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去新影城看了《集结号》,环境比较舒适,不错。
感觉《集结号》没有心理预期的那么好看。想了一下,这部大片的卖点有两个:一是战争场面、兄弟情;二是谷子地在解放后的情感戏。但是个人感觉这两点冯小刚都没有做深做透,没有挖掘到观众心灵最深处。
第一,战争场面刻画,在国内电影来说,确实已经做到了更逼真、更震撼,但是对每一个兄弟的刻画仍然不够,场面混乱,那些兄弟们的面孔都没让人记住,性格特点也尚未展现,就在一个接一个的混乱场面中牺牲了,从这一点来说,对后半部分的情感铺垫还不够,没有把情感烘托到令人喷薄而出的“阈点”。
指点建议:战争场面不用那么多,光让人听哄哄哄和答答答的枪炮声了。战争场面尽量少而精,不信让冯导问问观众,有几个观众记住了那些镜头?一个字:太乱。前半部多点时间刻画每个人,让观众记住(能爱上就更好了,这个要求有点高)他们,这样观众会为他们一个接一个离去而痛惜,也能为后半部谷子地的“证明”增加催泪指数。
第二,谷子地后半部为兄弟们“证明”的情感戏,显得单薄了些,对人心灵深处的挖掘、对人性的挖掘,火候还欠缺了一点。大量时间里的枝枝蔓蔓,花在了王金存未婚妻与团长的身上,笔墨不够集中;而谷子地所受到的委屈,还不足够地展现从战场生死之交里出来的那种兄弟情,反而总是让我想起市政府前面排队的上访者。
指点建议:谷子地后面遇见一个小梁子,知道集结号没有吹,再煽点情;搞不好再在文革当中受一点不公正待遇,把人性的这一面和那一面展现得更深刻一点;在谷子地有生之年,没有看到兄弟们被证明;或者最后就算被证明,也仅仅打几行字幕就行了,这样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用来刻画谷子地。至于那个片中惟一的女主角,如果不是冯小刚的小蜜,就少上些戏吧。
总结陈词:现在的观众不是以前很少看电影的那拨人了,国际电影水平进步了90,你国内电影进步了80,比起来你也是在倒退;就算你在国内首屈一指,观众也不太好糊弄了。冯小刚这部片子可以说拍得比较成功,但是不客气地说,对战争的刻画,对人性的刻画,仍然还需要补课。他讲的战争,我们在斯皮尔伯格那里见过了;他讲的人性,还不如香港几年前的《无间道》,更不如美国十几年前的《教父》等等,所以我们不意外——而一部没有给观众带来意外的电影,很难说它是成功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