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凡而难得的人——清明悼念一位好大夫
(2022-04-02 17:10:06)
标签:
文学 |
一个平凡而难得的人
三个月前的一个下午(2021年9月1日)接到邹志森同志夫人的电话,说先生谢世了……惊愕、难过、惋惜一袭我的心头!我难以接受一个如此强大、执着、充满爱心的生命在病魔中竟会突然凋零,站在鲜花簇拥的这位兄长的遗像前想起与他相处的点点滴滴,我泪如泉涌。我不是本校毕业的、也没有系统听过邹志森同志的课,但他却是令我充满敬意、终身难忘的良师益友,为此我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追思他。
一、他是一个德高医精、胸怀大爱的大夫
邹志森同志是公认的好大夫、好教师。他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江西省先进工作者”、“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和“南昌大学优秀教学督导员”等诸多荣誉称号;曾长期担任江西医学院(现南昌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学教研室主任、临床大外科主任;他医术精湛——救无数患者于疑难和垂危之中,就我的亲友而言也不在个位数。十余年前,我的一位亲戚因乳腺疾患曾在多所医院检查诊断,医生们均认为是“乳腺结节”作随访观察处理即可;但患者始终感觉不适,我便领她去看了邹大夫,他一番聚精会神地检查和CT阅片,闪烁着凝重的目光建议道:“属针尖样钙化有恶变可能,尽早手术。”果然,术后病理报告为“原位癌”,使患者及早赢得了根治,以致我的这位亲戚现在谈起邹志森大夫都感激不尽。
邹志森同志一生谨记“心不向佛不为医”的古训,待病人如亲人,他从不以所谓的“专家”或“权威”自居而高高在上、慢待和冷落病人。他的一位学生曾讲授过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位来自鄱阳湖乡村的肝胆病患者,由于在其他医院手术治疗不当,造成胆道梗阻并发感染性休克,花去大量费用已处在一贫如水、生命垂危的绝境,失望中的患者家属担心人财两空,决定放弃治疗,刚从手术台下来的邹大夫得知后,拖着疲惫的脚步极力劝说家属,并亲自为患者核实诊断,且立刻返回手术室连夜为其做了急诊手术,之后还为患者支付了手术费用,家属和清醒过来的病人感动得无以言表,邹大夫却安慰他们说,人民养育了我,我是拿着人民助学金读完大学的,再说解人病痛、救助生命也是医生的天职。
邹志森同志医德高尚,始终坚守良知和底线。记得那年他购得了一套半福利性质的新房,兴致勃勃地与我谈起他的装饰计划,我笑他一个大外科主任不应是这么简陋的水平,他面有难色地解释说:“除了工资和补贴外我无其他收入,我想也不应该有其他收入,只能是简单的装修了。”这话,当时我听了是半信半疑的,但他在退休后不久用行动完全证明其言属真。一次,听人说邹大夫被某医院解聘了,理由是他坐专家门诊一天开出的检查费才二、三百元,而一天开出的检查费在好几万元的医生大有人在,如果都像他一样医院怎么挣钱?后来我们见面时我特意向他求证此事,他苦笑着点头承认是真的。他还强调说:“我不赞成医院以赢利为目的,病人该做的检查我会开单,不该做的坚决不做!一切都要站在求诊者的立场上看问题、想事情”。的确,早在1994年他就专门撰写了“防止滥用高科技检查”的论文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发表。那天话毕,他单纯的像个孩子一样又补充道:“伙计,我失业了,你能给我介绍家医院上班么?”听着这位德高医精的大专家一席话,我的心一阵隐隐作痛……但,在疼痛与茫然之后,我看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清廉形象。
二、他是一个诲人不倦、严谨重教且不断进取的教员
应该说邹志森同志主要的岗位是临床(诊断与治疗),然而他始终怀有强烈的育人意识。他投入教学的时间和精力不少于临床,其双休日和晚上多都用在教学、教改研究上,我曾帮他整理《邹志森医疗·教育文集》时,发现其一生撰写与发表的教研论文竟比医疗业务论文还要多。他一以贯之地认为,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没有强烈的教学意识、没有良好的教艺算不上是合格的医生!说得多好啊,这对当下某些敷衍塞责的临床教师无疑是一个鞭策。我因参与学校教育评估和教学督导等工作,有幸与邹志森同志更多更长时间的相处,在一次谈起如何培养合格的医学生话题时,他曾送我一本《做一个好的医生》的小册子(我国著名内科学家曾昭耆著),该书作者就自身行医的实践经验与感悟出发,从医生成才到立业、技能到人文、外表到内心等进行论述,我读后受益匪浅;邹志森同志说这本小册子他随身研读了20余年仍未完全“吃透”,这番不经意地闲聊尽显其一生重教、重学之精神。
为了培养“好的医生”邹志森同志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诲人不倦;即便是一项外科洗手、一份病历采集的一般教学他都会不厌其烦、持续数小时的反复讲解或演示,直到学生完全掌握为止;在教学督导中,他几乎每听完一堂课都会满腔热情地与授课者和听课者交流、讨论、解答各种疑问。