,我只知道森林是樹高林深,不知道低矮荒疏也是林。去那裡之前,我只知道水是珍貴的,卻不知道,一小杯水或許就是一棵生命。
我想,許許多多人或許跟我一樣,我們只認識身邊的世界,早已習慣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一切。其實,如同一枚人參果,在場與不在場,不同的人完全可以嘗出不同的滋味。中國如此大,許多事情,哪里是用一把簡單的尺子可以度量出來的?
順著風吹來的沙,看一看別處的中國
(联合新闻网)‧周華誠 2012/03/31
我想,許許多多人或許跟我一樣,我們只認識身邊的世界,早已習慣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一切。其實,如同一枚人參果,在場與不在場,不同的人完全可以嘗出不同的滋味。
1
春來了,江南遍地鶯歌燕語花紅柳綠,春水依依春情嫋嫋。在距杭州2600公里之遙的甘肅省民勤縣,卻是狂風大作,飛沙走石,細碎的沙子像河水一樣隨風流淌,掠過村民的莊稼地和房屋。一夜過後,好幾戶人家的門就打不開了。
半個月前,我去那裡採訪,眼前所見讓我大為震撼。民勤縣在歷史上曾經是一片水草豐美的沙漠綠洲。然而近十幾年,民勤的東、西、北三面逐步被兩大沙漠包圍,成為我國四大沙塵暴發源地之一。因為民勤的存在,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裡沙漠才沒有合併為一。
昌甯鄉昌盛村,就是一個處在風沙前沿的村莊。有一戶村民的房子,整個後牆已經完全被沙丘所覆蓋,後門無法打開。因為大女兒要出嫁,他花了半天時間,把房屋邊門外的流沙挖開一條道,總算把門打開了。
在昌盛村,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這個處在沙漠風口子上的村莊,一年到頭都在颳風。那些流沙從村民的房屋後面流動而來,淌過屋頂,流動在平坦的原野上空,不知道會在哪裡落下。
最遠的風沙,吹到北京,吹到杭州,也吹到臺北。多年前有一首歌《哭砂》:
「風吹來的沙,落在悲傷的眼裡…」,現在我是站在風起的地方,不知道風向哪一個方向吹。
這個小村莊裡,目前有24戶人家,110餘人口。最年輕的37歲。最年老的,今年84歲。更年輕的下一輩人,他們早已經逃離了這裡。那些走出去的年輕人,再也不會回到這個村莊了。
村子裡還保持著土葬的習俗。土葬需要村裡人將死者擡出去下葬,8個人一班,分三班輪流擡棺槨到達墓地。但是現在,這個村子內部的人員已經無法獨立將本村的死者擡出去了,需要和別的村子合作,才能湊齊強壯的村民,完成一個下葬過程。
村裡人說,再過幾年,可能就需要借助機械的力量,在黃沙地裡去挖掘深坑和運送棺槨了。
2
車子在民勤縣的荒漠上開了兩個小時,車窗外廣袤的大地上,是稀稀疏疏的低矮植物。而這裡,是一個國營林業場的景色。
我拍了一張圖片發到微博上,馬上就有網友詢問:「林在哪裡?」
其實那些稀疏的、矮小的梭梭,正是「林」。這樣的林子,跟我們想象中樹深林密的「林」是多麽不同啊——這就是民勤的「林」,大漠上的「林」。
但,即便是這樣的林,當地人也是花了多大的氣力,才有了今天的樣子。在那塊鹽鹼化、沙化非常嚴重的荒漠上,要種活一棵植物,都是多麽不容易的事!
