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夜,在汶川地震发生7天后,我踏上了前往四川地震灾区的路程。
我不知道前方的路有多凶险,我也没想过要写出什么大文章。我只是觉得作为一名记者,此时此刻,我希望靠近那片悲伤的土地。我想以自己的亲历,去感受祖国切肤的疼痛。
在这场灾难面前,每个人都是当事者。
而我对四川更有一份牵挂:地震发生时,藏族小姑娘仁真朗磋就在汶川,好几天没有任何音讯。因为种种缘分,她曾来衢州读书。而3年前,我们赴川,也曾在她家里住过一夜。那个晚上,她哥哥达拉他手捧青稞酒放声高歌。这些场景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此刻,大地开裂,废墟遍地,数以万计的人们在灾难中失去生命。
而我,怎能置身事外?
5月19日
星期一
晚上从衢州赴萧山
国旗半垂,汽笛长鸣;山河齐哀,举国同悲。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7天时,全国各地深切哀悼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这一天,全国报纸黑白印刷,庄严肃穆。
汶川伤,国之疡。在这个世纪巨灾面前,无论庙堂深处,无论江湖之远,整个中国都在为之哭泣。
当我背上大大的登山包,在门口与妻道别时,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我真的不知道这一路是否顺利。
5月20日
星期二
飞机抵成都,下午跑德阳、彭州,晚上回成都住
灾难最撕心裂肺的一刻已经过去。我到达灾区的时候,看见地面留下两指多宽的裂痕,深不见底。我想这就是灾难留在人们心中的伤痛,经年难愈,痛感将贯穿许多人的一生。
即便是在成都这样的繁华都市,地震也给它带来了恐慌,更别说德阳、彭州这样的重灾区了。人们在废墟边,在空地上、公园里,在车来车往的马路牙子扎下帐篷,地震发生后他们一直不敢回家,生怕哪一次在睡梦中灾难会降临。那种无以言说的恐惧,生生地写在人们的脸上。
然而更让人感动的,是另一些人群,他们从外省或外地赶来,用自己的生命热力,温暖那些因灾难降临而冰冷的心灵。
下午在德阳市教育局采访,在一份印发的“灾情专报”上,我读到了一封特殊的家书,这是一位志愿者写给自己妻子的信,请让我在这里摘抄一些:
“爱妻蓓蓓,你好……我从2月到成都讲学,已经3个月了,地震发生后,我还是想留在四川为灾民多做点事情,所以我可能要到年底才回去……”
“15日到绵竹汉旺镇,那里已经是惨不忍睹!我曾经讲过课的东汽中学,接待过我的教导主任谭千秋老师用生命保护了4个孩子,救援人员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学生,4个学生都活了!”
“龙居中心小学最年轻的女老师向倩,救灾官兵从废墟中刨出她的时候,她伸出手紧紧地护着孩子……”
“这次地震让我重新思考了人生的价值,我们活一辈子到底为了什么!我曾经以住好房子、开好车子为骄傲;我也曾经因为职称、职务的高低和奖金的多少,对工作充满抱怨!但是现在事实教育了我,看着那么多为了保护学生而英勇献身的同行,如果我还斤斤计较这些,百年之后我何颜面对逝去的英灵!”
“人这个字就是要相互支撑,今天我才真正理解了它的含义。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络绎不绝,救灾车辆连绵不断,这里是灾区,更是爱心的汇集之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就是有多少人需要你、而你为这些需要你的人又做了些什么!”……
我把这封信放在我的背包中,我要带着它走过灾区很多地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