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房产模式四个特别之处

(2007-04-08 17:19:25)
分类: 媒体视窗

   一是土地批租,英国人强加的。1841年英国殖民者侵占香港后,将香港的土地权属全部划为英国王室所有,紧接着就卖地,形成土地所有权和租用权两权分离的批租制度。批租年限99年和75年不等。

    二是卖楼花,香港人原创的。1947年香港地产商人吴多泰首创“分层出售”,1953年,地产商人霍英东又发展为“分期付款”。“卖楼花方法一公布,整个香港仿佛疯狂了似的”。

    三是公屋,楼市繁荣与“房荒”并存。1947年港府对战后的楼宇租金实行管制。1953年惨烈的石硖尾大火,揭示了“木屋”恶劣生存条件,为了安置灾民,港府开始造“符合最起码标准的临时安置居所”。此后,香港公屋渐成规模,对抑制楼价起了积极作用,但也由此造成黑势力猖獗的“红番区”。公屋发展初期,政策重点是租给“低下阶层”市民,1992年后,改为以折扣形式售给“夹心阶层”中等收入市民。

    四是财政依赖卖地,被称之为“西方经济比较罕见”。从1971年到1997年,卖地收入在同期财政总收入中占13.5%。1980年达35.6%。

    可以认为,中国大陆城市全盘引进和复制了香港的房地产开发模式,所不同的是名词,比如土地使用权出让、比如预售期房、比如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比如经营城市。

    照搬殖民时代的香港一隅模式,是否适应当今中国辽阔大陆的国情,实践会有结论。粗浅比较,当年殖民地的香港,其发展水平不如半殖民地的上海。更重要的是时代背景不同,战乱年代的香港、上海两地,都有大量的官僚乡绅涌入,买房置业对他们来说是不算太难的事情;而今天中国大陆各个城市的发展,更大规模入城的是务工的农民,高地价、高房价正阻碍着他们成为市民,从而真正完成城市化的进程。

    当房子偏离了它正常使用价值,成为可以炒作的金融商品,那么市场周期性变化,就以一种剧烈动荡的形式呈现,香港楼市最近一次大幅暴跌出现在1998年。与香港楼市有相同的机理,只是发展滞后的中国大陆房地产市场能超越周期吗?

    有人说,香港楼市潮涨潮落,真正的炒手,必要的时候,甚至会住在租来的房子里,这颇有金融市场“做空”的意味了。在中国大陆各个城市房价暴涨的今天,您准备好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