他,治学严谨;从“严”从“难”要求学生,本世纪初我读了他的《试论当代我国青年外科医生的培养》学术报告,其以自己的成功经验与深切感悟,提出做一名成熟的现代外科医生的“五个必备”,获得医学教育界充分肯定和好评,它们是: 对人道主义有较深的理解,富于同情心和责任感; 具有科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之精神; 通晓医学原理,医学知识较广博,具有不断更新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涉猎边缘学科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综合诊断和综合治疗的临床工作能力,操作技艺良好,能满足多种难度手术的需要,有良好的手术设计概念和能力; 熟练运用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邹志森同志要求的“严”与“难”不是机械的、静态的,而是动态且充满时代活力的;前几年我老家那个县医院的一位外科医生在谈到邹志森同志时,曾满怀深情地讲了这样一段话:“2009年冬,我有幸聆听了邹老师的《21世纪实习医生培养》讲座,他所提出的‘七点’忠告与希冀像钟声、像烛光至今还昭示着我、引导着我。”对此,我有同感,特别是在我校“双一流”建设中,我认为坚持这样的医学教育理念和风格仍然极为必要。他,求真务实;无论是在教育评估或是在教学督导工作中,我都深深地体验到他这一优良作风,2006年本科教育评估时邹志森同志负责临床组的指导,他首先把自己关起来一周静心研究与领会评估文件,然后扎扎实实深入现场调查,发现住院病历存在不规范、混乱、缺乏内涵等明显短板,便针对其中的每个问题及其细节进行剖析,且撰写了1万多字的《住院病历内涵质量评估》改进行动方案,使这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并在评估中成为了亮点。他,勇于进取和创新;早年我在邹志森同志任督导组组长领导下工作,记得他是组织大伙赴省外名校学习考察第一人,回来后还组织大伙制定了学院第一个《医学本科教学督导工作制度》和编撰了《教学督导员手册》,特别是“手册”编写时他吸取诸多院校经验、集思广益,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不”——做不到的不写、概念模糊的不写、评定性(尤其是定论性)的指标不写;他解释说:“听一、两节课给老师评判“好”与“差”是不科学的,督导员的工作重在‘监督或督促’和‘指导或引导’,‘评’不是主要的。”邹志森同志还始终强调督导员自身要有良好的教学或管理素养,具备教改方面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我清楚地记得他所主持的“《外科学》总论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融知识、技能、职业道德为一体的全方位培养”方案(获2001年省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其对外科教学改进与创新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许多师生至今都有亲切而深刻地感受。
三、他是一个重情守信、豁达而乐观的兄长
在我看来,邹志森同志不仅是我工作和事业的楷模,在生活中还是一个豁达乐观且充满人情味的兄长,与他共过事的不论年长或是年少一些的督导员都能感觉到。他作为督导小组长总会营造轻松、有序、热烈的氛围,表现出一种特有的亲和力,如大家在开会中聊天,在聊天中开会,许多议题在轻松愉快的谈、聊中迎刃而解。他总是自带茶叶、咖啡、糕点与大家分享,久而久之大伙轮流“供货”便成了习惯,把开会变成了人人期待的趣事,没有人迟到早退。重情守信在他身上体现得尤其充分,有一次,我约请他下午五点帮一位亲友阅读CT片,我因忙其他事务竟把这事忘了,他在病房等待到五点半未见我人影,拨打我手机也未接听,于是下班后他直接找上门来了,这使我全家十分惊讶和感动;即使在他身患重病的日子也没有动摇这一信念,特别是前些年他的帕金森病发展得很快,行走已是不便了,作为全国职业医生资格考试委员会审题专家的他还极力履行了职责,艰难地前往北京,我劝他不要去,他说“我是委员,又受老领导老朋友的嘱托,怎能违背呢?”听了这话我鼻子一阵发酸……
由于年龄的因素邹志森同志在2012年退出教学督导工作,但与我一直保持着较多地联系,他总说想念我,难忘我们一同工作的美好时光。是的,让我回味起来也挺温馨……那些年,我开车他乘车常到新校区去听课或参加活动,若是下午活动结束得早,他就邀我一同驱车到江边的摩天轮下一家咖啡馆聊天,常常慷慨地用最上等的佳肴招待我;记得有年桂花特别盛放香浓,他兴致勃勃地沿着赣江走了十来里地,直到太阳落下月亮升起,他眺望金银交相辉映的东流江水,感慨南昌太美!赞扬王勃的序文真好!他还突然挥手喊“我要享受生活!”然而,第二天他又是一头扎入没完没了的工作中。
邹志森同志病重的最后几年,我常去看望他并建议他住院治疗,他平静而坦然地告诉我该类病症目前尚无法治疗。他似乎不害怕疾病和死亡,我每次看望后,他都迈着颤颤巍巍步子送我下电梯,还邀我一同去喝茶、泡足,我搀扶着行动艰难的他并彼此谈笑,当看到他一脸高兴样,我内心有一种了然之后的肃然起敬——一个强大的、挽救无数生命于死亡线上的高明医者面对自身衰老、疾病甚至死亡威胁,是如此地豁达、泰然、超脱!这不得不说给年逾花甲的我一种更具力量、更具内涵的人生感悟与启示。
现在这位可敬的良师益友走了,留给我许多遗憾之心情,但有一点让我安慰的是在他八十岁的今年,为其整理印刷了《邹志森医疗·教育文集》。记得印刷前我去取校样的日子正是五月艳阳天,他把校好的书稿交给我,问我还有什么要提示的?我说:“插图(照片)不太清楚,给您补拍一张新照放在代序前面吧!”。他听了十分高兴,立刻请保姆帮他整理衣领和头发,然后强忍疼痛从沙发上站起来,把一脸的阳光和笑容永远定格在我的手机里;我又兴致极高地请他在扉页上写几句话,他用颤抖的手握住笔,最后写下了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
是的,我想这十二字无疑是邹志森同志一生的座右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