民勤是個非常缺水的地方,在那裡時時會感受到「水」的珍貴。
在當地縣城的賓館裡,衛生間牆上貼著告示,「這裡是嚴重缺水地區,請一定要節約用水」。花灑的出水緩慢而纖細,讓人覺得洗一次澡都有心理負擔。在鄉間的道路上,時不時可以看見關於水的標語:「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水,保護水」,「保衛民勤綠洲,合理利用水資源」。
一個人、一頭牲畜、一棵樹,用水都是定量的。每個人只能種2.5畝地,一畝地用水420方。即使地廣人稀,你有30畝地,也無水可耕。
當地村民每個星期有半天時間,自來水管會出水,得早早守在家裡,用水缸接著。過了這個時間,自來水龍頭流不出一滴水。
小小一杯水,在民勤可以洗一把臉,可以洗一個澡,也可以救活一棵因乾旱而瀕臨死亡的植物。
3
從去年開始,我們就啓動了「拯救民勤綠色傳遞」活動,呼請東部江南生活的人們,把目光投集到西北大漠。十元人民幣可以在沙漠上種下一棵梭梭樹。20天後,我們彙集了杭州市民捐贈的12萬元錢,在民勤荒漠上種下了120畝梭梭林。
去年4月,我和三位杭州市民代表一起,去西北參加現場植樹活動。沙漠裡陽光很熱烈,土地乾旱,路上的灰塵很厚,一腳踩下去就像踩在麵粉上,半隻鞋子都淹沒了。
半天下來,我們又渴又累,回到村民家中,村民為我們準備了幾個珍貴的水果——人參果。
對,就是豬八戒吃過的那種水果——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再三千年才得以成熟,聞一聞能活三百六十歲,吃一個能活四萬七千年的人參果!
從烈日底下回到陰涼的屋裡,再看見桌上的水果,又累又渴的我們眼睛都直了。有一位元同行的記者拿起一個就咬,嘴角瞬間就淌下水來,乖乖,那情景誰能擋得住誘惑啊。我們一人搶了一個,就啃起來。
其實,這人參果也叫「香瓜茄」,茄科,茄屬,是一種蔬菜兼水果,也是觀賞型的草本植物,看起來是橢圓形和陀螺形的,屬於當地特産。
這水果含水量很高,含糖量很低,對喜食甜味的江南人來說,口感其實並不好——首先不太受得了的,是那濃重的青草味。
可是當時,我們就把它當作了「仙果」,簡直就是「仙果」。瓊漿玉露啊。
五六個人,一個吃了一個,沒了。也怪叫人想念的。
今年我又去甘肅採訪,一到蘭州,就感覺空氣極為乾燥,整個鼻腔緊繃繃難受極了。我在賓館周圍四處找水果攤,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一眼就望見了這種似曾相識的水果。一問,十元一斤,趕緊買了四斤,沒洗就迫不及待地送進嘴裡。呃,口感真不怎麽樣。
到了武威市,又買了四斤,六元一斤。到了民勤縣,三元一斤,我買了五斤,每天晚上回到賓館啃上兩個。這東西雖然不甜,但正是不甜,使得它極為清口,加上多水,在當地乾燥的氣候下多吃對身體有益。
這次去西北,我吃掉了好些人參果,對它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回程上火車前,我買了幾斤,帶回給家人和同事嘗嘗。這水果不耐貯存,三四天就爛了,不宜遠途運輸,江南一般都見不到。要坐火車,趕飛機,我不敢多帶。
回到家,女兒咬了一口不要了,老婆咬了一口也不要了。帶到辦公室,幾位同事勉強嘗了嘗,主任來了一看,這什麽水果?拿起一個一咬,啊呸,這東西能吃嗎?
4
順著風吹來的沙,我認識民勤,知道了一個遠在我們想象之外、與東部沿海城市完全不一樣的中國,那「別處的中國」。
去那裡之前,我只知道沙漠的壯麗和瑰美,不知道沙漠的肆虐和瘋狂。去那裡之前,我只知道森林是樹高林深,不知道低矮荒疏也是林。去那裡之前,我只知道水是珍貴的,卻不知道,一小杯水或許就是一棵生命。
我想,許許多多人或許跟我一樣,我們只認識身邊的世界,早已習慣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一切。其實,如同一枚人參果,在場與不在場,不同的人完全可以嘗出不同的滋味。中國如此大,許多事情,哪里是用一把簡單的尺子可以度量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