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青李子的博客上,看到开周评论:
古今中外诸多高士都问过这个问题,不仅问,而且实行,实行不上班的决策,不仅不上班,而且不做soho,不仅不做soho,而且什么都不做。我记得欧阳修晚年是这么过的,白居易晚年也是这么过的,可惜他们都办过了“乞骸骨”这道退休手续,什么都不做还领着工资。最爽的是宋朝的赵清献,这老小子钱塘告老,治第衢州,临清溪建小别墅,“不复与家人相接”,还雇了两个保姆、一个保安,保姆做饭,保安逮野鸡给他改善生活。不过我猜白居易的不上班生活更适合胖哥,他隐居洛阳,还买了两个小姑娘,一个叫素素,一个叫蛮蛮,蛮能跳舞,素会唱歌,左拥右抱,人生之乐。
问题是:你敢吗?
问题是:你敢吗?
赵清献这点子事我倒没有听说,下回考证考证,呵呵。
附一点资料。
赵抃被称“铁面御史”,徐徽言孤军抗金,江景房为民减赋,程俱潜心著文史,江参挥毫画“江山”,毛敏仲一代琴师,樊莹训子全晚节,杨继洲精于医道、余绍宋篡《龙游志》等等,从各各方面、领域,说明了衢州历来人才之广、之多,也从侧面体现了衢州文明的灿烂。
赵汴,写阅道,祖籍京兆奉天,在他祖父赵湘时迁居衢州。赵汴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自幼成了孤儿,家境贫寒,却以名节自励,后中进士,历任了几任地方官,擢升殿中侍御史。他勇于发奸摘伏,弹劾不避权贵,作风类似包拯,京师号称“铁面御史”。他曾弹劾当朝宰相陈执中、参知政事陈旭、范祥。赵汴为人慈惠,清慎自恃,处事干练,为政宽平,人称贤明。他曾破伪造印信案,以工代赈度过灾荒。赵汴向来单骑就任,行李萧然,只以一琴鹤自随。宋神宗元丰二年,赵汴七十二岁告老还乡,回到衢州。赵抃致仕后仍然对自己要求很高,对照自己的座右铭时刻督促自己。元丰七年八月赵抃因病逝世,享年七十七岁。苏轼破例为其写了一篇《赵清献公神道碑》,十分赞扬他的政绩和为人。“清献”为其谥号,所以赵抃又称为“赵清献”。赵抃在宋代政绩突出,而在当今也成为衢州人为官的一座丰碑,地方官员大多依此为榜样,时刻警惕自己。
从古到今,分“官道”和“民道”,我们这里“民道”且不去说,单从“官道”来谈谈。这一方面,衢州历代名吏不胜枚举,留下了许多丰富的遗产——为官之道,如赵抃、樊莹、毛恺都是有名的清官名臣。
常山历史上知名人物有很多,而其中职位最高,声望最大的当推樊莹了。樊莹,字廷壁,号澄江,人们习称樊尚书,明朝常山县绣溪人,31岁中进士,任至刑部尚书。樊莹一生从政,调迁十数处,多有建树,政绩卓著,以清廉简朴、执法严明蜚声朝野,传载《明史》。樊莹为官清正廉明,多谋善断,办事雷厉风行,凡其任职所在,豪门权贵,纨绔子弟都不敢肆意妄为。正德三年,樊莹在告老三年后因受到刘瑾诬陷,削为平民。在贫困和病痛下,又加上其子因少时无人管教而恶习贯身,于当年十一月十八日逝世,终年七十五岁。其子为保全父亲清名,一改恶习,奋发读书,后来考中了秀才,为父伸冤,终使樊莹得以昭雪,受谥“清简”。其为官清廉和晚年训子全节的优质风格,一直留传至今,广为流传。
赵汴,写阅道,祖籍京兆奉天,在他祖父赵湘时迁居衢州。赵汴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自幼成了孤儿,家境贫寒,却以名节自励,后中进士,历任了几任地方官,擢升殿中侍御史。他勇于发奸摘伏,弹劾不避权贵,作风类似包拯,京师号称“铁面御史”。他曾弹劾当朝宰相陈执中、参知政事陈旭、范祥。赵汴为人慈惠,清慎自恃,处事干练,为政宽平,人称贤明。他曾破伪造印信案,以工代赈度过灾荒。赵汴向来单骑就任,行李萧然,只以一琴鹤自随。宋神宗元丰二年,赵汴七十二岁告老还乡,回到衢州。赵抃致仕后仍然对自己要求很高,对照自己的座右铭时刻督促自己。元丰七年八月赵抃因病逝世,享年七十七岁。苏轼破例为其写了一篇《赵清献公神道碑》,十分赞扬他的政绩和为人。“清献”为其谥号,所以赵抃又称为“赵清献”。赵抃在宋代政绩突出,而在当今也成为衢州人为官的一座丰碑,地方官员大多依此为榜样,时刻警惕自己。
从古到今,分“官道”和“民道”,我们这里“民道”且不去说,单从“官道”来谈谈。这一方面,衢州历代名吏不胜枚举,留下了许多丰富的遗产——为官之道,如赵抃、樊莹、毛恺都是有名的清官名臣。
常山历史上知名人物有很多,而其中职位最高,声望最大的当推樊莹了。樊莹,字廷壁,号澄江,人们习称樊尚书,明朝常山县绣溪人,31岁中进士,任至刑部尚书。樊莹一生从政,调迁十数处,多有建树,政绩卓著,以清廉简朴、执法严明蜚声朝野,传载《明史》。樊莹为官清正廉明,多谋善断,办事雷厉风行,凡其任职所在,豪门权贵,纨绔子弟都不敢肆意妄为。正德三年,樊莹在告老三年后因受到刘瑾诬陷,削为平民。在贫困和病痛下,又加上其子因少时无人管教而恶习贯身,于当年十一月十八日逝世,终年七十五岁。其子为保全父亲清名,一改恶习,奋发读书,后来考中了秀才,为父伸冤,终使樊莹得以昭雪,受谥“清简”。其为官清廉和晚年训子全节的优质风格,一直留传至今,广为流传。
前一篇:《最是欲遮还休的温柔》
后一篇:第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